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药物相互作用概述

药物相互作用概述

药物相互作用概述1.药物相互作用的定义 广义:两种以上药物在体外所产生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在体内由这些变化造成的药理作用改变。(药物体外变化+机体内药理作用变化。) 狭义:是指在体内药物之间所产生的药物动力学和药效学的改变,从而使药物在体内的药理作用出现增强或减弱的现象。(药物在机体内药理作用变化。) 药物相互作用:系指一种药物因受联合应用的其他药物、食物或饮料的影响,其原来效应发生的变化。这种变化即包括效应强度的变化(增强或减弱),也可能发生作用性质的变化(无效或中毒)从而影响药物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1)药物相互作用的高风险人群 患各种慢性疾病的老年人; 需长期应用药物维持治疗的病人; 多脏器功能障碍者; (2)药物相互作用可能的三种作用方式 药剂学相互作用——药物配伍变化(物理化学性变化,多在体外) 药动学相互作用 药效学相互作用一、药物配伍变化 (一)研究注射剂配伍变化的目的 (二)配伍变化分类: (1)可见配伍变化:溶液混浊、沉淀、结晶及变色。 (2)不可见配伍变化:水解反应、效价下降、聚合变化等 配伍禁忌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不利于生产、应用和治疗的配伍变化。 1)物理配伍禁忌 2)化学配伍禁忌 配伍禁忌往往是物理与化学的因素的相互影响而造成的。 (三)注射剂配伍变化发生原因 1.沉淀 1)注射液溶媒组成改变:某些注射剂内含非水溶剂,目的是使药物溶解或制剂稳定,若把这类药物加入水溶液中,由于溶媒性质的改变而析出药物产生沉淀: 安定、氯霉素、复方丹参、西地兰、氢化可的松等易出现沉淀、结晶。 氯霉素注射液(含乙醇、甘油等)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析出氯霉素沉淀。 氢化可的松(乙醇-水等容混合液),必须在稀释时加以注意。 尼莫地平(25%乙醇17%聚乙二醇),应缓慢加入充足输液中,室温不能太低,与乙醇不相溶药物不能配伍,配好后仔细检查有无沉淀析出。 2)电解质的盐析作用:主要是对亲水胶体或蛋白质药物自液体中被脱水或因电解质的影响而凝集析出。两性霉素B、乳糖酸红霉素、胰岛素、血浆蛋白等与强电解质注射液如氯化钠、氯化钾、乳酸钠、钙剂可析出沉淀。 氟罗沙星、培氯沙星、依诺沙星等,遇强电解质如氯化钠、氯化钾会发生同离子效应析出沉淀,因而禁与含氯离子的溶液配伍。 3)pH改变:注射液pH值是一个重要因素,在不适当的pH下,有些药物会产生沉淀或加速分解:如5%硫喷妥钠10ml加入5%葡萄糖500ml中,由于pH下降产生沉淀。青霉素稳定的PH值为6.0~6.5,葡萄糖PH3.2~5.5,不可配伍4)直接反应: 普鲁卡因与氯丙嗪或异丙嗪发生化学反应 头孢菌素类与Ca2+、Mg2+等形成难溶性螫合物析出沉淀 四环素与含钙盐的输液在中性或碱性下产生沉淀 四环素与亚铁离子形成红色螯合物 四环素与铝离子形成黄色螯合物 四环素与镁离子形成绿色螯合物 2.变色 变色是由于化学作用产生新的有色产物所致。酚类化合物或含酚基的药物,受空气氧化都能产生有色物质。 如肾上腺素与铁盐发生络合作用 异烟肼或维生素C与氨茶碱、多巴胺与苯妥英钠等合用可导致颜色改变。 葛根素与碳酸钠配伍颜色变黄 3.效价下降 配伍制剂之间产生离子作用或者由于配伍后PH值改变,导致药物效价下降。 乳酸根离子加速氯苄青霉素的水解:混合后4小时后可损失20%。 乳糖酸红霉素:在等渗氯化钠中(pH约6.45)24小时分解3%,在糖盐水中(pH约5.5)24小时则分解32.5%。 4.聚合反应 氨苄西林、头孢噻啶、氨苄青霉素等:pH值稍即会出现变色、粘稠、沉淀。 青霉素的变态反应可能与形成聚合物有关。聚合物会引起过敏。 (四)注射剂配伍变化预测 根据注射药物的理化性质,将预测符号分为7类。 AI类:水不溶性的酸性物质制成的盐,与pH较低的注射液配伍时易产生沉淀。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卡巴克络(安特诺新)、异戊巴比妥(阿米妥钠)、苯妥英钠、甲苯磺丁脲等。 BI类:水不溶性的碱性物质制成的盐,与pH值较高的注射液配伍时易产生沉淀。 红霉素乳糖酸盐、盐酸氯丙嗪、磷酸可待因、利血平、盐酸普鲁卡因等。 AS类:水溶性的酸性物质制成的盐,其本身不因pH值变化而析出沉淀。 维生素C、氨茶碱、葡萄糖酸钙、甲氨蝶呤等。 BS类:水溶性碱性物质制成的盐,其本身不因pH值变化而析出沉淀。 去氧肾上腺素盐酸盐、硫酸阿托品、盐酸多巴胺、硫酸庆大霉素、盐酸林可霉素、马来酸氯苯那敏等。 N类:水溶性无机盐或水溶性不成盐的有机物,其本身不因pH值变化而析出沉淀,但可导致AS、BI类药物产生沉淀。如氯化钾、葡萄糖;碳酸氢钠、氯化钠、葡萄糖氯化钠、甘露醇等。 C类:有机溶媒或增溶剂制成不溶性注射液(如氢化可的松),与水溶性注射剂配伍时,常由于溶解度改变而析出沉淀。如氢化可的松、氯霉素、维生素K、地西泮等 P类:水溶性的具有生理活性的蛋白质(如胰岛素),pH变化、重金属盐、乙醇等都影响其活性或使产生沉淀。如血管紧张素胺(增压素)、玻璃酸酶、缩宫素、肝素等 (五)注射剂配伍变化的实际应用 1.在新药使用前,应认真阅读使用说明书全面了解新药的特性,避免盲目配伍。 2.在不了解其他药液对某药的影响时,可将该药单独使用。 3.先加高浓度,后加低浓度,以减少发生反应的速度。一次只加一种药,待混匀后液体外观无异常变化再加另一种药物。 4.有色药液应最后加入输液瓶中,避免瓶中有细小沉淀不易被发现。 5.严格执行注射器单用制度,避免残留药液与所配制药物之间产生配伍反应 6.根据药物性质选择溶媒,避免发生理化反应。 7.合理安排输液顺序,存在配伍禁忌的两组药液,应间隔给药;如需序贯给药,则在两组药液之间,以葡萄糖或盐水冲管过渡。 8.更换补液时如发现输液管内出现配伍反应时,应立即夹管,重新更换输液器,再次检查输液瓶及输液管内有无异常,在输入液体时勤加巡视,观察病人的反应,有无不适表现。 二、药动学方面的相互作用 药动学的相互作用主要是指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环节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另一种药物的血浆浓度,进一步改变其作用强度(或毒性)。

(一)吸收过程的药物相互作用 1.消化道pH改变影响药物吸收 大多数药物属于弱酸性或弱碱性,这些药物通过生物膜的难易与药物的解离度有关, 而药物解离度的大小又取决于其所属环境的pH值。一般酸碱度对解离的影响环境性 质弱酸性药 弱碱性药

解离度↓↑脂溶性↑↓酸性扩散力↑↓解离度↑↓脂溶性↓↑碱性扩散力↓↑弱酸性药物包括:阿司匹林、保泰松、四环素类、喹诺酮类、康唑类 影响弱酸性药物吸收的药物: (1)碱性药物(碳酸氢钠) (2)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抗胆碱药、H2受体阻滞剂、质子泵抑制剂 弱碱性药物包括:氨茶碱、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影响弱碱性药物吸收的药物: (1)酸性药物 (2)碳酸氢钠能增加弱碱性药物的吸收 2.消化道中吸附、螯合减少药物吸收 (1)吸附作用 ①白陶土可减少林可霉素的吸收 ②活性碳影响对乙酰氨基酚的吸收 ③考来烯胺可吸附阴离子型及弱酸类药物,如甲状腺素、华法林以及地高辛等 (2)螯合作用/离子作用 含二价或三价金属离子的化合物(钙、镁、铝、铋、铁、锌等盐)可与其它药物起作用,在胃肠道内形成难溶的和难以吸收的络合物。 含二价或三价金属离子的化合物包括:钙盐、铁剂、氢氧化铝、枸橼酸铋钾 容易发生螯合作用的药物:四环素、青霉胺、氟喹诺酮类等 钙盐可与四环素类形成难吸收的络合物; 铁剂可降低四环素及青霉胺的吸收; 氢氧化铝凝胶影响乙胺丁醇、地高辛的吸收。 硫糖铝减少苯妥英钠、喹诺酮类、甲状腺素的吸收 避免将上述两类药物同时服用,必要时,错开时间2小时以上服药。 3.胃肠道排空速度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药物在肠道中吸收的速度决定于进入小肠的速度,影响胃排空或肠蠕动的药物影响其他口服药的吸收。 减少药物的吸收(促排):促胃动力药: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西沙必利 延迟药物的吸收(慢排):抗酸药、抗胆碱药、止泻药、镇静催眠药 1.西沙必利促进环孢素、地西泮的吸收 2.阿片类可延迟对乙酰氨基酚的吸收 3.抗胆碱药可延迟地西泮、左旋多巴的吸收 注意:延迟吸收≠减少吸收 减少吸收≠药效减弱4.食物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1)食物减少药物吸收(多数情况) 食物减少药物吸收: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 (2)食物中脂肪可增加脂溶性药物的吸收:脂溶性强的药物(抗生素的酯化物、灰黄霉素、地高辛、维生素B 2等) (二)分布过程的药物相互作用 1.竞争蛋白结合部位 药物与血浆蛋白特别是白蛋白结合,结合力高的可将结合力低的置换,导致被置换的药物游离型增多,药效加强。 强力置换剂:保泰松、乙酰水杨酸、苯妥英钠 与血浆蛋白高度结合的药物:香豆素类、洋地黄类、奎尼丁、地西泮 容易被置换从而影响药理活性的药物:双香豆素类药物华法林2.影响药物与组织结合 (三)代谢过程的药物相互作用 一些药物能够通过改变酶活性而增加或降低另一些药物的药效和毒性。 (1)肝微粒体酶系 (2)非微粒体酶系 (3)肠道菌丛酶系 1.酶诱导相互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