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运动和力§12.1 运动的描述授课人:黄瑞兰课程类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二、过程与方法能够运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观察、想象、讨论、活动等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涉及的物理学知识。
[教学重点]机械运动,物体运动或静止的判断[教学难点]参照物的概念及参照物的判断[教学方法]观察讨论法,实验法,演示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跳绳、接力棒第十二章运动和力§12.2 运动的快慢授课人:康道伟课程类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一.教学目标(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2、过程与方法(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现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二.重点、难点1、重点:速度的概念及单位2、难点:匀速直线运动的判断及速度单位的换算三.教学方法观察比较法:通过对生活中实际事例的比较,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练习法:通过学生练习,学会应用速度公式的简单计算及速度单位的换算.§12.3 长度、时间及其测量授课人:黄瑞兰课程类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2.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二、过程与方法:1.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具有初步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能力。
2.通过进行简单的测量,具有使用简单测量工具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2.通过学习简单的测量知识,体会测量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养成细致、严谨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使用测量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教学难点]:正确记录测量结果[教学方法]:讨论法:引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通过学生的积极讨论,引起学生对问题的关注,提高学生的兴趣,实现教学目标。
实践法:通过学生的亲自实践,学会测量工具的正确使用。
[教具准备]:计时工具:教学停表、石英表、秒表等测长度工具:直尺、皮卷尺、米尺等,多媒体课件第十二章运动和力§12.4 力授课人:康道伟课程类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分析:力的概念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概念之一,是本章的重点。
由于力的概念比较抽象,不可能一次就建立下来。
因此,本课特设计较多的活动和应用多媒体手段使学生领悟到力的存在,并引起学生的思考,通过分析、归纳、抽象出力的概念。
从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能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进而通过各种熟悉的事件分析力的作用效果,学习描述力的方法,使学生逐渐地认识力。
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力”具有不确定的含义,而物理学中对力的概念的界定是严格而狭窄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纠正对力的一些不正确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力的概念和单位。
(3)知道力的三要素,能有示意图表示力(建立力的模型)。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这一客观规律也包含着辩证的思想,能有所认识。
二.重点、难点1、重点:(1)力的作用效果;(2)画力的示意图2、难点:(1)力的概念;(2)受力分析三、教学对象分析:初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力的概念比较抽象,要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得到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仍然是学生的障碍。
所以课堂上应尽可能的通过实验、活动、课件演示让学生体会、感悟、归纳,得出结论。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力的概念比较抽象,不可能一次建立下来。
本节课通过活动和展示图片,使学生领悟到力的存在;通过学生手推手、拉弹簧、压皮球等实践活动做一做,使学生亲身体会力的存在;通过同组交流想一想,分析、归纳、抽象出力的概念。
通过课件演示看一看,领悟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通过学生手推手、拉弹簧、压皮球等实践活动做一做,体会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通过交流想一想,分析、归纳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通过图片展示看一看,让学生归纳出力的作用效果及力的三要素。
总之,这节课每个环节均通过看一看、做一做、想一想,引导学生由感知——表象——概括,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得出结论。
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同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在习题的选取上既注重教材这个“根”,又不忽视生活和科技这个“枝叶”,不脱离学生实际这个“空气”。
真正体现“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理念。
在教学中实现“根深叶茂”,让学生既“做面包”,又“吃面包”,成为学习的主人翁。
五、教学媒体和资源应用设计:Powerpoint并插有flash动画、滚动文本框和图片的课件。
在导课的过程中,创造环境,把学生带进学习的课堂里。
引起学生的注意。
在新授知识的过程中,应用图片展示,让学生领悟到力的存在;应用flash动画完成在课堂上无法完成的实践活动,配合实验突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难点;利用插入滚动文本框展示习题减少了教师的板书,增大了训练力度,增大了课堂容量。
六、教学准备从网络搜集物体间推、拉、提、压、吸引、排斥等图片和Flash动画素材,多媒体设备,磁铁、大头针、乒乓球、弹簧、拉力计等。
教学过程设计思路一、营造环境,创造气氛[课件演示]引入语:出示课题,并播放轻音乐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二、力的概念建立[学生活动1]学生甲举凳子学生丙拉弹簧学生乙推桌子[图片]议一议:学生讨论分析得出结论: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教师规范力的表达方式)[图片]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有力的作用创造声音的环境,把学生带进学习的课堂里。
引起学生的注意。
通过学生手推手、拉弹簧、压皮球等实践活动做一做,使学生亲身体会力的存在。
通过展示图片看一看,使学生领悟到力的存在。
通过同组交流想一想,分析、归纳、抽象出力的概念。
拓宽思维[小练习1](1)力的概念:力是。
(2)物理学中常用F表示力,力的单位是,简称牛,符号。
.(3)学生甲举凳子这一活动中,举力的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是。
三、力的作用效果[学生活动2]学生甲将乒乓球扔到墙上,学生乙接住[图片][学生活动3]A、学生甲拉弹簧B、学生乙折纸C、学生丙扭铁丝[小练习2](1)力的作用效果有两类:一是;二是。
(2)如图所示,其中图(a)主要表示力能使物体,图(b)主要表示力能使物体。
四、力的三要素[学生活动4]及时反馈归纳总结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以及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改变,都被认为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上面的例子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归纳总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及时反馈1、两个学生比赛拉拉力计2、一个学生拉弹簧一个学生压弹簧3、一个学生靠近门轴处用力一个学生在门把手处向相反方向推门五、力的示意图看书学习力的示意图画法。
(课本P42-P43)下列力的示意图画法是否正确,不正确在哪里?人对箱子推力的示意图[小练习3]小红用50N的力提着一桶水,画出水桶受拉力示意图。
三、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学生活动5]A、一个学生站在墙边,用力推墙。
B、一个同学伸出手来,让另一个同学打。
看一看:播放flash。
①小朋友船旱冰鞋推墙。
②用浆推动小船运动。
③喷气式飞机飞行。
体会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从活动中总结出力的三要素三个图都有各自的错误,学生通过自学并找出其中的错误,达到掌握画图技能的目的。
及时反馈通过课件演示看一看,领悟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通过学生实践活动做一做,体会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通过同组交流想一想,分析、归纳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利用动画效果引起学生注意。
同时完成了课堂上无法完成的实践活动。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12.5 牛顿第一定律授课人:薛裕宏课程类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2)通过大量事实认识惯性,并了解利用惯性及防止惯性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1)体会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的思想冲突,认识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方法,了解物理上理想实验的实质。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知道物体的运动是不需要力来维持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科学研究问题的态度。
(2)通过实验,理解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3)利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认识惯性,培养学生大胆发言,并学以致用。
二.重点、难点1、重点:通过对实验探究的参与,强化学生分析与论证的能力;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理解。
2、难点:转变学生的经验概念,让学生明了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任何物体都具有,牛顿定律是惯性现象的规律总结。
新课引入演示: 将一小车在桌面上推动,小车运动一段距离后停下。
问:小车为什么会运动?小车又为什么会停止?学生分组讨论,回答悬念引入,引导学生深一步思考2min新课教学1、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也认为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
到底有没有道理呢?我们先来看课本的一个实验——P45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2、现在老师桌面有斜面、木板、毛巾、小车、尺子等器材,有哪些同学可以完成这个实验了呢?3、播放课件“牛顿第一定律.swf”,点评实验要点;并提问: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4、演示实验:提问:为什么其他棋子没有飞出去呢?5、提问:什么是惯性呢?6、提问:一个人在静止和运动时惯性的大小是否相同呢?(在学生回答后提示: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学生阅读课本学生上台演示实验学生评价实验,改进实验学生讨论,完成导学稿上实验结论的填写。
学生回答学生阅读课本回答学生思考、回答学生观看、提问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吸引学生注意力,学会互相点评。
加强思考,加强体会。
悬疑设计,激发兴趣。
贴近生活实例,引申深入思考,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2min7min2min2min2min3min3min新课教学7、播放课件:“惯性现象知识讲解.swf”8、演示“模拟茶叶中的惯性”实验9、播放课件:“司机的惯性事故.swf”并提问:司机为什么会飞出去呢?10、不利的惯性我们需要防止,有利的我们需要利用。
请你们认真从生活中找出相关例子,填写到导学稿上,看谁写得有多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