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单元检测题及答案一、单选题1、《哈佛中国史》记载:“王安石的经济改革意在扶持处于社会金字塔底端的农民、商人和工匠。
他确信,只有当普通百姓的生活和福祉得到保障、整个社会繁荣时,国家才能强盛。
”以下措施与材料对应的是()A. 保甲法、保马法、均输法B. 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C. 保甲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D. 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2、王安石于公元1042年中进士,先后做过苏州通判、常州知州等地方官,到公元1069年被提拔为参知政事。
以下对王安石仕途中职位的描述错误的是( )A.通判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通判负责监督州郡长官C.参知政事管理国家军务D.知州负责管理地方行政3、王安石变法中实行了保甲法、保马法和将兵法,这些措施解决的共同问题是( )A.抑制土地兼并B.限制高利贷盘剥C.减轻农民负担D.提高军队战斗力4、免役法又名“募役法”、“雇役法”,是宋代王安石新法之一。
该法废除原本百姓按户等轮流到州县当差役的方法,改为当役者交纳役钱,州县政府出钱募人应役。
这一做法()A. 彻底解决了北宋的财政危机B. 彻底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C. 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D. 改变了农业税征收标准5、历史上对王安石变法的看法莫衷一是,褒贬不一。
自南宋开始,王安石变法遭到彻底否定,其新学也遭到批判。
1908年,梁启超撰写《王安石传》,从此以后,王安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中无可争议的大改革家,其声望越来越高。
这一变化表明()A. 王安石变法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B. 著名学者能引领学术研究方向C. 近代危局中求变意识的不断增强D. 清末的执政理念出现重要变化6、“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为利也。
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
”这是针对王安石哪项变法措施的评议?()A. 青苗法B. 均输法C. 募役法D. 市易法7、王安石变法期间,创立太学三舍法,将太学分为外、内、上三舍。
上舍生毕业成绩优等的直接免试授官,中等的须参加殿试,下等的经吏部考试再经题试后可授官。
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 培养变法需要的人才B. 推动学校教育的完善C. 防止大官僚控制教育D. 强化儒家思想的影响8、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
该诗句表现了作者()A. 对北宋孱弱的愤懑B. 对田园生活的赞美C. 对冗兵冗官的不满D. 对北宋改革的迫切9、刘安世《元诚语录》记载:“得君(王安石)之初,与人主若朋友,一言不合己志,必面折之,反覆诘难,使人主伏弱乃已。
”这表明王安石()A. 对上级趋炎附势B. 意志坚强,性情执拗C. 对下级刚愎自用D. 能够容忍下级的诘难10、范仲淹在《鉴于诏条部东十事》中说:“官壅于天下,民困予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
”结合材料判断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 ) A.缓解国家财政危机,促使人民生活富裕B.缓解国家财政危机,富国强兵,维护北宋封建统治C.巩固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的统治D.适应士大夫呼吁改革的要求,巩固儒学的正统地位二、非选择题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宋朝社会保障机构有福田院、居养院、安济坊与漏泽园等。
福田又称作佛教徒的功德田。
北宋福田院设在东京(今河南开封),由开封府直接派人管理,收养时象为首都无地的老幼残疾且无依无靠的贫困人口。
宋徽宗多次下诏敦促各州府建立养老济贫机构,居养院、安济坊到宋徽宗时最为普及完善,遍及全国各州郡。
到南宋时,发展出专业性的收养机构,如安老坊、婴儿局等。
大宋律法《宋刑统》对社会保障救济作出规范,政府对执行不力的官员给予严厉惩办,并定期派“监司巡历检察”。
宋朝的医疗济贫机构叫医药惠民局,北宋时创立,其中的安济坊作为专门性的扶贫机构,其职能是负责收治家庭贫困的病患者。
漏泽园乃国家免费公墓,既安葬无名尸体,也允许无地无钱的贫民安葬自己的亲属于此。
——摘编自赵映林《宋代杜会保障救济制度述略》(1)据材料,概括宋朝社会保障救济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朝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意义。
12、对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的分析,史学界观点众多。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王安石人格过于偏执,且刚愎自用,独断专行,导致朝中大臣多与他决裂。
特别是司马光,念在与王安石共事数年的交情上,曾三次写信给王安石,劝他调整自己的治国方略。
可惜王安石就是执迷不悟,看一条驳一条,导致司马光最后与他分道扬镳,终身不再往来。
——岳晓东《王安石:行为过激的偏执狂》材料二:王安石奉“富民”为变法宗旨,但是在神宗“富国强兵”愿望的压迫下,其抱负难以充分施展。
至元丰亲政后,神宗利用新法中固有的“富国”因子,大肆聚敛,扩大国家专利,使变法轨迹发生逆转。
——葛金芳、金强《近二十年来王安石研究述评》请回答:(1)材料一从什么角度分析了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作者给出的理由是什么?(2)材料二认为“变法轨迹发生逆转”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体现“富国”因子的变法措施。
(3)史料研习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
通过本题,你认为在研习史料时,应关注哪些问题?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单元检测题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1、【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中“扶持处于社会金字塔底端的农民、商人和工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青苗法使农民在新陈不接之际,不至受“兼并之家”高利贷的盘剥,使农民能够“赴时趋事”;募役法将原来按户轮流服差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承担,使农民从劳役中解脱出来,保证了劳动时间,促进生产发展,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兴修水利使水利工程广为修建,保证了灌溉;耕地面积增加,农业生产发展,故B项正确。
A项,保甲法、保马法目的在于减轻国家军事负担,均输法在于加强政府对市场的调控管理,增加国家税收,与题意不符合,排除。
方田均税法指政府下令全国清丈土地,核实土地所有者,并将土地按土质的好坏为五等,作为征收田赋的依据,与扶持处于社会金字塔底端的农民等无直接联系,故排除CD两项。
2、【答案】C【解析】参知政事是为了分散宰相的行政权,不管理国家军务,此项错误,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通判是地方检监察官员,负责监督州郡长官,加强中央集权,正确,不符合题意,AB错误。
知州是地方长官,负责管理地方行政,正确,不符合题意,D错误。
3、【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保甲法、保马法和将兵法是王安石变法中为了提高军队战斗力、实现“强兵”的目的而采取的措施,故D正确;保甲法、保马法和将兵法是王安石变法中的军事措施,和抑制土地兼并、限制高利贷盘剥、减轻农民负担无关,排除ABC。
4、【答案】C【解析】募役法指当役者交纳役钱,州县政府出钱募人应役,有利于保证农业生产,故C正确;募役法不可能彻底解决北宋的财政危机,A错误;B表述太绝对,不符合史实,错误;募役法指当役者交纳役钱,州县政府出钱募人应役,并非改变农业税征收标准,排除D。
5、【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时间“1908年”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王安石变法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而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王安石重新被推崇,与当时中国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故近代危局中求变意识的不断增强,C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王安石变法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而是强调近代危局中求变意识的不断增强,排除A项。
材料没有涉及学术研究方向,而是强调近代危局中求变意识的不断增强,排除B项。
材料没有涉及清末新政的信息,而是强调近代危局中求变意识的不断增强,排除D项。
6、【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青苗法含义是每年分两期,即在需要播种和夏秋未熟的正月和五月,按自愿原则,由农民向政府借贷钱物,收成后加息,随夏秋两税纳官.实行青苗法的目的,在于使农民在青黄不接时免受兼并势力的高利贷盘剥,并使官府获得一大笔“青苗息钱”的收入。
BCD不符合题意。
所以A选项是正确的。
7、【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王安石整顿太学创立三舍法使学校教育与仕途的结合更加紧密,其目的为变法培养人才、制造舆论。
因此A选项正确。
B选项是王安石培养变法人才的措施,不是目的;C选项不是王安石改革教育制度的目的;D选项错误,王安石改革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变法服务,不是强化儒家思想的影响。
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8、【答案】A【解析】北宋时期,先后与辽、西夏签订合约,对其每年输送大量岁币,成为北宋人民的沉重负担,岁币是北宋王朝在处理民族关系的孱弱表现,因此“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表达了王安石对北宋孱弱的愤懑。
故答案为A 项。
材料没有反映对田园生活的赞美,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王安石对冗兵冗官的看法,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王安石对改革的态度,排除D项。
9、【答案】B【解析】“人主”是指宋神宗,“反覆诘难”是指性情执拗。
故排除ACD,选B。
10、【答案】B【解析】二、非选择题11、【答案】(1)特点:设有专门的保障机构;政府积极推进;呈现专业化的发展趋势;立法保障,定期考核;因事而异。
(2)历史意义: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政局;巩固统治;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对后世有借鉴意义。
【解析】(1)特点:由材料“宋朝社会保障机构有福田院、居养院、安济坊与漏泽园等……收养时象为首都无地的老幼残疾且无依无靠的贫困人口”可归纳为设有专门的保障机构;由材料“宋徽宗多次下诏敦促各州府建立养老济贫机构,居养院、安济坊到宋徽宗时最为普及完善,遍及全国各州郡”可归纳为政府积极推进;由材料“到南宋时,发展出专业性的收养机构,如安老坊、婴儿局等”可归纳为呈现专业化的发展趋势;由材料“大宋律法《宋刑统》对社会保障救济作出规范,政府对执行不力的官员给予严厉惩办,并定期派‘监司巡历检察’”可归纳为立法保障,定期考核;由材料“其中的安济坊作为专门性的扶贫机构……漏泽园乃国家免费公墓……”可知,保障机构因生老病死的不同情况采取了不同的保障措施,这体现出因事而异的特点。
(2)根据材料“收养时象为首都无地的老幼残疾且无依无靠的贫困人口……其职能是负责收治家庭贫困的病患者”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缓和矛盾、巩固统治、经济发展、后世借鉴等方面简要分析宋朝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意义。
12、【答案】(1)角度:心理学(人性、人品);理由:个人独断专行,刚愎自用。
(2)原因:宋神宗借王安石变法聚敛财富,使“富民”指导思想发生改变;措施:均输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
(3)问题:史料撰写者的立场和态度;史料的来源和性质(第一手史料或第二手史料);史料的科学性和客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