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专硕考研重点总结

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专硕考研重点总结

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专硕考研重点总结第十章货币供给第一节存款创造原理一、存款创造的条件1、部分准备金制度2、部分现金提取二、多倍存款扩张:最简单的情形假定前提条件:首先,假定支票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20%1)假定银行不持有任何超额准备金。

2)假定没有现金从银行系统中漏出。

3)假定没有从支票存款向定期存款或储蓄存款的转化。

例:某人将向中央银行出售政府债权所得的1000元现金以支票存款形式存入A银行,则A 银行T形账户表示为:A银行资产负债准备金+1000支票存款+1000由于法定准备金率为20%,且无超额准备金。

假定A银行发放800元贷款则:A银行资产负债准备金+200支票存款+1000贷款+800根据20%的法定准备金率,且无超额准备金的假设,则B银行T形账户可表示为:B银行资产负债-----------------------------------------准备金+160支票存款+800贷款+640假定B银行贷放出去的640元最终被以支票存款的形式存入C银行,则C银行的T形账户为:C银行资产负债----------------------------------------------------------------------准备金+640|支票存款+640银行支票存款贷款准备金增加额增加额增加额A1000800200B800640160C640512128表10、1存款创造整个银行系统的支票存款增加额为:反过来,在相同的条件下,银行的准备金初始减少1000元,经过一系列连锁反应后,整个银行系统的支票存款额将减少5000元。

这就是多倍存款收缩。

三、多倍存款创造:更为现实的考察首先、我们假定银行都持有一个固定比例的超额准备金,通过观察我们会发现这部分超额准备金在存款创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和法定准备金是完全一样的。

其次、假定在支票存款增加的同时有部分将被以现金的形式提取出来。

例:在前述假定的基础上,在假定银行系统中支票存款同现金保持9:1的比例。

当A银行收到1000元支票存款时,它能发放的贷款就只有675元;B银行获得675元支票存款后用于发放贷款的则只有455.6元各银行增加的支票存款依次为:整个银行系统支票存款的增加额为:考虑现金漏出后的存款乘数为:第二节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货币乘数(m):货币乘数的推导:假定:1)流通中现金(C)和支票存款(D)保持固定的比率:C/D=c;2)非交易存款(TD)和支票存款也保持固定的比率:TD/D=t;3)支票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为rr,非交易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为4)超额准备金率为e,银行总准备金为R。

根据货币乘数公式及定义有:因为总准备金等于支票存款的法定准备金和非交易存款的法定准备金以及超额准备金之和,即:根据这个公式,如果给定相应的量我们就可以算出货币乘数。

例如教材309页的例子。

教材310页的图能够更加直观的说明货币供给与基础货币之间的倍数关系。

从货币乘数的公式可以知道:1)支票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越高货币乘数越低;2)非交易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越高货币乘数越低;3)非交易存款与支票存款的比率越大货币乘数越小;4)超额准备金率越大货币乘数越小;1)为了判断现金与支票存款的比率C的变化对货币乘数的影响,我们对货币乘数求偏导得:显然上式小于0,所以判定:现金比率越高货币乘数将越小。

这种数学关系背后的经济含义:首先、如果非交易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越高,那么能够进入下一轮存款创造的准备金就会减少,所以货币乘数就会变小。

同样,超额准备金越高,货币乘数也就越小。

其次、非交易存款与支票存款的比率越大,就意味着相同数量支票存款的增加会带来更大数量的非交易存款的增加,用来支持非交易存款的准备金就越多。

所以能够进入下一轮存款创造的准备金就会减少,货币乘数就会变小。

现金比率也是同样的道理,现金漏出越多银行的存款创造能力就越弱,货币乘数也就越小。

第三节对货币乘数的进一步探讨:银行及非银行公众的行为货币乘数表达式:通过上节课的论证我们知道,货币乘数与其表达式中的分母各项均呈反向关系。

我们知道:1)非交易存款的法定准备金和支票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是由中央银行决定的。

2)非交易存款和现金同支票存款的比例是由非银行的公众所决定的。

3)超额准备金是由商业银行决定的。

这样我们就发现整个货币乘数是由中央银行、非银行公众和商业银行三方面经济主体的行为决定的。

所以说,一个国家的货币供给并不是完全由中央银行决定的。

因此,为了更好地控制货币供给就必需对货币乘数有一个较好的预测和把握。

即研究非银行公众和银行的行为。

在历史上,由于对货币乘数预测的错误,曾带来过惨痛的教训。

所以说,预测货币乘数对中央银行更好地实施货币政策,完善货币供给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一影响银行超额准备金的因素:1、银行持有超额准备金的成本是一种机会成本,是银行没有将这部分存款贷放出去所造成的收益的减少。

这种机会成本与市场利率是有关的。

如果市场利上升,银行持有超额准备金的损失就会增大。

所以二者是成反向关系的。

2、持有超额准备金的收益就是避免因流动性不足所造成的损失。

超额准备金率高低的决定因素:1)出现流动性不足的可能性:2)出现流动性不足时从其他渠道获得流动性的难易程度。

3出现流动性不足的可能性取决于两个因素:1)未来一段时间内存款的流出量的大小。

2)预期存款流出量的不确定性。

银行补充流动性的主要渠道:1)向别的银行借入同业资本;2)签定证券回购协议;3)向中央银行申请贴现贷款;4)出售证券;5)催还贷款,或将未到期贷款销售给其他银行无论采取上述何种方式,都要支付一定的成本。

因此说,银行的负债管理能力越强,持有超额准备金的必要性就越低。

所以超额准备金率就越低。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下列结论:1)当市场利率上升时,持有超额准备金机会成本上升,超额准备金率下降。

2)当未来预期存款流出量大时,出现流动性不足的概率就大,超额准备金率就高。

3)未来存款流出的不确定性越高,超额准备金率越大。

4)银行的负债管理越强,超额准备金率越低。

二非银行公众对流通中现金,支票存款和非交易存款的选择。

1、流通中现金与支票存款的比率首先,从财富总额看,现金和支票存款都会随着财富总量的增加而增大。

而且现金在总财富中所占比例会不断下降,支票存款相对与现金的比例会不断上升。

其次、从资产的相对预期报酬率看,持有现金的预期报酬率为零,而持有支票存款则不仅可以获得少量利息,还可以享受银行提供的某些服务。

其他资产预期报酬率的变化也可能影响到现金同支票存款的比率。

再次、从风险角度看,流通中现金是最安全的资产;支票存款则具有一定的风险,那就是银行的倒闭。

因此、在金融市场动荡的时期现金比率将提高。

最后、从流动性看,现金和支票存款都可以充当交易媒介,因此它们都属于流动性最高的资产。

但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支票存款则无法充当交易媒介。

支票存款流动性不如现金的情况:1)人们认识和接受支票存款有一个过程。

2)当开立支票账户的银行规模较小时,支票的使用范围也可能受到限制。

此外,在从事黑市交易时通常不愿意接受支票存款。

因此有人得出推断:现金比率的变化可以反映地下交易的规模;现金比率与税率相关联。

2、非交易存款与支票存款的比率从财富总额看,一般来说,非交易存款同支票存款的比率会随着财富总额的增长而稳步上升。

从预期报酬率来看,该比率显然会随着非交易存款利率的上升而上升,随着支票存款利率的上升而下降。

其它资产预期报酬率的变化对非交易存款的影响要比对现金或支票存款的影响大得多。

因此,非交易存款同支票存款的比率会随着其它资产预期报酬率的上升而下降。

从流动性来看,支票存款的流动性要高于非交易存款,所以人们会愿意牺牲持有非交易存款所能得到的利益而持有支票存款。

从风险角度看,由于非交易存款和支票存款都是存在银行里的,因此都具有风险。

所以当金融市场不稳定时,二者的比率是很难确定的。

货币工给模型:通过前面两节的讨论,我们对货币乘数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我们就讨论一下基础货币是由那些因素决定的。

二、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硕士复习规划指导(一)择校预备阶段(1月中旬——3月初):关键词:全面自我分析、确定考研院校专业、了解内部信息、抱定信念这一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全面的自我分析基础上,定下自己的目标院校和专业,并进一步明确自己报考专业的参考书目、报考人数、招生人数、复试分数线、该专业必备考研资料。

提醒广大考生:选择院校和专业要综合考虑兴趣、专业课基础、外语水平、未来职业规划、报考专业的就业前景等因素。

考研就是给自己一次机会,无论跨考与否,报考名校与否,择校、择专业一定要要建立在全面自我分析的基础上。

一旦决定,要抱定信念,切勿轻易中途换学校、转专业!中途换院校和专业会极大浪费有限的备考时间和精力。

(二)基础理解阶段(3月上旬——7月初):关键词:扎实理解、参考书及核心资料通读3遍、记下核心概念和公式这一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建立完整理解,为后面记忆和运用打下基础。

将参考书目完整地看至少3遍以上。

全部知识点重在理解,除了核心概念和公式外,不必刻意记忆。

实在不理解的知识点标记下来,后面通过相关的辅导或者查阅解决。

此外,这一阶段做笔记,切不可过分细致,以梳理框架和概念为主,太细会浪费很多时间,也记不住。

建议考生制定每天和每周的规划,一般2-3章/天,这个速度比较合适。

(三)重点掌握阶段(7月初——10月上旬):关键词:分清重点、地毯式全面记忆、不断循环巩固、检测督促这一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抓住重点、掌握重点。

要抓住重点,一是要分析真题;二是要专业化辅导;三是内部资料,如出题老师的论文、讲义、当前学术热点等。

在此基础上坚持专业课复习的80/20法则,对核心概念、基础概念、重要知识点、要点、常见公式一定要地毯式全面记忆,并反复强化,达到永久记忆。

提醒广大考生要自我检测或者让专业课辅导老师及时检测,不断督促,有压力才能保障效果。

(四)框架专题阶段(10月上旬——11月上旬):关键词:将知识系统化、体系化,建立知识结构树这一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将知识体系化,系统化。

知识点掌握的零散,不体系化,会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思路狭隘,影响答题发挥,尤其是做大题的时候。

必须要按照参考书的章节架构或者通过总结专题将知识体系化,系统化。

对参考书做到提纲挈领,纲举目张。

总结了全国各学校专业课的专题和章节联系,能在这一阶段帮助广大考生建立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五)模拟考试阶段(11月上旬——12月初):关键词:全真检测、训练答题方法、试卷批阅、查漏补缺这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通过全真模拟掌握答题技巧和方法,查漏补缺。

知识储备的好,不一定答题好,更不一定意味着考场得高分。

要全真模考,在考试时间、题型题量和真题完全一致的情况下,做3-5次模拟试题,通过全真检测发现知识盲点,纠正答题方法,稳住考前心态,要经历一个盲目自信——弱点暴露——完善提高——再次暴露——再完善再提高的涅槃重生的过程,提高答题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