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好文明家庭事迹材料在庐江县罗河镇有这样一个家庭,他们夫妻恩爱、相濡以沫;他们尊老爱幼、热心助人;他们礼让邻里、团结互助;他们教子有方,精心培养下一代。
他们都是平凡的人,但他们却用生活工作中平平凡凡的事、点点滴滴的情诠释着人间的真爱,受到单位邻居的一致好评。
他们就是店桥社区徐友芝、张银虎一家。
作为丈夫,张银虎曾动情地说:“家是我爱的港湾,家是我前进中温柔的臂膀……”。
1986年,张银虎从部队退伍回乡,在别人的撮合下,他与美丽大方的村姑徐友芝结婚了,婚后的生活是甜蜜的,他们互敬、互助、互爱,家庭和睦。
随着两个孩子的相继出生,更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无尽的欢乐。
但为了生活,张银虎利用自己在部队学到的一技之长,给自己谋到了一个为个体老板开长途汽车的职业。
由于他为人忠厚老实,驾驶技术优秀,不久,他就在别人的推荐下来到乡政府担任小车司机,这一干就是十几年。
张银虎是一个有极强工作责任感的人,基层工作又事务繁忙,他恪尽职守,尽心尽责地为单位领导服务,双休日很少休息,晚上经常工作到深夜才回家,有时单位出差,十天半月也回不了一趟家。
张银虎出色的工作表现受到单位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好评,他也因此连续多年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张银虎全心全意工作,但没有时间照顾家庭,繁重的家务、子女教育和照顾老人的重任都落在徐友芝柔弱的肩上,她全力支持丈夫的工作,在家里做妻子、做母亲,相夫教子、孝敬老人同样做得非常出色。
由于张银虎的工资低,一家四口的生活很不宽裕,还要赡养老人,为了弥补家用,徐友芝独自到离家近3里路的地方耕种近两亩的承包田,每年“双抢”季节,既要忙收,又要忙种,徐友芝一人披星戴月地劳动,从不要丈夫张银虎请一天假,再累也从不抱怨。
农闲季节,她又在家门口摆一个小菜摊,每天清晨,从离家20里的泥河镇贩一些小菜回来卖,不管刮风下雨,从不间断。
为料理好家务,长期以来,她养成了中午不休息的习惯,始终把家务做得井井有条,把家庭布置得整洁舒适,给丈夫和孩子创造了一个舒心安逸的生活环境。
在处理家庭的大事时,徐友芝总是与丈夫商量,只要是合理的建议,都求大同存小异,做到双方都心情舒畅。
徐友芝勤俭持家,从不铺张浪费,家庭生活琐事,她独自承担,从不让丈夫操心。
为了培养子女成才,徐友芝和丈夫张银虎都很重视对孩子的思想教育,他们言传身教,教育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做对社会有所作为,有所贡献的人。
由于丈夫工作忙,子女的学习、生活照料管理,基本上是徐友芝一人操持,她不仅注重子女的学习成绩,更注重子女的独立生活、学习的能力培养,时时教育子女沿着正道走,勉励他们勤奋刻苦学习,团结同学,礼貌待人。
并主动与学校联系,了解、关心子女的成长情况。
他们的子女也很懂事,看着爸爸成天不在家,妈妈不管白天、夜里辛勤操劳,总是想方设法替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逢到双休日还主动要求和妈妈一起做一些农活,而徐友芝为了不影响孩子的学习,农活上的事尽量不让子女去干,她常说:“孩子,你们有这份心,娘就知足了,我们各有分工,你们的任务就是念好书,将来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在他们的正确引导下,孩子们不但学习成绩好,而且爱好关泛,女儿张琪现在高中二年级学习,各方面表现优秀,儿子张晗于2006年以优异成绩考入省示范高中庐江中学。
张银虎愧疚地说:“友芝从嫁给我就没有一天省心,她代我尽了做父亲和儿子的责任。
”张银虎的母亲去世较早,父亲年纪大了,身体一直较差,老人头痛脑热时,张银虎却不能回家看望,是徐友芝带他去医院看病拿药,问寒问暖。
遇到公公生日,她就为老人烧上一桌可口的饭菜,逢年过节,她总是不忘给老人买些礼物,天寒了,她还给老人买来保暖内衣,让老人心里暖烘烘的。
老人年纪大了,又没有什么经济来源,他的其他几个儿子都在乡下,生活都不很宽裕,因此,老人的生活费用基本都着落在张银虎、徐友芝身上,但他们毫无怨言,按徐友芝的话来说:“孝顺父母是我们应尽的义务,我们都还年轻,苦点、累点没啥,父母为我们操了一辈子的心,应该让他们过上幸福的晚年。
”爱如果仅停留在一家人之间,那么这种爱还只是狭隘的,可徐友芝、张银虎一家却把这种爱延伸到亲朋邻里、单位同事之中。
张银虎在单位里助人为乐是出了名的,谁家有困难,他只要知道,总是热情帮助解决。
有一次,单位有一同事的父亲做手术急需一大笔钱,张银虎听说后,把准备给两个孩子上学交学费的两千元钱拿出来送给这位同事,同事知道他家境并不好,孩子又即将开学,坚持不肯收这钱,张银虎说:“你不收这钱是把我看外了,谁家没个事情的,我孩子开学的学费还能凑齐的,你父亲治病的事可不能耽误”。
同事含着泪花收下了这笔钱。
而徐友芝在店桥街道上更是一个热心肠,她为人谦和,邻里闹纠纷,她主动去帮助调解,要是碰上下雨哪家没人,她主动帮助收衣服。
在她家周边,有不少父母双双出去打工,仅留下孩子和老人的家庭,这些留守儿童生活不便,又缺乏管理,有的孩子迷上了“网吧”,有的孩子竟染上了偷窃的恶习。
徐友芝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主动与街道居委会取得联系,开展对这些留守儿童的帮教工作,在她的关注下,在公安机关、街道和学校密切配合下,通过及时整治“网吧”,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使这些正走向歧途的儿童又走上了正道。
由于徐友芝、张银虎一家待人热心、乐于助人、家庭和睦,提到这一家,人们总会伸出大拇指:“这样的好家庭,没的说”五好文明家庭事迹--------------------------------------------------------------------------------在文明创建中,我们社区注重细胞建设,在社区中涌现出大批五好家庭如:金克兰、张单丰夫妻住在堤东街省船宿舍六栋一门五楼,是我社区公认的五好文明家庭。
他们夫妻关系和睦,团结邻里,乐于助人,受到大家称道,他们教子有方,文明礼貌,独生女在他们的熏陶下,通过托福考试,现在美国留学。
张但丰所在的省船厂是个企业,他是厂里一名工程技术人员,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省船厂一直处于停产,半停产状况下,很多职工下岗,他也于早年病退回家。
回家后,他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子女的教育,并经常给右邻左舍的下岗同事做思想工作,鼓励他们重新寻求新的就业岗位,帮助他们重新振作起来。
省船厂职工宿舍出售后,楼道未装路灯,下水管道也经常堵塞,这些涉及到许多家庭的琐事,楼道居民都不约而同地想到了金克兰,这为朴实、诚实的中共党员经常不动声色的将这些琐事解决好,楼梯清洁她也经常打扫,邻里之间难免为一些小事扯皮,金克兰经常两边调解,出面做双方工作,避免矛盾激化。
他们经常说,要想提高生活质量,首先应搞好居住地的环境卫生,前一段时间,楼上有的居民也图方便,随意将垃圾往窗外扔,对环境卫生影响很大,且楼下的居民也怨声载道,金克兰仔细观察,发现了扔垃圾的人后,耐心地指出其错误行为,并自己将扔出的垃圾捡回垃圾桶,使双方深感羞愧,以后再也不乱扔垃圾了,邻里之间的关系也及时改善。
他们不今自己注重学习,提高道德修养,用自己爱国守法从我做起,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的精神影响周围的居民同时也热心关心周围居民的子女教育,为他们的子女提供了一些学习资料,为他们探讨教育子女的方法。
丈夫陈建国,原是湖北省船厂制氧站的一名仪器管理员,妻子李抗美在省船幼儿园工作,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夫妻于98年相继下岗,下岗之后,他们一度苦闷,彷徨,但静下来一想,企业改革,职工下岗,并不是针对职工个人的,目的是为了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
于是,他们勇敢地走进老务市场,寻求新的就业岗位,在白沙洲市场租了间6平方米的小门面,开始了卖咸菜、干货的小本经营,在经营中他们本着“诚信”的准则,热情接待每一位顾客,一次一位70多岁的老太婆将2张百元大钞在一起当100元给人们购物时,当时陈建国一抖开,立即退还给老人一张,老人当时十分感动。
夫妻俩团结和谐,勤劳朴实,把小店打理得干干净净,货架商品摆放三层整整齐齐,小店经营得红红火火,靠着他们勤劳的双手,热情周到地为顾客服务,赢得了微薄的利润,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夫妻俩教子有方,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他们注重儿子早期智力开发,虽然下岗之后,经济上一度十分窘迫,但扔挤出钱,为儿子购买开发智力的画报杂志,并抽取时间引导孩子做一些智力型的趣味游戏,锻炼孩子的实际动手能力,奠定了孩子成材的基础。
夫妻俩十分注重孩子的道德教育,教育子女学好科学知识,报效祖国,他们注重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营造了良好的家庭氛围,在孩子面前以身作则,以市民十不准约束自己,从不在孩子面前说消极、泄气的话,以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让孩子在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讲理想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由于他们教子有方,儿子陈鹏在德、智、体全面发展,从武昌万怫林小学的大队委到考入武汉外国语学校都表现得出色,多次获得各类竞赛奖章,全国高中物理知道竞赛中获得银质奖,从外国语学校保送到北京大学外语系学习。
现在英国伦敦大使馆就职,在北大毕业生家长座谈会上,校领导拉着陈建国的手说“你们辛苦了,为党为祖国养育了一个优秀的儿子”。
他们当时十分激动,情不自禁地说:他们是党和人民培养出来的,一切应归功于党和人民,我们只是尽到了作为家长的一份责任。
他们深知,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新人成长的摇篮。
家庭的潜在力量是巨大的,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一个人的成长与家庭有着密切的联系。
他们呼吁家长对孩子不要一味迁就溺爱,让孩子在艰苦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编者的话】二十五年来,她含辛茹苦,精心抚育三个继子(女)和一个养女,将他们全部培养成大学生和研究生。
她不仅照顾好孩子们的饮食起居,还对他们严格要求,并以身作则,培养孩子自立自强的能力。
其事迹被评为8月份全省精神文明十佳事迹。
走进宋家,做了三个孩子的继母她不曾生育,却拥有四个大学毕业且学业有成的儿女。
她就是今年58岁的铜陵有色金属(集团)公司铜官山铜矿退休职工王素英。
25年前,王素英第一次走进宋雨霖家,那时宋家从铜陵县朱村乡搬到铜陵市里才一年,宋雨霖的前妻病逝不久,大女儿宋娅群12岁、大儿子宋正荣9岁、小儿子宋国荣5岁。
由于宋雨霖刚参加工作,每月36元的收入难以抵挡正是长身体、又在读书的三个孩子的花费。
所谓的“家”也就是一间二十平方米的简陋小屋,除掉三张床什么都没有。
而当时的王素英,作为铜陵有色第二冶炼厂的一名生产骨干,无论住房还是收入,都要比宋雨霖强许多。
然而,作为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都曾是池州市下乡知青积极分子代表,王素英和宋雨霖共同的经历和共同的语言,使两人走到了一起。
王素英义无反顾地带着收养的女儿王玲,做起了这个“家”的主妇,做起了这三个姓宋孩子的继母。
虽然早有思想准备,但宋家三个孩子一时难以面对继母,姐姐带着两个弟弟跑回了乡下外婆家。
没想到,王素英拎着肉和鱼硬是找到50公里外的村里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