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废弃混凝土在道路施工方面的应用

废弃混凝土在道路施工方面的应用

废弃混凝土在道路施工方面的应用
废混凝土等建筑废物的资源化利用在道路施工中的再利用
实验背景】
建筑废物也叫做建筑垃圾,是指建设、施工单位或个人队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管网等进行建设、铺设或拆除、修缮过程中所产生得渣土、弃土、弃料、余泥及其他废弃物。

主要成分是混凝土、石灰、砂石、渣土等,不存在二次污染的问题,比较利于处理;但是建筑垃圾中的建筑用胶、涂料、油漆不仅是难以生物降解的高分子聚合物材料,还含有有害的重金属元素。

这些废弃物如果处理不当会直接危害到周边居民的生活。

目前,我国建筑垃圾的数量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30%-40%。

以500-600吨/万平方米的标准推算,到2020年,我国还将新增建筑面积约300亿平方米,新产生的建筑垃圾将是一个令人震撼的数字。

然而,绝大部分建筑垃圾未经任何处理,便被施工单位运往郊外或乡村,露天堆放或填埋,耗用大量的征用土地费、垃圾清运费等建设经费,同时,清运和堆放过程中的遗撒和粉尘、灰砂飞扬等问题又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另外还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如何处理和排放建筑垃圾,已经成为建筑施工企业和环境保护部门面临的一道难题。

建筑垃圾中的许多废弃物经分拣、剔除或粉碎后,大多可以作为再生资源重新利用如:废钢筋、废铁丝、废电线和各种废钢配件等金属,经分
拣、集中、重新回炉后,可以再加工制造成各种规格的钢材;废竹木材则可以用于制造人造木材;砖、石、混凝土等废料经粉碎后,可以代砂,用于砌筑砂浆、抹灰砂浆、打混凝土垫层等,还可以用于制作砌块、铺道砖、花格砖等建材制品。

由于建筑垃圾中废混凝土占70%,因此,我们对废混凝土的再利用进行了综合考虑,决定通过多方面的综合实验验证废混凝土在道路施工中的应用。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研究目标:
通过查找道路基层所要求混凝土的各项性能指标制定设计强度,由设计强度为标准进行计算得出混凝土、砂石等的配比,然后制定严密的实验方案,使用适当的试验方法方式将废弃混凝土作为粗集料,进行试验。

通过多次试验对比,得出最佳配比,最后进行性能校核,看是否满足道路基层性能的要求。

最后通过合理性,经济性,废物资源化等方面的综合考虑,论证其可行性。

研究内容:
采集多组原料,分别采用不同配比的废混凝土块(粒)、废砖进行试验,对做成的混凝土块进行强度等性能测定,通过比较得出最佳配比。

理论依据】
根据调查,发达国家或地区建筑废弃物回收率较高,一般可达到50%,甚至可以达到80%(如中国香港地区)。

为了积极支持建筑废弃物回收利用,各国相继制订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规章:日本1977年的《再生骨料和再生骨料混凝土使用规范》、1991年的《资源重新利用促进法》,要求尽可能不从施工现场排出建筑垃圾,建筑垃圾要尽可能重新利用,对于重新利用有困难的则适当予以处理;荷兰政府希望将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率由目前的70%增加到90%,政府通过立法,建立限制废弃物的倾倒处理、强制再循环利用的质量控制制度;再生混凝土在德国主要用于公路工程,1998年德国钢筋混凝土委员会提出在混凝土中采用再生骨料的应用指南,德国Lower Saxong的一条双层公路采用了再生骨料混凝土。

我国于1995年11月通过了《城市固体垃圾处理法》,国内目前建筑废弃物主要消纳途径是:拆迁运输中转场地、再运输回填、或运输填埋处置场;建筑废弃物主要用途是:回填标高、围海造田、堆山造景。

建筑废弃物回收利用率较低,绝大部分未经任何处治便被建设单位外运,采用露天堆放或自然填埋的方式处理,占用大量土地并需支付征用土地、垃圾清运等费用;同时,建筑废弃物在清运、堆放过程中的粉尘、灰沙飞扬等又严重污染环境。

近几年,我国政府开始对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高度重视,上海、武汉等地的一些建筑企业在建筑废弃物回收利用方面也曾作过一些有益尝试,但目前在国内建筑废弃物还未能达到产业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