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使语言生动形象一篇好的文章,不仅意境深远,而且语言精妙、富有文采,令人百读不厌。
而有的文章,虽然有好的立意和构思,但因为语言无味,不能给人以形象的直感,也难以成为别人爱看的佳作。
因此,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力,对于提高文章的可读性至关重要。
怎样才能使语言形象生动呢?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用形象描写代替抽象交代请比较下面两个句子。
(1)繁忙的工作过后,女孩也开始有些想家了。
(2)繁忙的工作过后,女孩喜欢一个人爬上顶楼,面对家的方向,去读雁阵、夕阳。
(颜文静《寻人启事》) 两句话虽然都是表达“女孩儿想家了”句(1)只是交代,“想家”是抽象的、模糊的,而句(2)是通过女孩“一个人爬上顶楼,面对家的方向,去读雁阵、夕阳”的具体形象来表现“想家”,这样的“想家”就具体可感。
尤其是“雁阵、夕阳”的意象,蕴蓄了思念萦怀、感伤别离的孤独感、凄凉感,很容易使人想起“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断送一生憔悴,只消几个黄昏”等等诗句,所以绐人的印象特别深刻。
·平时我们的口语中也有很多类似的例子,比如说一个人“贪婪”,我们用“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来表达,说一个人没有血性,用“三锥子扎不出血来”等等,都是用形象代替抽象的例子。
用形象代替抽象,恰当地选用修辞方法是一个重要方面。
请看下面几例:(3)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朱自清《绿》) (4)梅雨河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
(同上)(5)一匹英国马在马尔斯广场跑一圈只消四分钟,昨天它围着乔治小姐跑上一圈,整整用了五分钟。
(法·莫鲁阿《三仲马》)例(3)通过形象的比喻,使亭子的形状和气势如在眼前。
例④用“招引”不用“吸引”,把梅雨潭闪闪的绿色人格化,使抽象事物有了生命。
例(5)通过夸张使乔治小姐的形体形象牢牢地印在读者的脑海里。
修辞的巧妙运用,能突出事物的主体特征,化抽象为具体,化模糊为清晰,状难写之物如在眼前,对增强语言的形象生动性很有帮助。
2、用词精当,力求传神用词精当,以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首先是用词准确。
法国小说家福楼拜说:“我们不论描写什么事物,要表现它,唯有一个名词;要赋予它运动,唯有一个动词;要得到它的性质,唯有一个形容词。
”写作中,我们只有找到这“唯有”的“一个”词,才算精当,才能传神。
鲁迅的短篇小说《药》中,当华老栓夫妇准备买人血馒头时,作者写道:“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
“掏”字用得好,它写出了华大妈对这一包洋钱的珍惜。
这辛勤的血汗钱来之不易,一定放得比较严实,那是非“掏”不可的。
如果把“掏”换成“拿”或“摸”,那意味就相去甚远了。
再看下面的句子:“火更大了,烟弥漫在整个房间里,通红的火舌要舔着楼板了。
”其中“火舌”就比“火苗”或“火焰”更准确更形象。
一个“舔”字,则更生动地写出了火焰将要燃着楼板的情景,给人以形象具体的感受。
除了准确之外,要使语言形象生动,还要注意化静为动,化无形为有形,让语言活起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
”并没有特殊行动的词语,但我们感到它很生动,就是因为作者把无形的、无生命的东西当作有形的、有生命的东西来写,给人以形象、生动的效果避免用词的重复、单调,也是取得生动效果的一个方法,请看一段描写节日礼花的文章:“刹那间,广场上空百花齐放,有的如鸿雁飞舞,有的像钢花四溅,有的似麦穗荡漾。
这光彩夺目的景象,宛如一千只孔雀开屏。
”“如”“像”“似”“宛如”,这几个动词在表意上没有什么区别,但作者在这里变幻使用就使得文章用词富于变化,避免单调,从而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
3、绘形绘声绘色的方法这种写法是要把自然中的声响,物体的形状与色彩具体写出来,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陀思妥耶夫斯基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他说:“有个小银圆落在地上”,这个句子不够好,应该写成“有个小银圆,从桌上滚了下来,在地上丁丁铛铛的跳着。
”(转引秦牧《语林采英》)这就绘形绘声了;刘白羽的《长江三峡》中写瞿塘峡,就主要运用了这种手法:“……瞿塘峡中依然激流澎湃,涛如雷鸣,江面形成无数漩涡。
船从漩涡中冲过,只听得一片哗啦啦的水声。
”“……乌沉沉的云雾突然隐去,峡顶上一道蓝天,浮着几小片金色浮云,一注阳光像闪电样落在左边峭壁上。
”作者通过绘声绘色的手法,极力描写三峡山势的峭拔、水势的凶猛,使人如临其境,惊心动魄,给人以形象真实的感觉。
4、运用隐语这里所说的隐语有点类似于…修辞中的讳饰或婉曲,也有点类似于谜底比较明白的谜语。
比如我们不说“时值九月”,而说“菊花吐蕊的时候”;不说“太阳快落山了”,而说“太阳在吻西边的山头了”;不说“大树已经枯萎”,而说“大树已失去了青春”;不说“生命的老年”,而说“生命的夕阳”等等。
这些话意不浅露,语不穷尽,透露着语言的智慧。
下面是当代诗人郑成义的一段自我介绍,由于运用了隐语,颇具情趣:“倘若倒回四十岁,我年方十八。
落在浙江山地,移在上海厂中。
只因根底太浅,老不成材,平均四年才萌一叶——最新的两片是宁夏出版的《万弦琴》和上海出版的《湖岛》。
”作者没有直白地介绍自己的年龄、籍贯、履历及创作情况,而。
是谜语似的诉诸读者,避免了老生常谈,给人生动活泼、耳目一新的感觉。
5、把句子写得俏皮些文章过于严肃,免不了给人以沉重感和压抑感;而来点幽默,讲点俏皮的话,不仅读起来感到活泼有趣,而且使文章形象生动,富有文采。
请看王锋的散文《家添小壮丁》中开头的片段:“2001年岁末,一个晴朗的日子,随着一声不算洪亮的啼哭,家里人平均升了一辈,很荣幸,我也荣升为舅舅了。
……小家伙可不管这些,嘴巴撇成瓢状,扯开喉咙只管哭他的。
我想男子汉大丈夫有泪不轻弹,看他都嚎上了,定有什么伤心事!姐姐哄着抱起来,小家伙像知道事似的张开小嘴,四处寻找“食堂”;喉咙还急急地发出“哼哼”的声音,原来饿了,看他那副吃相,没准儿前世生活在20世纪60年代吧!”作者夸张性的用词、超前性的沟通,使文章具有了特有的氛围和情调。
读着这样的文字,你一定会忍俊不禁。
再如三毛(似曾相识燕归来》中,不说“无风”,却俏皮地说“风,不知躲到哪里睡觉去了”;不说“屋里尽是尘土垃圾”,却幽默地写道:“还有尘和垃圾,都比光有本事,光都不能到,它却每时都能光临寒舍。
”环境如此恶劣,却写得如此轻松,展示了作者独特的个性魅力和创新能力,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古人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又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文章的器具是语言文字,因为它是描绘景物、塑造形象的唯一材料。
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语言文字的学习和锻炼,学会使用语言文字的技巧。
力求使语言形象生动,从而使我们的文章意味无穷,大放异彩。
形象化的语言表达技巧语言是文章内容的载体,流畅、醇厚的语言功底更有利于情感的流露与思想的表达。
这种流畅醇厚的语言功底,主要表现在生动、形象两方面,而要做到语言的形象化,除了积累生活,认真读书,丰富词汇,咀嚼名篇之外,还可以采用出以下几种方法:一、利用修辞,合理想象先比较下面每组语句的表达效果的不同:(1)20世纪快要过去了,处于世纪之交的我们回首百年往事……(2)20世纪的帷幕正在我们头顶徐徐落下,站在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的驿站,我们回首百年来并未如烟云消散的往事……用了比描(比喻,对比,映衬,类比)[例1]:那美妙的歌声,化作甘泉一点一点把我的世界浸润得更加绚丽。
点评:利用移觉,把听觉移植到视觉,清雅别致,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例2]:像蜂蝶飞过花丛,像泉水流经山谷,我每忆及少年时代,就禁不住涌起视听的愉悦之感。
在我记忆的心扉中,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恰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也似一阕跳跃着欢快音符的乐章。
——叶文玲《我的“长生果” 》点评:运用比喻,从视、听两方面具体形象地说明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带给我的愉悦之感,语言优美,富有感染力。
[例3]:朝可谒孟子,暮可访太白;夏可观十里荷花,秋可赏三秋桂子;北可驰骋于塞外草原,南可踯躅于江南雨巷……愈读愈觉书文可亲可爱。
——《三更有梦书当枕》点评:排比句式,铺排点染,唤起读者飞扬的情思,意境开阔,美不胜收。
二、营造画面,调动感官所谓调动感官,就是付诸读者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器官,使他们感同身受,身临其境,在脑海中形成画面。
比较下面两个句子:(1)天空是蓝色的,鸟儿飞来飞去,无方的山模糊不清,绿色的田野散发着好闻的香味。
(2)天空是孩子们画中的那种天空,深蓝深蓝的;人字形的大雁在头顶上盘旋;维护和平的远山看上去就像恐龙的脊背;青翠欲滴的田野散发着阵阵新刈的牧草的清香。
[例1]:向人们低声絮说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阿长与<山海经>》[例2]: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翻身的余地。
——《阿长与<山海经>》点评:上面两个例子,用绘形的示现之法,揭示了长妈妈喜欢“切切察察”,睡相不好的特点。
无声的动作,胜过有声语言,长妈妈质朴而略带粗野的形象在这简单的勾勒中被刻画得栩栩传神。
这两个画面都付诸读者的视觉。
[例3]:我想起那个温暖的冬夜。
室内①一灯如豆,我把昔日朋友送的贺卡连同尘封的往来一同从抽屉里翻出来。
贺卡有的已搁置多年;②微微泛黄,③带着一种陈年的温和的香,很淡,很好闻。
我拥衾而坐,小声读着上面简短而真挚的祝辞。
④我的声音像豆子一样,轻轻滑落;⑤敲碎一屋子的沉寂。
点评:①视觉。
营造氛围给人以静寂、悠远之感。
②视觉。
黄色,流淌成温暖的记忆。
③嗅觉。
美好的体验,自然带来春天般的心情。
④把听觉化为视觉,创设情境,耳闻目睹,引发同感,产生共鸣。
⑤听觉。
动静结合,点染氛围。
三、捕捉闪光细节选好动词比较下面两个句子:(1)夏季的豆荚长满门的四周。
(2)夏季的豆荚挤满门的四周。
(用了拟人,用了一个“挤”字,表现出豆荚的茂盛与可爱,豆荚帮助传达了愉悦的心情。
)[例1]:那褐色的烟末被粗实的指头从烟荷包里捏出来,轻轻一抖就装进锃亮的烟锅里,再用拇指柔柔地一压,同时那火柴也轻轻地备在手里了,将烟袋叼在嘴上,这一切都做得不紧不慢。
该点火了,尤其在大风起兮尘草飞扬的旷野里,划火柴就变成一种技巧和功力,并且透出一种气度和风范。
他偏要转过身来,迎着风,稍一定神就把火柴往盒儿上一蹭,瞬间双手一捂,那火苗儿就在手捂的空间里安然跳动如一枚金黄的柳叶儿。
烟就点着了……——《点烟》点评:点烟可谓琐屑之事,但在作者笔下表现得生动形象,如在眼前。
这是因为细节和一连串的动作逼真传神。
那“一抖”、“一压”、“一蹭”、“一捂”,活灵活现地把庄稼汉沉着老练的生活经验凸现出来。
[例2]: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来,拗过去。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点评:加点的词语,细致入微地刻画了私塾老师读书入神的情景,富有感染力,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