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做到以“知识为本”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观,更要做到的是教学目标要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有机整合,才能为适应数学课堂教学的发展要求。
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一、课堂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
学习主动性是学生对学习的一种由衷喜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学习行为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从“要我学”向“我要学”、“我会学”的一种学习态度和学习技能的根本性的转变。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现了学生个人自我发展的能力,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
现行教学改革要求改变单纯接受式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能力,正因为如此,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能力显得十分重要。
比如在教学实践活动课《拿红、蓝铅笔》一课,这是一堂渗透统计与概率知识的课,在教学中,教师更要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操作来了解一些统计、概率的基本知识,而不能稍作实验就推导出结论,应让学生在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红蓝铅笔支数相同时;第二层次是红铅笔三支蓝铅笔一支时;第三层次是不知道红蓝铅笔各
自的支数,只知道总数,通过拿取来猜测红蓝铅笔可能各有几支)的多次实践操作中,在头脑中形成概率的表象,这是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比老师的灌输、强调记得更牢。
二、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例如:在教学《分类》时,我首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已准备的自己最喜爱的东西[玩具(汽车、火车、坦克、手枪……),图片(奥特曼、机器人、孙悟空、哪吒……),水果(苹果、梨子、香蕉、桔子……)],提问:“同学们都带来了这么多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应该怎样分类摆放呢?”学生兴趣盎然,各抒己见。
这样将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放飞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把自己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理解掌握了分类的思想方法,获取了学习数学的经验,成为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美、感受数学的趣,领悟数学的理,从而爱上数学,迷上数学,离不开数
学,能灵活运用数学。
三、在解答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以往的教学,我们曾给学生这样一个误区:题目中有适量的条件、唯一的答案、相对程式化的数量关系等,我们的学生正是在这样一种反复训练中学习数学,并逐步形成思维的定势,碰到有多余条件或不同种解答时,往往不知道从和入手,因此,作为一个明智的教师,要多设计一些开放题,以使学生在发散性、多维度的思维活动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求比两个数的和多(少)几或是几倍的书的两步计算应用题例1“果园里有桃树78棵,梨树36棵,苹果树的棵数比桃树和梨树的总棵数少20棵,苹果树有多少棵?”时,我先设计了“某水果店有苹果6箱,橘子18箱,?”通过让学生补充不同的问题,先明确两数之和(差),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
还设计了一个条件不足的题目,如“商店有红气球21个,,黄气球有多少个?”让学生通过思考添加条件解答,为学生进一步明确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很重要。
四、运用现代化教学媒体,提高教学效果
由于身心发展的特点,小学生对处于动态物体的感知反应快、印象深,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正可以发挥其在教学过程中动像和静像有机结合的优势。
因为多媒体课件具有集文字、动画、声音、图像于一体并可同时进行展现的优点,所以可以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扩大了学生的认识空间,缩短了学生的认识过程,减少
了学生想象的困难,为学生实现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飞跃提供了有力支持。
因此,我们应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自觉改变传统的“教教材”为“教材教”,让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也正是新课标所倡导的。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从中央教育台和湖北教育网台上接收的数学课程教学资源进行教学,让课本上的教学内容像动画片一样“动”起来,丰富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堂,让学生活学、活用,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提高了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四边形》时,利用从中央教育台接收的课程资源进行教学。
让教材中的主题图活灵活现的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看到哪些是自己已经认识的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哪些是自己不认识的四边形(平行四边形),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然后再用幻灯片展示四边形的物品,提问:你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是四边形?启发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争先恐后的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学生1:黑板面、课桌面,学生2:课本面、文具盒面,学生3:电视机面、大门面、伸缩门……,这样通过多媒体教学资源使本节的知识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注重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机整合”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统一的过程;如果没有认知因素的参与,其学习数学知识的任务不可能完成;如果
没有情意因素的参与,那么数学的学习活动也不能维持。
正如有人曾经说过:“爱心是一把金枝,智慧就是一把银枝”;要编织孩子们的美好人生,我们数学教师要做好金枝和银枝的传送,也就是我们数学教师要做好一个“导游”作用;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犹如游览名胜,处处都能得到美的享受。
要做到这些,情感、态度、价值观已成为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了它学生能积极地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会产生一种好奇心和求知欲。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致力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有机的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使数学课堂教学的内容变得有血有肉,使之成为教学的灵魂。
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通过“折一折”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长方形、正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活动发现都是轴对称图形;这时疑惑消失了,成功探究的喜悦出现了;但再“折一折”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让学生用刚才的经验去折、去探究、去发现、结果有的学生叹气了!问我说,这平行四边形怎么折也不能重合,我说:“不能重合也有可能呀”!同学们才恍然大悟,啊!原来不是所有的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这样的课堂教学能充分揭示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的变化,这种成就感的表情,就是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所需要的。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做个有心人,让数学真正成为学生愿学、乐学的学科,提供给学生充裕的探索、实践的空间和时间,让
学生积极的参与,充分发展学生对数学的体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让数学课成为活动的、创造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