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食品认证的几点思考〔摘要〕实现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是采用绿色食品认证制度,引导农户改变现有的生产种植行为转而采取绿色生态生产行为。
但目前只重视加工过程、不重视农业生产过程的较低标准的绿色食品认证并没有起到改变农户生产行为的作用,反而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
为此,必须提升我国绿色食品的认证标准,构建高效的绿色食品认证管理体制,改进认证检测技术,加强绿色生产技术及其推广服务,营造较高绿色食品水平的高价格市场环境。
〔关键词〕绿色食品,认证标准,半柠檬状态市场,农户生产行为,现代农业以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等化学合成物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农业,在提高农业产出的同时,也带来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下降和对环境产生破坏性污染两大问题,致使农业发展出现不可持续性。
如何实现农业发展由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转变、实现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目前农业发展的迫切任务。
一、采用绿色食品认证制度引导农户的生产行为是实现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利用利益动力使消费者安全食品需求与生产者安全食品供给相对接是目前我国实现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这具体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三种安全农产品质量认证制度来实现。
这三类安全农产品都要求产地环境无污染和生产过程达到无公害化,而且越往上要求越严格。
其中,无公害农产品是指质量符合基本安全要求,农药等化学合成物残留符合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绿色食品对化学合成物的残留最低标准要求严于无公害农产品,而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则完全拒绝使用人工化学合成物。
〔1 〕可见,无公害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较低,且目前我国大多数农产品已经基本达到了这一水平。
有机农产品生产是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想途径,但其生产条件要求过于严格,加之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较少和正处于工业化进程等经济环境的约束,使其在相当长时期内不可能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主导。
即使是在发达国家,目前有机农产品也仅占10%左右。
因此,在三类安全农产品中,绿色食品将是我国今后相当长时间内的主导种类。
这也意味着采用绿色食品认证制度、扩大绿色食品认证数量进而引导农户的生产行为,是我国实现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单从绿色食品认证数量与比例来看,我国目前已达到了较高水平。
截至2010年10月25日,全国绿色食品企业总数已达到6418家,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239家,占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的25%左右,省级龙头企业有1194家;绿色食品总数达到16873个,分别比2009年底增长6.9%和7.4%,2010年绿色食品国内年销售额达2823.8亿元,覆盖了农产品及加工食品的一千多个品种,生产总量超过一亿吨。
〔2 〕然而,要让绿色食品认证制度真正起到改变农户生产行为从而实现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不仅取决于绿色食品的认证数量与比例,更取决于绿色食品的认证水平。
二、我国绿色食品认证标准较低,没有起到改变农户生产行为的作用(一)在认证数量较多的背后,存在绿色食品认证标准较低的问题。
这一点可以从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困境作出间接判断。
由于农药残留等有害成分超标导致近几年我国农产品出口受阻的现象,足以说明我国绿色农产品的质量认证标准远远低于国外发达国家。
这主要源于我国绿色食品认证水平和认证技术较低,在进行食品安全认证时对国际标准的采标率低,食品安全认证方式与认证标准与国际接轨程度差,认证的结果不能得到国际认可。
因此,有些出口型企业为了使产品顺利出口到国际市场,不得不花费高价聘请国外认证机构进行认证。
针对我国农产品的总体质量,有权威专家也指出: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较少,且制定水平低,修订慢,可操作性差,缺少产地环境安全控制标准和农产品生产过程控制标准。
〔3 〕从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上也能作出我国绿色认证食品品质偏低的论断。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化肥生产国和消费国,不到世界总量十分之一的耕地,却使用了世界化肥总量的三分之一。
我国单位化肥投放量是美国的1.7倍。
国际公认的化肥施用安全上限是每公顷225千克,而目前我国农用化肥平均施用量比安全上限高了1.93倍。
从上世纪50年代到现在,60年间我国每公顷土地的化肥施用量从8斤多增长到了868斤,增加了近百倍。
同时,我国已经成为农药使用量第一大国,平均每亩土地要施加农药1.92斤。
〔4 〕由于绿色食品关键是对原料产地环境和生产过程的无公害要求,从耕地的土壤环境看,发达国家的无公害程度远远好于我国,但按发达国家食品质量认证水平,其农产品品质也才仅仅达到绿色认证食品水平;而我国在如此高的亩均化肥和农药使用量下,仍有比例那么高的绿色认证食品,也间接说明我国绿色认证食品的品质和水平大大低于发达国家。
此外,对内蒙古地区的调查研究更能佐证上述观点。
笔者对内蒙古自治区绝大多数获得绿色认证食品的企业进行了调查,包括了面粉、食用油、牛肉、莜面、食糖等内蒙古主要农副产品。
在调查中发现,获得绿色认证的企业并没有对加工原料的绿色品质作特殊要求,并且农户在供给认证加工企业原料前后的生产行为是一致的,都沿用近些年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进行种植,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尤其是普遍大量使用除草剂。
比如,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面粉加工企业,和其他企业一样,也都是从市场上随机收购来没有特定绿色品质要求的小麦加工面粉,加工企业并没有和农户签订收购合同进而对农户的生产行为加以绿色行为控制和指导,这些企业或者收购中间商从农户手中收购的小麦,或者从粮库企业随机调购小麦,这说明这些面粉绿色认证加工企业并没有对小麦的种植采取相应的绿色生产行为要求,其原料小麦与常规种植的小麦没有区别。
同时,在调查中也发现一些品牌面粉企业用同一原料加工成营养层次不同的面粉,其中,a为绿色食品,b为非绿色食品,这样把食品营养等级与绿色品质等级混淆在一起是错误的,因为同一原料生产的不同产品应该基本为同一绿色等级。
在调查中还发现,这些获得绿色食品认证企业的加工条件都比较好,都是采取自动化控制的现代化生产线,企业卫生条件也较好,当地居民普遍认为这些绿色认证企业的加工原料质量有保证,加工过程也不会有有害物质添加,工艺也科学。
这也从侧面说明,目前我国绿色认证机构主要从末端加工环节对产品的绿色品质加以认定,缺少对产地环境安全标准和农产品生产过程标准的控制。
从上面的调查分析中我们发现,目前我国绿色食品认证制度并没有对我国农业生产方式改变产生积极影响,只是对加工环节的改进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由此可见,尽管我国绿色食品认证数量和比例达到了较高程度,但其认证的质量安全水平还较低。
这样低的认证水平导致我国绿色食品市场表现为“半柠檬状态”,并没有从本质上把常规农产品与绿色农产品区分开来,质量层次较高的绿色认证食品的优质性也很难通过“优价”体现出来,结果使绿色认证食品市场表现为低水平的数量扩张。
(二)绿色食品的低水平认证对我国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实现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利用利益驱动机制,采取绿色食品认证制度和加工企业发展契约型订单农业来引导农户改变现有的生产种植行为,从而采取绿色生态生产行为。
但目前只重视加工过程、不重视农业生产过程的较低水平绿色认证并没有起到改变农户生产行为的作用,也使订单农业发展受阻。
低水平认证所导致的绿色食品市场的“半柠檬状态”,使绿色食品并没有明显地与常规食品区分开来,绿色食品与常规食品仍具有较强的替代性,很大一部分消费者仍采取单一的质量信号——大型名牌企业产品,而并未通过是否具有绿色食品标识来决定自己的食品购买行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知名企业申请绿色认证的积极性,绿色认证食品市场上中小企业占绿色食品认证较高的比例也说明了这一点。
如前所述,发展订单农业是引导农户改变现有生产行为而采取绿色生态生产行为的组织基础,而低水平的绿色认证却致使龙头企业对农产品绿色品质指标的要求、检测与激励缺失,正是这个缺失导致订单农业的违约和低效。
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即使是品牌企业也只是为了规避急性、直接的质量安全风险而对产品质量安全做最小化努力,他们主要关心原料的物理特征,如是否变质、成熟度、果实颜色、形状等,而对原料的绿色品质程度如农兽药残留等隐性指标并不十分关心。
由于加工企业缺少绿色品质指标的严格要求、检测与激励,即使是订单农户也不会采取绿色生产行为,其结果导致农产品品质在订单农户与非订单农户之间没有区别,订单农户的农产品没有专用性特征,如果市场价格略高于订单企业给出的价格,农户就会把订单产品卖给市场,结果订单形同虚设,农户违约也就难免。
因此,我们以往过分地从龙头企业与农户的组织内部寻找订单农业的高违约率的原因会有些偏失,今后需要从改善外部市场环境的角度来提升订单农业的履约率。
如果提升绿色认证食品的认证水平,使绿色食品的品质更多地体现在内在的绿色卫生安全和营养价值上,通过严格的监管让优质绿色食品获得优价,龙头加工企业自然会对订单农户的生产行为加以绿色品质控制,农户会“自觉”采取绿色生态生产行为,这样会使订单农户的产品具有绿色品质和资产专用性,龙头加工企业和农户也就会形成长期的共生关系,订单农业的违约现象将会逐渐避免。
三、提升我国绿色食品认证标准与品质的对策为了使绿色食品认证制度真正起到改变农户生产行为的作用,进而使我国现代农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一)提升我国绿色认证食品的认证标准,努力接近并争取达到国际标准。
目前我国较低标准的绿色认证并没有起到改变农户生产行为的作用,为此,需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参考国际标准重新制定较高的绿色食品认证标准,努力接近和逐渐达到国际标准,来提升绿色食品的品质,让绿色食品市场摆脱目前的“半柠檬状态”,使绿色认证食品从本质上与常规食品区分开来,以激励加工企业带动农户采取节药等绿色生产行为。
(二)构建高效的绿色食品认证管理体制。
要使高标准绿色食品认证得到真正实施,必须改革目前我国的绿色食品认证制度,构建高效的认证管理体制,让认证机构和认证管理机构独立地行使权利和承担责任。
目前我国绿色食品认证机构属于政府直属行政事业单位的垄断性认证机构,认证机构责任主体表现为模糊性和非“人格化”,导致出现违规认证时宏观地归责为政府及机构——“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其结果使违规认证处罚制度无效。
同时,行政事业单位型认证体制也出现认证服务效率低下、认证管理成本高的弊端。
〔5 〕因此,必须改变这种政府垄断认证机构的做法,推进绿色食品认证机构的社会化和市场化,将认证机构改造为独立于政府农产品管理机构的第三方,规范认证机构的资质,提高进入门槛,这样认证机构的沉淀成本增加,在竞争和政府的高监管频率和违规高处罚的强监管下,认证机构和认证产品企业会积极培育自己的品牌声誉,实施严格的、如实的认证。
(三)改进认证检测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