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
基层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服务基本
标准规范(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基层气象部门开展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服务工作,加强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服务业务管理,提高基层气象灾害防御应对和快速反应能力,减轻灾害影响和损失,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运行管理办法(试行)》等,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突发灾害性天气是指大风、暴雨、冰雹、龙卷风、飑线、雷电等预见期短、破坏性强的灾害性天气,以及可能引发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相关衍生灾害。
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服务是在监测预警信息制作完成的基础上形成预警服务产品,及时向受影响区域的社会公众和相关应急责任人发布和传播预警服务信息,及时向各级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报告或通报有关情况,并开展跟踪监测、滚动预警、反馈评估、业务监控等一系列服务工作。
第三条本规范所指的基层是指市、县两级气象部门。
本规范规定了基层气象部门开展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服务
工作的基本流程与要求,适用于基层气象部门开展突发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信息发布、反馈评估及业务监控等工作。
各省级气象部门可在此规范的基础上进行细化,根据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建立相应的标准规范。
第二章预警服务启动条件
第四条当出现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情况时,应加强与上级业务单位沟通,及时启动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服务。
(1)上级业务单位或邻近区域发布了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并预计影响本行政区域,以及本地发布了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
(2)接到上级业务单位或上下游相关台站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通知或相关提醒,并预计影响本行政区域;
(3)监测到突发灾害性天气已经发生并将继续影响本行政区域;
(4)接到基层信息员、志愿者等报送的突发灾害性天气情况和影响的报告,确认已经发生并预计继续影响本行政区域。
第三章预警服务对象
第五条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服务对象依据职责不同,分为决策用户、高敏感行业用户、基层气象灾害防御人员、社会公众以及气象部门人员等五类。
第六条决策用户是指市、县、乡三级党委、政府相关
领导。
高敏感行业用户是指受突发灾害性天气影响较大的行业主管部门及其下辖重点防御单位和用户。
行业主管部门包括(但不局限于以下部门)工业和信息化、公安、民政、国土资源、住建、环境保护、交通运输、铁路、水利、农业、卫生计生、教育、安全监管、林业、旅游、地震、电力监管、海洋、部队、武警等。
重点防御单位和用户包括地质灾害隐患点、水库大坝、建筑工地、工矿企业、危化品仓库、水运、陆运、空运、交通设施、电力设施等相关单位以及学校、旅游景点、游乐场、公园等人员聚集区。
基层气象灾害防御人员是指协助基层政府和气象部门从事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人员,包括气象信息员、村干部、网格员等。
气象部门人员是指本省、市、县级气象部门负责人、相关业务单位负责人和可能影响到的下游市、县气象部门业务值班人员。
第七条决策用户、基层气象灾害防御人员相关信息的获取,由市、县气象防灾减灾指挥机构或气象行政主管部门正式发函到市、县(乡)人民政府,由市、县(乡)人民政府提供。
行业主管部门相关信息的获取,由市、县气象行政主管部门或视本省实际情况与当地政府、相关部门联合正式发函
到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由其提供相关人员信息及预警服务需求;重点防御单位相关信息的获取,由行业主管部门提供,同时,可在网站、报纸等公共媒体上公开征集本区域各行业主管部门下辖重点防御单位名单及预警服务需求,由高敏感行业用户主动申请,本级气象主管机构确定备案重点防御单位名单及预警服务需求。
气象部门人员相关信息的获取,要在建立完善上下游联动联防机制的基础上,由基层气象部门提出需求,上一级气象部门协调提供。
第八条决策用户、高敏感行业用户以及基层气象灾害防御人员信息应包括姓名、单位、职务、联系方式等内容,省、市、县级气象部门要建立人员信息的滚动更新制度,每年3月31日前将人员信息和发函情况报上一级业务管理部门备案。
省、市级气象部门要建立定期抽查制度,抽查内容包括人员信息以及预警服务信息接收情况等,每年至少抽查一次,并将抽查情况向上一级业务主管部门进行报告。
第四章预警服务手段
第九条基层气象部门应充分利用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通过各种发布手段及时发布预警服务信息。
省级气象部门应根据不同的预警类型、预警级别和服务对象,制定本省预警服务信息发布策略,并提供统一的预警服务信息发布策略模板,市、县级气象部门结合本辖区实际情况制定相
应的发布策略,发布策略应报上一级业务管理部门备案。
第十条不同级别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服务手段详见附录(包括但不局限附录中所列发布手段)。
要加强新技术、新手段的研发与应用,以及与其他相关涉灾部门的发布手段对接与共建共用,努力提高预警服务信息发布覆盖率。
第五章预警服务工作流程及要求
第十一条市、县两级气象部门应按照“启动服务-滚动服务-灾情调查与上报-反馈评估-全业务流程留痕和监控”的工作流程开展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服务。
具体工作流程及要求如下:
(1)启动服务
产品制作。
当符合预警服务启动条件(详见第二章)时,业务值班人员应及时完成预警服务产品的制作,产品应包含发布单位、发布时间、灾害类型、天气实况、预警级别、影响区域、影响时段和防御措施等内容。
省级气象部门要做好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服务模板,为市、县气象部门提供支撑。
产品发布。
当预警服务产品制作完成以后,根据制定的预警服务信息发布策略,通过相应的发布渠道(详见第六章),及时完成预警服务产品面向各类预警服务对象(详见第三章)的一键式发布。
电话报告。
当预警级别达到橙色及以上时(或者根据本地实际分灾种制定电话报告级别标准,同时报上一级业务管
理部门备案),业务值班人员应在完成产品发布后,及时向本单位值班领导和主要负责人电话报告预警服务情况,并告知(或视频会商系统呼叫)可能重点影响的下游市、县气象部门业务单位和值班人员;本单位值班领导和主要负责人通过电话报告给市、县政府分管领导,并视情况报告给市、县政府主要领导。
(2)滚动服务
视天气情况开展突发灾害性天气实时跟踪监测,滚动通报更新突发灾害性天气的实况监测信息,及时发布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变更(升级、降级)和解除通知。
加强与上级业务单位的沟通和会商,做好面向各类预警服务对象的滚动服务。
(3)灾情调查与上报
收集民政、水利、国土资源等涉灾部门共享的灾情信息,及时向有关领导汇报,并通过灾情直报系统上报灾情信息,重大灾害应按照相关业务规定及时报送重大突发事件报告,根据实际情况组织赴现场进行实地调查和评估。
(4)反馈评估
省级气象部门要及时组织开展重大突发灾害性天气过程服务情况总结和服务效益评估,按照《气象服务总结报送标准和处理办法》(气减函〔2010〕76号)的要求做好向上级气象主管机构的报送工作。
(5)全业务流程留痕和监控
开展全业务流程监控,主要包括突发灾害性天气开始、发展、持续、结束的监测预警服务信息和应急会商情况,以及每一次预警服务信息发布的类型、级别、发布时间、发布对象和发布渠道等信息。
要实行全程留痕管理并存档,实现全业务流程信息化记录,关键业务环节书面留痕。
省级气象部门要做好全业务流程留痕和监控业务模板,为市、县气象部门提供支撑。
第六章业务分工
第十二条省级气象部门牵头负责本省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服务的业务能力建设,负责为基层气象部门开展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服务提供技术指导和平台支撑。
承担本级行政区域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服务工作和组织开展区域联防和会商,负责开展重大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服务效果评估,负责建立完善与本级政府及相关部门间的预警联动工作机制。
第十三条市级气象部门负责开展本级行政区域突发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信息发布及业务监控工作,负责对县级气象部门开展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服务提供业务指导。
负责本级行政区域突发灾害性天气灾情信息、效益情况的收集上报,负责组织开展区域联防和会商,负责建立完善与本级政府及相关部门间的预警联动工作机制。
第十四条县级气象部门负责开展本级行政区域突发灾
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信息发布及业务监控工作,负责突发灾害性天气灾情信息、效益情况的收集上报,负责建立完善与本级政府及相关部门间的预警联动工作机制。
第七章支撑保障
第十五条为确保本规范的顺利实施,省级气象部门要牵头建立相应的保障体系。
建立相应的技术保障体系。
包括数据融合分析技术、统一预警发布系统接口标准、统一预警服务信息发布传播渠道接口标准等。
建立相应的平台支撑体系。
实现数据采集存储管理、监测报警、综合研判、落区圈选、靶向精准发布、多手段一键式发布以及全流程业务监控管理等功能。
建立相应的制度保障体系。
包括值班值守制度,值班日志制度,预警发布策略备案制度,应急责任人数据定期更新、备案和上报制度,党政领导电话叫应制度,定期演练制度,满意度调查制度,业务培训制度以及总结评估考核制度等。
第十六条本规范由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负责解释。
附录:
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服务信息发布手段列表和要求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