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21 奇异的琥珀|语文S版 (3)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21 奇异的琥珀|语文S版 (3)
奇异的琥珀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能独立认识本课生字,通过多种方法,理解并积累“琥珀、飒飒地、翻腾怒吼、拂拭、粘稠”等词语。
2、熟读并背诵课文的最后一节,能够根据提示,简要复述琥珀的形成过程和条件。
3、在品词读句中体味琥珀的“奇异”,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热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熟读并背诵课文的最后一节,能够根据提示,简要复述琥珀的形成过程和条件。
指名读。
师小结:老师出示的是字典上琥珀的解释词条,如果你以后想知道某些物品的用途,也可以通过查字典这种方式来解决。
3、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课文中蜘蛛吃苍蝇的故事是根据琥珀中有一只蜘蛛和一只苍蝇想像出来的。请你也发挥想像,说说在那个炎热的晌午,蜘蛛为什么要爬向这只苍蝇呢?如果自己觉得想像得不错,可以写下来。
二、学习1——11小节,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
1、自读课文的1——11小节,完成课后练习中的按课文内容填空。
出示:
( )太阳照射着整个森林,老松树渗出( )松脂,松脂滴下来把两只小虫( )包裹在树( )腐烂了,剩下那只松脂球。又过了几千年,松脂球成了化石。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及本班实际,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目标一:能独立认识本课生字,通过多种方法,理解并积累“琥珀、飒飒地、翻腾怒吼、拂拭、粘稠”等词语。
高年级的课文课后已经不设生字表,对于字词的学习更多地要求学生在读文的过程中,运用已经掌握的各种方法借助工具书,自主识字。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读准“粘稠、埋没”等多音字的读音和“飒飒、掸、拂拭”等容易读错的字的读音。
知识性是说明文的明显特点。本文用词严谨,条理清晰,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琥珀的形成、发现和价值。但本文又不同于一般的科普作品,它的语言极富特色。将严密的推理、准确的表达和生动、形象、优美、传情的文采集于一体,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学情分析:
五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自主识字的能力,但是对于多音字在不同语境中的读音变化的认识还不够。在教学时,老师可以更多地关注字形复杂的字和不同语言环境中多音字的字音变化。在字词的理解上,经过近五年的学习,学生已经拥有多样的方法,但在教学时,对于一些较生僻或者词义深奥的词语老师还是要注意解释,并并不断巩固一些常用的理解词语的方法。特别是对于一些词义相近的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运用,老师要引导学生加以辨析,并学以致用。
说明:
作者的想象和推测都是有依据的,培养学生静心读文,学会联系上下文思考问题,体会想象和推测的区别,体味作者用词的准确,为将来学生自己写作中的学以致用打下基础。
附板书:
奇异的琥珀(松脂化石)
(形成,保存完好科研价值)上
万
年
天气炎热蛛蝇巧遇海陆变迁
松脂滴下松脂包裹埋没地下
关于说课
一、教材分析
《奇异的琥珀》是一篇科学故事。全文扣住“奇异”这个词,课文的一到十一节,向人们介绍了奇异的琥珀的形成,十二到十三节介绍了琥珀是如何被发现的,最后一节描述了琥珀的价值。
关于课后反思
品词读句,关注阅读和写作的整合:
在日常的阅读中,关注日后的写作教学,是提高课堂效率,做到读写结合的重要方式。归根到底,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是:以我口,表我意;以我笔,写我心;是为了表达和交流。表达和交流又可以分为书面和口头两种。学生有序、生动的写作能力的习得,光靠几堂作文指导课,是远远不够的。其实,在日常的文本阅读中,学生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学习着文本作者的布局谋篇,遣词造句。比如本课,虽然是一篇说明文,但是语句生动优美,作者用词准确精当。这些特点,需要老师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体会到。比如,我让学生静心读文,学会联系上下文思考问题,体会想象和推测的区别,体味作者用词的准确。就在这一天天的耳濡目染中,学生在以后自己写作中,就会自然学习、运用。
掸掸翅膀拂拭渗出前俯后仰埋没
2、出示:琥珀(图片)
板书:琥珀
(1)回家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谁能联系课文内容来说说,琥珀是什么?
(2)教师总结:课文告诉我们琥珀是松脂球经过上万年后形成的化石。
强调:化石
板书:松脂化石上万年
说明:
要求学生读的词语第一行全是形容词,第二行是动词。这些词中大部分带有多音字,读音也容易和口语方言中的一些读音混淆,所以特别列出要求学生清楚朗读。琥珀究竟是什么,在课文中有提及,但散落在文章的各处。不过语句浅显明了,学生还是能够发现的,关键是要让他们整合后有序地表达出来,这是一个训练思维的过程,也是预习反馈的一个内容。高年级的预习,不应该仅仅停留于读通、读顺文章,了解内容,让能自己对内容有一定的梳理和思考也是教师应着力培养的。
2、琥珀是松脂形成的化石,在它的形成过程中,松脂发生了什么变化?认真默读1——11节,找到描写松脂的语句用“——”划下来,并且认真自己读读。
3、交流、出示:
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许多老松树渗出厚厚的松脂,在太阳光里散发出金黄的光彩。
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1)指名读,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粘稠”
(2)通过这段描写,我们看见了什么?想象出了什么?可以推测出什么?并且可以知道什么?
板书:看见想象推测知道
看见:(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面,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趴着。我们可以看见他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师总结:作者的描写由远及近,观察得可真仔细呀。
2、在品词读句中体味琥珀的“奇异”,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热情。
[教学准备]
老师:词语卡片、相应的课件。
学生:
1、通读课文标小节号,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对不解词语查字典。
2、思考: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什么是琥珀。
[教学设计]
一、预习反馈,学习最后一节,了解琥珀的外形:
1、读词语,读准字音:
约摸飒飒澎湃粘稠
解。在教学中以文本为媒介,进行多项的语言文字训练,在训练中达到对内容的了解,能力的培养,情感的体验,从而避免了课堂上不讲练习,而到了课后和测验考试前进行重复的单项机械训练,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状况。将课后练习穿插在教学中,作为学生理解文本内容,训练表达能力的抓手,切实提高了课堂的效率。比如,本课中我将课后阅读芳草地中的填空练习,穿插在教学十到十一小节中进行,通过练习学生既全面了解了内容,又进行了语文知识的训练,做到了讲练合一。
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黄色的泪珠里。
松脂继续滴下来,最后积成了一个松脂球,把两只小虫重重地包裹在里面。
树慢慢地腐烂了,剩下的只有那些松脂球,埋没在泥沙下面。
读句,正音(重重读chóng)
4、师给出例子:松脂滴下,然后学生用列小标题来概括在琥珀的形成过程中松脂的作用。
板书:松脂滴下重重包裹埋没地下
5、再读1——11小节,你认为在琥珀的形成过程中还必须要哪些条件?请你用小标题把他们列出来。
交流板书:天气炎热蝇蛛巧遇海陆变迁
6、根据板书简要复述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体会琥珀形成的奇异之处。
板书:形成
说明:
训练学生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是高年段的重要培养目标。但概括不是缘木求鱼,应该教给学生具体的方法和抓手,并且由扶到放地进行训练。同时,简要概括课文也是对学生有序表达的有效训练方式。在概括和简述的训练中,学生培养了思维的条理性和表达的有序性。
板书:保存完好
(4)根据提示的四个词语,试着来背背这个小节的内容。(学生自己背,全班齐背)
5、这块奇异的琥珀让我们可以推测——生读: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师引:并且可以知道——生读:在远古时代,世界上早已有那样的苍蝇和蜘蛛。
师:这是这块琥珀在科研价值方面的奇异之处。
板书:科研价值
理解推测:
(出示解释: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课文其实是从琥珀的形成过程,它的发现过程、它的完好无损、它的科研价值这四方面写出了琥珀的奇异。指导学生借助词典注解和联系上下文,区别理解“推测”、“知道”、“想象”等词,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四、教学设计
研究教材制定教学目标后,我对教学进行了如上设计(详见关于教案设计部分),着力体现以下几点:
(一)强调预习,重视反馈:
琥珀究竟是什么,在课文中有提及,但散落在文章的各处。不过语句浅显明了,学生还是能够发现的。这就是对于课文内容把握的检查,通过这样的提问,也传递给学生一个讯息,就是说在预习时不再是简单地关注于字词,要关注文章的内容,要用心读文。
(二)立足语言训练,提高课堂效率:
高效的课堂教学不能仅仅关注于文本的内容,更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对文本的内容了
在阅读方面,静心默读的习惯已经养成,学生已经能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在阅读的时候,学生也能够自己提出问题,并可以联系上下文解决;能够根据提示,复述文章的内容,也能够初步概括段落的主要内容。在教学时,教师要继续巩固培养学生静心默读的习惯,培养质疑能力,并且能够联系上下文自己解决较简单的疑问。在预习方面,学生已经能够在课前根据要求预习课文,教师在检查的时候,要更关注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初步把握上。在听说方面,四五级的学生已经养成了认真听别人说话的习惯,在自己表达的时候,也能够把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说清楚。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应该关注如何由扶到放训练学生表达时候地逻辑思维,把话说得更有条理、更完整。
教师要在三十五分钟内,组织起高效率的教学,就必须重视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通过了近五年的学习,预习应不光停留在简单的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上,应该能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情感,能够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提出质疑,并且简单问题可以自己联系上下文解决。有预习,就一定要重视反馈。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对于预习的反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联系课文内容来说说,琥珀是什么?”
目标二:熟读并背诵课文的最后一节,能够根据提示,简要复述琥珀的形成过程和条件。
让学生背诵和复述课文时,为学生提供抓手和方法。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提示进行背诵和复述,是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有序表达能力的培养。同时将课后的背诵放在课内进行,切实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