2017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2017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校对版含答案)word版一、积累与应用(10分)1.填空题(5分)(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王羲之《兰亭集序》)(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选自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3)柳永《雨霖铃》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两句,直抒胸臆,感情深厚;陆游《书愤》中,也有直抒胸臆的一联是:“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2.按要求选择。
(5分)(1)小明做事马虎,他想写一句话来警醒自己,以下句子合适的一项是(C)(2分)。
A.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①依据我们的常识,桌面是光滑的,物理学的理论却告诉我们,桌子是由原子组成。
原子之间有间隙,桌面其实坑坑洼洼。
很多人疑惑:理论和常识冤家碰头时,我们是该相信理论还是该坚守常识?②其实,理论和常识很难笼统地拿来比较。
因为平时说的“常识”一词,所称的内容十分繁杂。
鲸鱼是一种鱼,这份常识保存在“鲸鱼”这个词里,但鲸鱼是哺乳动物,这也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识。
太阳东升西落是常识,而地球围着太阳转也是常识。
为了区分,我们把“鲸鱼是哺乳动物”“地球围着太阳转”这一类常识称做“科学常识”。
本文要讨论的常识,是指来自日常经验的常识而非科学常识。
“常识”这个词也不能指称错误的东西,错误与否不以科学为标准,而以日常经验为标准,一旦发现某些原本相信的东西不符合日常经验,我们也就不再称之为“常识”。
③常识是由正常的情况培养起来的。
我们看到水往低处流,火焰向上窜,那就是水往低处流,火焰向上窜。
常识并非没有道理。
金星、牛郎星都是星星,而太阳、月亮不是,其中的道理是明显的。
鲸鱼和鲨鱼是一类而不与老虎同类,道理也是明显的。
常识通常是以事实的方式给予我们的,我们接受这些事实,同时就逐渐明白了其中包含的道理。
当出现反常情况时,我们会寻求将反常转化为正常。
这就是常识解释。
爹妈个子大,子女也大,这是正常情况。
爹妈个子大,孩子怎么这么矮?小时候没吃的,营养不够,这也是正常情况。
④常识解释并不总是奏效。
出现月食是月亮被天狗咬了,就像月饼被咬一口就会却一块,这当然是常情。
但天狗是为月食特设的:不咬月亮的时候它在干什么?为什么每次咬了月亮还必定吐出来?至于细致、系统观测到的现象,仪器观察和实验产生的结果,常识不知道这些事,当然更谈不上由这些事形成什么道理。
理论家知道这些事情,而且特别关注这些事情,恰恰是因为常识不能为它提供良好的解释。
异常的事情特别能显示理论的解释力。
⑤理论的解释不是凭空而来。
理论靠什么提供解释?靠讲道理。
从何处讲道理?从常识。
除了包含在常识里的道理,还能从哪里找到道理?还有什么我们能够理解的道理?理论家在成为理论家之前先得是个普通人,是个常人。
爱因斯坦说的“科学整体无非是日常思考的精致化”,也是在这个方向上说的。
⑥理论所依据的道理来自常识,但是理论解释不同于常识解释。
常识包含的道理并不提供对世界的整体解释。
“两小儿辩日”中,一小儿说太阳早上比中午近,因为看东西近大远小,一小儿说中午离我们更近,因为发热体近热远冷,连孔子也“不能决”。
这个故事,妙就妙在找到一个焦点,让常识在两个道理狭路相逢。
而理论专为整体解释而生。
所谓整体解释,就是同一道理既解释了正常现象,也解释了反常现象。
理论家为了提供整体解释,必须把包含在常识中的种种道理组织成系统。
他必须格外重视其中的某些道理,把它们上升为原理,通过种种延伸和变形,从中再得出更多的定理。
理论的系统性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减少原理的数目,二是用推理把原理和定理联系起来。
理论家的思考并不古怪,但他会用我们都明白的思考和推理引出让我们大吃一惊的结论。
⑦可见,理论和常识无所谓谁更正确,只是理论用整体上的道理对世界做出整体解释,把我们对世界的识见带到更深或更高的层面。
3.第①段划线句“冤家碰头”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2分(1)发生冲突(2)相矛盾能准确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1分(1)狭路相逢(2)有差异能大致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0分(1)相遇(2)一道(3)未做答不能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4.对第④段画线问句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C)(3分)A. 这两个反问句表明了理论对异常的事情很有解释力。
B. 这两句话以困惑的语气表现作者对天狗食月的疑问。
C. 这两个问好能引发读者对天狗食月这一解释的思考。
D. 这两个问号展现了理论家们研究月食现象的思路。
5.第⑥段提出“常识所包含的道理并不提供对世界的整体解释”的观点,并用两小儿辩日一例加以证明,请具体分析这一例子是如何证明观点的。
(3分)“‘两小儿辩日’中有‘近大远小’‘近热远冷’两条常识”、“它们单独来看都是正确的”、“但在判断太阳离地远近时,却会得出不同结论”、“表明常识包含的道理只能解释相关现实的一部分”四个点,答对一点给1分。
6.下列对“理论”这一概念的理解与文意相符的一项是( B )(3分)A. 爱因斯坦认为理论解释比常识解释更系统。
B. 在理论中,原理是比定理更为基础的道理。
C. 能用来解释反常现象的一组道理就是理论。
D. 理论解释优于常识解释,因为前者有推理。
7.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5分)文章先给出讨论对象,即常识和理论;然后明确讨论对象,将“常识”界定为“来自日常经验的正确认识”,在此基础上展开论证,得到“常识解释有局限因而需要理论”“理论的道理来自常识”“理论解释更具整体性”三个观点;最后得出结论,即常识和理论都正确,不过理论能对世界做出整体解释。
说明:给出讨论对象1分,明确讨论对象1分,展开论证,得出三个观点2分,得出结论1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8-11题(15分)相思贾平凹①一个盒子,是原竹做成的,竹节的部分截下来,打磨,雕琢,玲珑剔透得万般可爱了,上边装一块活动的玻璃,这便是你的珍藏了。
下了班,或者吃着饭,或者要睡觉去,这盒子就放在你的手心,你屏住气凝视着,呼出的热气在玻璃上结成一层水珠。
盒子里边是一只蟋蟀样的昆虫,长长的腿,细细的触须,浑身金黄,像是一片跃动的金砾。
于是,你不自觉地就哼起评弹调来,在这漠漠的戈壁滩上,评弹调游丝一般的,铮铮飘远。
②唉,你是个粗糙的人,那额角,那鼻头,那方方的下巴颏子,使人想象着是用斧子砍出来的,除了两个眼镜片子,你身上还有闪亮的物件吗?头发总是乱的,胡子剪得七长八短,你应该是一个不修边幅的角色,竟偏偏玩这种玩意儿?!③你说,这是黄蛉,是你从老家带来的。
④这使人多么不理解!你的老家在苏州,苏州,是何等样一个美妙的地方啊,你生在那里,大学毕业后就到大西北来了。
大西北是寸草不生的玄武岩山,是有孤烟直长的大沙漠,你是学地质的,你已经在这里奔波了二十年。
二十年的帐篷,在沙山沙海里,犹如一叶小舟,冷月弯弯地照着,苏州城外的寒山寺的钟声,是能"夜半到客船"吗?妻子在望着你,相思的网撒满了脸面,她在打捞着远去的一颗爱的心。
你每年回去一次,每一次在门前植一丛慈竹,但是,你又走了,留给她的是一丛一丛竹叶的"个"字。
孩子已经六岁了,他的记忆里,你只是一个照片上的平面人,他在你植的竹园里喊着"爸爸",你不能回答,你的竹园里却生出了无穷无尽的黄蛉,它们在鸣叫着,窸窸窣窣的,那是你的神经,是你的精灵,是你的乡思乡音。
所以,她捉住一只,装在这精巧的盒子里,在你再一次回去的时候,送给了你吗?⑤你拥抱着你的妻儿,求他们宽恕你,但你还是又一次走了,你说:"祖国需要金子,大西北的沙漠里是有金子的,等十个金矿找到,我就回来了!"⑥一个竹子做成的盒子,一个盒子里装着的黄蛉,便和你从苏州出发,八千里路云和月,你们一起生活在了大西北。
⑦你或许冷了不知道添衣,热了不知道减衣,但你却明明白白提醒自己:黄蛉的生存是要有一定的温度的。
这黄蛉盒子你不装在贴身的衣兜里,担心热坏它,你又不肯装在大衣的外兜,害怕冻坏它,你花费了三个钟头,拙手拙脚地在大衣内侧缝了一个小口袋。
夜里,一盏孤灯伴着你,画图纸,鉴定矿石,常常忘了吃饭,但你忘不了给黄蛉喂食,它只吃苹果,这苹果却同你的仪器、书籍一样重要,你是专意让人从内地带买来的。
⑧现在,北斗星已经斜了,银河里风平浪静,你要睡下了,你便要将黄蛉盒子轻轻放在枕边,放在你的脖子下。
你,听见了黄蛉的"蛐蛐"声,那是世界上最微弱的声音,也是最清脆的音乐,是金石之响,是心律之韵。
你于是就入了梦里。
⑨啊,你是梦见了你的妻子吗?梦见了你的儿子吗?在这深夜里,月光静泻,风儿没有起,狗儿没有咬,你的妻子打着灯笼正站在竹园边上,你的儿子,蹑手蹑脚进了竹园,竹叶上的露珠滑下来,落在他的头上,他穿着一身雪白的衣服,往竹丛里走。
立即,无数的黑点溅满了他的全身,他快活地大叫,你的妻子跑来,用一只玻璃杯子,对着那白衣上的黑点一罩,黑点便弹进去,一只黄蛉就捉在土瓷罐里了。
⑩他们捉了好多好多的黄蛉,母子围着土瓷罐,就听着那"蛐蛐"的生命之歌。
⑾妻子说:"这歌子是唱给你爸爸的,这歌子在召唤着你的爸爸。
"⑿于是,在你的脖子下,在你的耳膜下,窸窸窣窣的声音叫得更响了,更清了,你听见了这爱情的召唤,这家庭的召唤。
⒀第二天早上,你爬起来,背起帆布做成的偌大的地质包,你又去找金子了。
你依稀还记得夜里的梦,说:"是的,我是要回去的,要回去就得加紧我的工作!"(有删改)8.把帐篷比喻成“小舟”形象生动,而从第4段画线句整体来看,“小舟”这一喻体的选择另有巧妙之处,请加以赏析。
(4分)画线句中的“小舟”与冷月清辉下广袤的沙丘沙海形成对照,/ 苍凉辽阔的环境突显帐篷的微小,表现主人公的孤独;/“小舟”又让人联想到“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诗句,/想象寒山寺的钟声跨越万里,慰藉主人公的相思之苦。
/选择“小舟”作为喻体,能将沙漠、冷月、客船、家乡钟声巧妙联系起来,/营造出深邃悠远的意境。
/六个点,答对一点给1分,给满4分为止。
9.文中“黄蛉”有重要作用,请加以分析。
(4分)黄蛉”是全文线索,文中人物的活动以黄蛉为中心展开;“黄蛉”是相思之情的凝聚物,既寄托了主人公对妻儿的思念,也寄托了妻女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说明:作为线索的作用2分,作为情感凝聚物的作用2分。
10.本文运用第二人称来指称主人公,请赏析其表达效果。
(3分)本文用第二人称指称主人公,仿佛与主人公就在同一场合,/拉近了双方的距离;/也让读者在阅读时更容易产生代入感,/易于体会主人公的心理和情感。
/4个点,答对1点给1分,给满3分为止。
11.评析文本所表现的思想情感的意义。
(4分)本文表现了主人公个人情感与报效祖国的社会责任感的融合,在当下社会,有很好的教育和激励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