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例一:[1]叶澜.幸福不自奢谈出[J].现代教学,2011,(5).[2]郝文武.教育哲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55~203.[3]赵汀阳.论可能生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44~152.[4]檀传宝.教师伦理学专题——教育伦理范畴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3.[5]冯建军.论教师的幸福与专业幸福.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教育与幸福论文集[C].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7:262.[6]孙峰.教师专业伦理的价值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2008,(22).[7]胡春明.教育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51.[8]刘文霞,桑志坚.幸福是教育的终极追求.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教育与幸福论文集[C].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7:155.[9]孙培青.中国教育史(修订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2.[10]叶澜.白益民.王枬.陶志琼.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25~344.[11]丁钢.中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与政策分析报告[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18~219.[12]冯建军.回归幸福的教师生活[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117~226.[13]龙宝新.教师教育文化创新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54~161.[14]朗文出版公司.朗文当代英语辞典(英语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648.[15]骈宇骞.中华字源[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7:185,68.[16]许慎撰,徐铉校定,王宏源新勘.说文解字(现代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3.[17]邹晓丽.基础汉字形义释源:《说文》部首今读本义[M].北京:中华书局,2007:89.[18]赵谨.话说中国人之三教九流[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146.[19]沙哈尔,汪冰,刘骏杰译,汪冰审校.幸福的方法[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33.[20]肖川.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21]郑雪,严标宾,张兴贵.幸福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22]奚恺元.撬动幸福[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23]张志伟,欧阳谦.西方哲学智慧[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24]刘次林.幸福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5]内尔·诺丁斯,龙宝新译.幸福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26]佐藤学,钟启泉译.课程与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7]龙宝新.幸福:从概念到意蕴——兼论朝向幸福的教育之能为与难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1).[28]向晶.学生幸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29]李培森.大众文化兴起中教师幸福惯习的失落与复归[D].西南大学,2009.[30]白亮.教师生活:从职业倦怠走向幸福[D].西北师范大学,2007.[31]杨钦芬.论教师的幸福[D].华中师范大学,2007.[32]莫洛亚,弗洛姆,亚伯拉编译.人生五大问题[M].上海:上海三联书社,2008.[33]林丹.教师职业幸福感缺失的背后——“生活方式”抑或“谋生手段”的教师职业观探讨[J].教育发展研究,2007,(6).[34]张陆.中小学教师教育幸福的结构及测量[D].华中师范大学,2007.[35]黄海蓉.高校教师幸福感的实证研究[D].南昌大学,2008.[36]贾会彦.论教育学视野中的教师职业幸福感[D].广西师范大学,2006.[37]Robert A.Cummins·Anna u·David Mellor·Mark A.Stokes. (2009),Encouraging Governments to Enhance the Happiness of Their Nation: Step 1:Understand Subjective Wellbeing,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91,pp.23-36. [38]Luca Stanca.(2010),The Geography of Economics and Happiness:SpatialPatterns in the Effects of Economic Conditions on Well-Being,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99,pp.115-133.[39]Mary Steffel·Daniel M.Oppenheimer.(2009),Happy by What Standard?The Roleof Interpersonal and Intrapersonal Comparisons in Ratings of Happiness,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92,pp.69-79.[40]Alfred M.Dochery.(2010),Education and Happiness in the School-to-WorkTransition,National Centre for V oc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41]Katherine G.Denny·Hans Steiner.(2009),External and Internal FactorsInfluencing Happiness in Elite Collegiate Athletes,Child Psychiatry Hum Dev,40,pp.55-72.范例二:专著:[1] [美]杜威(Dewey,J.).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366.[2]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75.[3]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2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3,68-70,74,311-312.[4] [美]费斯勒(Fessler,R.),克里斯坦森(Christensen,J.C.).教师职业生涯周期:教师专业发展指导[M].董丽敏,高耀明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82,66-71,21-22,22-28.[5] 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59-260,242-265,258-259,249-250,250-252,253-254,254-255,261-262.[6]黄济,等.小学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64-69.[7] 傅道春,等.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77-78.[8] 王卫东.教师专业发展新探:若干理念的阐释与辨析[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135.[9] 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330,330-331,331.[10] 车文博.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348-349.[11] 车文博.心理咨询百科全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684.[12]郑日昌.心理测量与测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392.中学生心理诊断[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222.[13]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涂又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73.[14] [美]布鲁克菲尔德(S.D.Brookfield).批判反思型教师ABC[M].张伟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52.[15] [加]马克斯·范梅南(Max van Manen).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69.[16] 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5.[17] [美]帕克·帕尔默(Parker J. Palmer).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吴国珍,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0-12.期刊论文:[18] 高艳,等.基于适应性的就业能力研究及启示[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3(3):70-74.[19] Carol R. Rinke.Understanding teachers’ careers:Linking professional life toprofessional path,Educational Research Review,2008(3):1~13. [20] 丁笑炯.对英国以学校为基地的教师职前培养模式的反思[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8(2):69-75.[21] 王小棉.新教师入职初期所遇困难的研究——兼析传统师范教育的缺陷[J].上海教育科研,1999(4):34-36.[22] 戴锐.新教师职业适应不良及其防范[J].教育探索,2002(4):95-97.[23] 陈海凡.初任教师的适应与思考[J].学科教育,2003(4):11-15.[24] 周立群.新教师常见问题调查及对策探讨[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9):3-7.[25] 胡维芳.新教师入职适应性的调查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135-137.[26] 邓艳红.小学新教师入职适应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1(3):65-68.[27] 王红梅.小学新教师入职适应性调查研究[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17(9):61-64.[28] 王平,郝涂根.高师英语专业毕业生基础教育适应性调查[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12):71-74.[29] 胡琳丽,郑航.师范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自我和谐与学习适应性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10):1269-1271.[30] 杨彦.幼师生学习适应性及其与数学成绩的关系[J].中国教育学刊,2010(9):69-70.[31] 崔源琳,冯维.免费师范生与非免费师范生学习适应性的比较研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19(6):86-89.[32] 冯维,等.免费师范生学习适应性与一般自我效能感、专业承诺的相关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355-357.[33] 王颖.普通高师毕业班学生职业认同调查研究——以廊坊师范学院为例[J].教师教育研究,2009,21(5):29-34.[34] 石艳.免费师范生身份认同研究——基于对某师范大学招收的第一批免费师范生的调查[J].教育发展研究,2010(4):46-51.[35] 封子奇,等.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2(7):69-75.[36] 张燕,等.免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与学习动机及学业成就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6):633-640.[37] 王华敏,黄良勇.免费师范生职业理想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4):90-92.[38] 付义朝,付卫东.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意向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全国6所部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的调查[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0(4):144-152.[39] 许明.英国教师教育专业新标准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7(9):73-77.[40] 杨薇,郭玉英.骨干教师视阈下的优秀教师评价标准——来自第一批高中课改实验区的调查[J].现代教育管理,2010(7):83-86.[41]谢安邦.教师教育一体化改革的理论探讨[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5):5-8.[42] 郑友训.教师教育一体化课程建构的理论与实践[J].课程·教材·教法,2006,26(6):71-76.[43] 吴琼.“顶岗实习、置换培训”模式的多赢效应[J].现代教育管理,2010(12):88-90.[44] 张贵新,饶从满.关于教师教育一体化的认识与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2(4):58-62.[45] 黄崴.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的转型[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13(6):14-16.[46]邱秀华.国际教师教育的一体化趋势及其启示[J].高教探索,2005(2):40-43.[47] 何莹,等.少数民族与汉族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调查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0(3):44-47.[48] 许峰.关于人的适应性培养的社会心理分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6):36-40.[49]樊富珉.社会现代化与人的心理适应[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11(4):43-48.[50] 张大均,等.关于学生心理素质研究的几个问题[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26(3):56-62.[51] 刘富喜.教师职业认同的指向和态势[J].教师教育研究,2007(9):64-65.[52] 宋广文,魏淑华. 影响教师职业认同的相关因素分析[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1):80-86.[53]王鑫强,等.师范生职业认同感量表的初步编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6(5):152-157.[54]孙利,佐斌.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的结构与测量[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5):80-84.[55]程巍,等.高等师范教育专业学生的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现状调查[J].教师教育研究,2008,20(5):45-48.[56]郝文武.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教育的开放性和专业化[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5(4):112-116.[57] 郝文武.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J].当代教师教育,2008,1(1):29-32.学位论文:[58] 任学印.教师入职教育理论与实践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62,63-64.[59] 赵昌木.教师成长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66.[60] 李良.中小学新手教师适应问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5.[61] 金美玲.延边地区初中初任教师教职适应研究[D].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62] 郝向鹏.高等师范生职业准备研究——以广西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为例[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63] 缴润凯.师范生教师职业成熟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64] 唐雪梅.硕士研究生职业适应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电子文献:[65] National Board for Professional Teaching Standards(NBPTS). What teachersshould know and be able to do[EB/OL]./UserFiles/File/what_teachers.pdf,2012-3-24.[66]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EB/OL]./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702/201 110/125722.html,2011-12-25.[67]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EB/OL]./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702/201110/1 25722.html,2011-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