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
1.下列属于清朝前期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的是()
A.统治者推行垦荒政策
B.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大量增加
C.江南地区兴起了一批工商业市镇
D.商帮活动日益频繁
2.清朝前期耕地面积不断增加,乾隆末年全国耕地面积比明朝鼎盛时期大约增加了( )
A.1亿亩
B.2亿亩
C.3亿亩
D.4亿亩
3.在中国古代,士农工商的排列顺序反映了“四民”的社会地位。
到了明清时期,晋商和山西票号崛起,雍正皇帝发现,山西人中最聪明能干的都去做商人,稍次一点的才去官府里当差。
商人地位的提高反映出当时( )
A.商业的发展
B.社会的倒退
C.人们观念的陈旧
D.具有反抗精神
4.乾隆时期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的著名城市是( )
A.北京
B.扬州
C.杭州
D.苏州
5.乾隆末年中国人口约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
A.三分之一
B.四分之一
C.五分之一
D.八分之一
6.《苏州府风俗考》中记载着明清时期苏州机工的状况:“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工匠各有专能。
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
....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苏州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做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
A.开始使用机器生产
B.机户和机工之间存在着雇佣关系
C.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
D.分工精细,生产有序
7.据统计,宋朝耕地面积为5.6亿亩,明朝增加到8.5亿亩,清朝又增至11-12亿亩。
在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和“陡绝之地”。
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的客观原因是( )A.铁制农具的发展 B.水利灌溉的进步
C.人口的快速增长
D.统治者的政策推动
数字在乾隆二十一年
8.在官方史籍中,清代人口数字在乾隆二十一年(1766)突破了2亿,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突破了3亿,道光十四年(1834年)突破4亿。
这种所谓的“人口爆炸”( )
A.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B.对农业社会形成较大压力
C.是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
D.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
9.宋代人口有1亿,耕地面积5.6亿亩;鸦片战争前,清代人口达到4亿,耕地只有11-12亿亩。
相对于宋代,清代养活这么多人口主要依靠()
①推行垦荒政策②精耕细作③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④不断扩大海外贸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和贸易的史无前例的发展高潮,(而)以其生产以及内部交易的数额之巨而身居世界民族的首位。
——[法]谢和耐《中国社会史》
材料二: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年),南京城绸、绒各类织机多达3万台左右,至道光年间(1821-1850年),城内仅缎机就达3万台以上,纱、绸、绒、绫织机不在此数。
此类手工业基本是以个体家庭或小作坊为主,它的发展又推动着城市商业走向繁荣。
——摘编自陈忠平《明清时期南京城市的发展与演变》
材料三:水力和蒸汽力的应用,工厂制度的确立,大大促进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1786年时曼彻斯特只耸立一个阿克莱特纱厂的烟囱,但在十五年后,却有50个纱厂了。
1760年时,曼彻斯特人口不足10万,1851年时人口超过30万,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棉纺织业城市。
——摘编自《厦门大学学报》(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前期经济发展的状况。
(2)据材料二,概括清朝时期南京丝织业生产的主要特点。
(3)分析材料二、三,比较18世纪中后期中国经济龙展水平与英国的发距。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道成中国逐渐落后的制度因素。
练习答案:
1.B
2.C
3.A
4.D
5.A
6.B
7.C
8.B
9.A
10.(1)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特别发达,商品经济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中国的经济实力居于世界前列,其综合国力在世界保持领先地位。
(2)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以个体家庭或小作坊为单位进行生产。
(3)差距:中国仍处于个体手工生产,英国已开始向工厂制的大机器生产发展。
因素: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和闭关锁国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