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基础知识》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性质
《统计基础知识》是为财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
按照专业课程设置的要求,要取得毕业证书必须通过《统计法基础知识》这门课程的考试。
统计基础知识内容包括:概述、统计调查、统计整理、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平均指标和标志变异指标、动态分析指标、统计指数、抽样推断、统计估算和预测。
二、课程要求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统计工作的基础理论、主要方法和基本技能;以社会经济统计工作的一般原理和原则为主,密切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从事各项经济工作和财会工作奠定分析研究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较强、应用性较广的学科,希望通过学习,逐步认识和体会到学好统计基础是做好各项社会经济管理工作所不可缺少的业务基础理论知识;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以启发式为主,由浅入深,围绕重点讲清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注意加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以提高教学效果。
四、课程教学要求的层次
在各章的教学要求中,有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内容按"了解、一般理解、重点理解"三个层次要求;有关指标的基本公式、计算方法及数量分析方法等内容按"会、掌握、熟练掌握"三个层次要求。
第二部分学时分配表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第一章概述
教学要求
了解统计的基本职能,理解统计研究的对象、社会经济统计的特点、统计研究的具体方法;掌握统计和统计学的含义、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
第一节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一、统计的涵义
二、统计工作的过程
三、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四、统计研究的方法
五、统计的职能
第二节统计的基本概念
一、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
二、标志和指标
三、变异与变量
四、指标体系
教学建议
本章重点: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难点:统计工作过程和基本研究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讲清楚几个基本概念的含义外,要向学生阐述统计的基本研究方法,为以后各章打好基础。
第二章统计调查
教学要求
了解统计数据来源的两个方面;理解统计调查的分类;掌握统计调查的概念,各种统计调查组织方式的概念、特点、适用条件,掌握统计调查方案设计的程序。
第一节统计调查的概念
一、统计调查的概念
二、统计调查的基本要求
三、统计调查的种类
四、统计调查方法
第二节统计报表和专门调查
一、统计报表
二、专门调查
第三节统计调查方案
一、确定调查目的
二、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
三、确定调查项目
四、制定调查表
五、确定调查时间
六、科学试验
七、制定调查的组织实施计划
第三章统计整理
教学要求
了解统计整理的概念、统计数据的审统计数据整理的步骤、统计数据的汇总;理解组距、组数、组限、频数、频率等概念的涵义;掌握统计分组的意义、作用,掌握品质分布数列的概念、
变量分布数列的概念,掌握统计表的结构
教学内容
第一节统计整理
一、统计整理概述
二、统计整理的步骤
第二节统计分组
一、统计分组的概念
二、统计分组的作用
三、统计分组的形式
四、统计分组的方法
第三节分配数列
一、分配数列的概念
二、分配数列的种类
三、分配数列的编制
第四节统计表
一、统计表的概念
二、统计表的构成
三、统计表的种类
四、统计表的宾词设计
五、统计表的编制规则
第五节统计图
一、统计图的概念
二、统计图的种类
三、常用统计图的绘制
四、统计图的绘制规则
第四章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
教学要求
了解总量指标的概念及计量单位;掌握总量指标及总体单位总量、标志总量、时期指标、时点指标,掌握相对指标及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比较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动态相对指标,教学内容
第一节总量指标
一、总量指标的概念
二、总量指标的种类
三、总量指标的计量单位
四、总量指标的计算
第二节相对指标
一、相对指标的概念
二、相对指标数值的计量形式
三、相对指标的种类及计算方法
第五章平均指标和标志变异指标
教学要求
掌握平均指标及简单算术平均数、加权算术平均数,掌握标志变异指标及全距、标准差、标准差系数;理解简单调和平均数、加权调和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第一节平均指标
一、平均指标的概念
二、平均指标的作用
三、平均指标的种类和计算
第二节、标志变异指标
一、标志变异指标的概念
二、标志变异指标的种类和计算
第六章动态分析指标
教学要求
理解时间序列的作用、时间序列的编制原则;掌握时间序列概念,掌握时期序列、时点序列的概念和特点,掌握发展水平、增长量、平均发展水平、平均增长量指标,掌握发展速度、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平均增长速度,掌握累积增长量和逐期增长量之间的关系,掌握定基发展速度和环比发展速度之间的关系。
理解动态趋势分析的目的,了解时间序列的影响因素,掌握时间序列的修匀方法及其特点,掌握季节变动的概念,掌握季节变动的测定与分析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动态数列
一、动态数列的概念作用
二、同台数列的种类
三、编制动态数列应遵循的原则
第二节现象发展的水平指标
一、发展水平
二、增减量
三、平均增减量
四、平均发展水平
第三节现象发展的速度指标
一、发展速度
二、增降速度
三、平均发展速度
四、平均增降速度
五、增降1%的绝对值
第七章统计指数
教学要求
理解统计指数的概念,明确指数的种类和作用;理解并熟练掌握综合法指数、平均法指数、指数体系的编制方法和因素分析与推算。
教学内容
第一节统计指数概念和作用
一、统计指数的概念
二、统计指数的种类
三、统计指数的作用
第二节综合指数
一、综合指数的概念
二、综合指数的编制方法
三、综合指数编制的一般原则
第三节加权平均指数
一、综合指数的变形形式
二、固定加权平均指数
第四节指数体系和因素分析法
一、指数体系
二、因素分析法
第八章抽样推断
教学要求
了解抽样推断的作用,重复简单随机抽样的特点、不重复简单随机抽样的特点;理解有关抽样推断的概念;掌握抽样调查的含义、抽样调查的几个基本概念;掌握重复简单随机抽样方法、不复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掌握点估计方法、区间估计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抽样推断的基本概念
一、全及总体和样本总体
二、全及平均数和样本平均数
三、全及成数和样本成数
四、总体方差和样本方差
五、重复抽样和不重复抽样
第二节抽样误差
一、抽样误差的概念及产生的原因
二、抽样平均误差
三、抽样极限误差和抽样概率度
第三节抽样推断的方法
一、点估计法
二、区间估计法
第四节样本单位数的确定
一、影响样本单位数的因素
二、样本单位数的计算公式
第九章统计估算和预测
教学要求
了解统计估算的作用,比较并掌握比例估算的方法:比例推算法、因素推算法、平衡推算法、插值推算法的;理解有关统计预测的概念;掌握统计预测的各种方法,移动平均预测法、指数平滑预测法、直线趋势预测法、安月(季)平均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统计估算
一、统计估算的概念
二、统计估算的作用
三、统计估算的方法
第二节统计预测
一、统计预测的概念
二、统计预测的作用
三、统计预测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