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体育赛事对城市经济的影响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论体育赛事对城市经济的影响摘要一个体育赛事可以带动一个城市,打造一个品牌,活跃一方文化。
自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采用商业化运作以来,赛事经济给举办城市带来了巨大的利益空间,提供了一个赛事经济的成功范本。
自此,赛事经济活跃起来,越来越在城市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更多的城市也希望通过体育赛事拉动本地经济、带动本地就业。
本文通过参考国内文献和国外文献的研究成果,探究体育赛事对城市经济的双面影响,发现体育赛既具有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城市旅游、发展体育产业、促进就业等方面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兼具了多重负面影响,比如,场馆设施资源闲置、城市环境治理负担和物价上涨等。
针对双方面的影响,本文进一步提出了利用体育赛事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新路径。
关键词:体育赛事城市经济体育产业赛事经济一、引言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首次采用商业化运作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带动洛杉矶的经济整体迈进一大步。
从综合性赛事奥运会到专项体育赛事马拉松国际运动会,几乎所有的体育赛事都给举办地带来了巨大的显在的或是潜在的利益,让举办地收益颇丰。
显然,其作用领域不仅是振奋体育精神、发展体育事业,综合国力的增强,民族精神的振奋,民族文化的弘扬,本国形象的提升等经济和社会领域的作用效果更值得关注,这才是各国争相举办奥运会等体育赛事背后的意义。
如今,许多城市都把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尤其是综合性赛事,作为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助力。
由此所衍生的赛事经济也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所谓赛事经济是指“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围绕举办大型赛事所发生的一切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活动以及由这些经济活动所衍生的一切经济联系和经济效益的总称”。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体育赛事也不例外,从另一面讲,举办体育赛事对城市经济的消耗也是非常大的,如果没有能力举办体育赛事还要强行举办的话,体育赛事对当地经济的损耗也是短时间内难以弥补的。
因此,体育赛事对当地经济而言也是一把双刃剑,虽然能对经济产生强大的刺激作用,但是也要量力而行,即使顺利承办,也要长远规划、统筹考虑,这样才不会造成赛事设备设施的浪费,真正发挥赛事经济的后续影响。
二、文献综述(一)国内文献综述从国内文献研究来看,体育赛事对城市经济积极影响的研究已经非常成熟,例如如下几个观点:在体育赛事作用于城市经济领域方面,梅凤喜,边永强,周华等在《谈谈体育事业的经济功能》的研究中提出了体育赛事作用于经济领域的这几个方面:一是提升城市的现代化水平,具体表现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
二是发展体育产业,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提升城市第三产业的水平。
三是发展体育赛事经济,有利于拉动市场消费,增加货币流通。
四是发展体育赛事,有利于解决本地就业,有利于提高国民身体素质。
研究还以2008年奥运会为例证,北京奥运会场馆配套的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北京太阳宫燃气热电冷联供工程,采用了两台国际先进水平的燃气一蒸汽联合循环热电联产机组,建成后向奥林匹克公园及其周边地区提供冬季供暖,即使是在奥运会举办完成以后,这项工程依然作为北京市重点供暖工程,作为对城市基础设施的补充发挥其后续效应。
在体育赛事带动赛事旅游方面讲,据统计,仅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国外旅游者来京人次就达到达到60万人次左右,北京旅游更出现井喷式增长,仅国内旅游者就有达到110万人次,可见,赛事经济对城市旅游的刺激作用力度之大。
鲁长芬,陈琦在从《当代体育价值观的转变透视新时期体育功能》中指出:在经济相关方面的功能将逐步发展成为体育赛事的显在功能,也就是说体育赛事的经济功能已经得到普遍认可。
主要表现在:一、作为体育赛事带动的体育产业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成长迅速的新兴产业,新兴产业的发展势头往往是很强劲的,就近几年举办赛事的城市作为样本来看,体育赛事及体育相关产业的消费已经逐渐发展成为拉动城市需求的新增长点;二、体育赛事经济作为“注意力经济”的集中体现,在举办期间能够吸引大量注意力,这是举办地提高城市形象、宣传城市形象的大好机会,就这方面意义来讲,体育赛事完全可以充当举办地城市的活体广告和名片,其传播效果是其他宣传媒体无法比拟的;三、体育赛事作为一种正面、积极的运动,对于当地政府发展全面健身运动也是一个特别难得的契机,就其长远考量,对于稳定本地治安、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减少医疗开支等方面具有持续有益的影响;四、第三产业对于带动城市就业方面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体育赛事带来体育产业的腾飞,体育产业也作为一种新兴的第三产业业态对于吸纳就业人员,缓解整体就业压力方面的能力也是可以预见的。
(二)国外文献综述在体育对经济的影响方面,李明,苏珊·霍华斯,丹·马宏尼等将“体育对于经济的影响”界定为“在特定区域中的产出、收入及人力资源(由于体育赛事或设施)所带动的新货币流动”。
Howard和Crompton将体育经济的影响定义为由投入体育赛事和设施所导致的主办城市经济的净改变(Dennis R. Howard & John. L. Crompton, 1995)。
在体育赛事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方面,国外文献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在国外体育赛事经济长时间发展之后,人们注意到其负面影响也是不能不给于重视的:Baade和Dye在其1990年的论文中对政府资助体育场馆建设的现象进行考量,建立了经验模型,用Cincinnati、Denver、Detroit、Kansas City、New Orleans、Pittsburgh、San Diego、Seattle的统计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
结论显示新建和更新体育场馆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是不确定的,甚至是负面的,并指出由体育场馆引起的工作类型低薪和季节性显着。
三、体育赛事对城市经济的影响在当代,体育赛事不再仅仅等同于体育,更多的则是侧重赛事方面。
体育赛事既是展示城市综合实力的机会,也是城市对外宣传的旅游名片,这正是体育赛事能够占据独一无二地位的原因。
体育赛事衍生的体育产业,作为新兴的第三产业,不管是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还是单项体育赛事,都对推动经济发展作用显着,甚至在城市发展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也要量力而行,对于没有能力却还要举办体育赛事的城市而言,体育赛事对城市经济的消耗也是显而易见、贻害严重的。
(一)体育赛事对城市经济具有推动作用1、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众所周知,大型体育比赛对赛事场地和赛事设施要求较高,一般要求举办城市要具备与赛事等级相匹配的高规格体育赛事场馆和应对庞大观赛客流量的发达交通、通信等配套设施设备。
在大型赛事面前,一般城市的日常设备设施建设往往不足以应对突增的客流量,通常举办地会为了赛事引进一批技术先进、功能配套、规模齐全的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和设备投入运行, 全面提高城市的基础设施供应能力和运行效率,保障赛事顺利进行。
也就是说,体育赛事的举办意味着提前了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和进度,提前优化了城市布局,加快了生态环境治理步伐,将整个城市的基础设施提前了5年、10年、甚至20年,体育赛事体现的就是城市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效果。
因此许多城市和国家争相取得体育赛事的主办权,希望以此为契机提前发展本地基础设施。
例如,广州就很典型,以举办2001年第九届全运会为机遇,通过投资120亿元人民币用于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修了珠江大桥、增建全封闭的环城高速公路、新国际机场等,使得城市整体水平提前了至少10年,现代化交通网络城市初见雏形,助推城市后续发展铺平了道路。
2、推动赛事旅游,甚至城市旅游发展随着体育赛事的举办,催生出一个相伴而来的新的旅游项目—赛事旅游,对城市旅游业具有巨大的刺激作用。
首先,通过赛前“宣传效应”利用声势浩大的推广活动和大规模现场报道大范围、密集的宣传举办城市,扩大了城市影响;赛中参赛者、工作人员既是参赛者更是旅游者,观赛者既是观赛者更多也是扮演旅游者角色,多种“旅游者”的“集聚效应”对旅游经济的带动效果是很大的,他们都是显在的旅游消费群体、赛后体育比赛的“延时效应”带来持续客源,刺激当地旅游经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改善经济结构,促使城市经济向多元化拓展。
二是体育赛事具有天然的乘数效应,一个赛事的举办带来了旅游资源的高产出性。
体育赛事作为一种旅游资源积累活动,能够极大改善举办城市客源市场结构,增加外汇收入,提高本地经济收入(如图一所示)。
三是促使旅游接待能力和品质进一步提高,提高本地的旅游接待能力和旅游服务水平,集中改善提高旅游业水平,为城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图1:各界奥运会给举办城市带来的旅游盈利以2011年兰州国际马拉松比赛为例,在赛事举办期间,兰州市政府花费3亿元打造了42千米黄河风情线作为马拉松赛主赛道,极大彰显了兰州“丝绸之路名城、黄河文化之都”的魅力。
从赛事举办至今,马拉松赛的影响犹在,在国内国内兰州仍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赛事经济剩余影响仍在,将赛事价值发挥到最大。
3、推动体育产业发展体育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第三产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体育产业是指与体育密切相关或以体育为载体向社会提供服务的经营活动,以丰富优质的体育赛事产品及其衍生产品形成产业链条,其外延已扩展至体育服务业(体育健身娱乐业、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培训业、体育中介业)、体育用品制造业和体育用品销售业[1]。
体育赛事己成为城市打造城市品牌,发展城市经济的一大法宝,辐射带动整个体育产业及其周边相关产业的发展。
作为一个新的集中性的消费热点,举办地城市多以举办体育赛事为契机,发展体育相关产业,如体育新闻业、体育科技咨询业和体育经纪业、体育广告、体育旅游、体育建筑等,这极大推动城市体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和壮大, 由体育赛事衍生出来的体育产业产业体系逐步完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市场主体日趋成熟,已具备“新经济增长点”的雏形。
4、推动解决城市就业问题[1]定义来自百度百科就业是民生之本,保障就业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前提。
就业对一个城市的稳定及城市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经过多年承办体育赛事的经历,中国体育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初具规模,统计数据表明:2008年全国体育产业从业人员达到317万人,实现增加值1555亿元,明显快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
2012年,全国体育及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亿元,占当年GDP的%, 2013年,全国体育及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约3400亿元。
第三产业带动城市就业的能力是众所周知的,特别是体育赛事,在赛事期间不仅能提供数以万计的临时性就业岗位,还能保证部分稳定性就业岗位。
尤其是,体育赛事衍生出来的体育产业在消耗社会就业方面的作用尤其巨大,更不用说赛事衍生出来的旅游产业,特别是在增加城市就业机会、吸纳就业人员的方面的积极作用不可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