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生物学-人类的起源
60年代在东非坦桑尼亚奥杜威峡谷发现了颅骨 较发达、脑量较大的头骨化石,被定名为能人 其后不久,又在其他地点(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发现了 能人化石。能人可能由阿法南猿进化产生的。
中国四川“巫山人”化石确定为200万年前的能人化石, 是东亚迄今最早的人类化石记录。
• 特征:能人生存时间大致在140万年前到200万年前, 与南方古猿的生存时代重叠。能人的脑量平均为660ml, 脑容量接近现代人的一半,能直立,群居,能制造工具 (砾石制成的砍砸器,这种石器文化称为奥杜威文化)。 手骨和足骨与现代人相似,手脚变化先于脑容量的增大。
蒙古人种(黄种人):亚洲、太平洋岛屿等 印地安人种(黄种人):由亚洲进入美洲---印第安人、爱斯基摩人 欧罗巴人种(白种人、高加索人): 欧洲、美洲 尼格鲁人种(黑种人):非洲、大洋洲 澳大利亚人种(棕种人) :澳洲
4、从猿到人体质形态和行为特征的主要变化 1).身体结构的改变
(1)骨骼系统的改变 (2)脑量的增加
(3)直立人(晚期猿人)
19世纪末荷兰人杜布瓦(E.Dubols)在印尼爪哇发现的头骨和肢 骨化石被命名为直立猿人。20世纪初至今,在印尼几个不同地点已 发现了代表男女老少大约30多个个体的化石骨骼,并归属人属,即
直立人,其生存时间因同位素年龄测定的误差大, 不能精确确定,大致在50-200万年前。
• 婚姻形式进入了血缘家庭的前氏族社会
(4)智人---人科唯一生存至今的物种
1)早期智人
发现最早的早期智人是尼安德特人,简称尼人,是1856年在德国发现的。尼 人形态特征介于晚期猿人与现代人之间:身高160cm,眉脊很突出,额明显 后倾,脑量平均可达1500mL,智力已相当发达。尼人能够制造较进步的石 器工具,修理石核技术,并能人工取火。社会形态为母系氏族社会。
(1)人类诞生的时间
传统的看法——20世纪60年代,古生物学家将腊玛古猿 视为 最早的人科成员。
非洲的考古资料---人科最早成员是生活在400万年前左右的 南方古猿
(2)人类起源的地点
1927年“北京人”化石发现,中亚起源说。 20世纪30 年代大量东非化石发现,表明人类发祥地在非洲。 20世纪70年代,分子生物学研究结果为“非洲起源说”。
⑸就进化速度而言; 生物学进化极其缓慢,动物进化出翅膀,飞向天空.经历数百万 年,数千万年; 人类文化进化创造发明飞机,只经历了几代人的努力.
⑹隔离对生物进化和文化进化却有相同的影响; 生物系统内部-降低种群间基因交流,导致种群分歧,种群多样 性; 文化系统内部-降低或减弱文化交流,导致文化的多样性.艺术, 法律,社会制度,宗教等文化因素多样化.
• 结偶和男女分工有利于繁殖的进化
(5)智力的起源与进化
人类的智力进化是以发达的大脑为前提。
(6)语言的产生与发展
人类语言的复杂性、包含信息的丰富程度是 其他动物无法比拟的。
人与动物的区别:人是文化的创造者和拥有者。 实现人类文化的3个条件:
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双手 发达大脑 生活的社会性
5、关于人类起源问题的一些争论
• 生物学进化与文化进化的比较
⑴ 要为系统内的进化提供原材料,系统内必须有变化或变异. 生物系统内部-变异是基因突变或迁移; 文化系统内部-变异是生产技术革新,科学发明,艺术,法 律,社会制度,宗教等文化因素包括外来文化的引进.
⑵ 进化系统内的变化或变异必须以某种形式存储,传递和延续, 才能完成进化过程. 生物系统内部-变异的存储和传递是通过以核酸为基础的遗传 系统; 文化系统内部-文化信息的存储与传递是通过以文字,语言和习 俗为基础的文化教育系统.
⑶进化的动因和进化方向的控制. 生物系统内部-自然选择是主要的动因,包括人类有意识地干预 生物进化,如农牧业实践; 文化系统内部-知识积累,科学发明创造活动不断提高生产力水 平,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制度,文化因素(阶级斗争)的竞争 构成文化进化的动因.
⑷就适应方式的进化而言,进化的结果是; 生物学进化结果-生物改变自身结构,机能和习性使之适应生 存环境; 文化进化结果-通过文化创造活动,人类改变自然环境使之更适 合人类自身的需要(如空调升降温).
(2)劳动创造学说——来自劳动方面的选择压力促进了从猿到人的
转变 过程;劳动也是创造人类文化的一种动力。
(3)突变选择学说
古猿(一个物种)→突变
优、劣 直立行走 前后肢分工 使用工具 制造工具
→选择→隔离→人(另一物种)
(4)现代人类起源的两种看法
单祖论与迁徙说——非洲起源说。该假说认为:所有的现代人都源自于
在这些地区发现的直立人群体分别演化的呢?多区连贯假说 ( multiregional continuity hypothesis)认为——是的。
(5)、人种形成的主要因素 (1)生产 (2)选择 (3)隔离 (4)迁徙 (5)人种混杂
(6)人类未来的进化
人类进化的总趋向:生物学进化与文化进化协同进化
大约20万年前从非洲演化而来的智人(Homo sapiens ),然后迁徙到了
欧洲和亚洲并取代了在那里发现的直立人。
1987年,卡恩(Rebecca Cann)等人运用母系遗传的线粒体DNA多态性
研究,提出了著名的「夏娃假说」——15-20万年前,人类祖先起源于非 洲的一位女性。
多祖论与系统说:在非洲、欧洲、亚洲发现的人类是不是由
北京直立人 蓝田直立人 元谋直立人 和县直立人
特征:在身体方面比能人有了更大进化,脑容量继续增大。 直立人学会使用自然火。 有了原始社会组织,创造原始文化基旧石器文化
• 直立人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能力:周口店第5号北京猿 人头骨的两侧已有明显的不对称性,这是表明直立人语 言能力的一个直接的形态证据。
进化论发展时期
1809年拉马克大胆提出人类是由“四手 类”动物进化而来. 1863年赫胥黎发表“人类在自然界的位 置”,提出人猿同祖. 1871年达尔文发表“人类起源与性选择” 一书,专门讨论了人类的起源,认为化石
猿是人与现代猿的共同祖先.
唯物主义阶段 认为人也是由分化产生的,人由古猿演化而 来,并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劳动起着根本的作用”
我国的早期智人有辽宁金牛山人、陕西大荔人、广东马坝人、湖北长阳人及 山西丁村人等
2)晚期智人 (3.5万年~5万年前)
• 最早发现的智人化石为法国的克罗马农人. 晚期智人分布于亚、非、欧、大洋洲。 晚期智人的前部牙齿和颜面都较小,眉脊降低,颅高增大。形态非常接近现代 人,身高180cm,脑量与现代人接近,能制作复合工具,并有原始的绘画和雕 刻技术。我国境内发现的晚期智人遗骸十分丰富,最著名的有广西柳江人和周 •口店的山顶洞人。晚期为父系氏族社会,男女分工明确。 一般认为山顶洞人代表原始的黄种人。欧洲克罗马农人等具有一些白种人或非 洲黑人的特征。非洲晚期智人化石如边界洞人等具有一些黑人的特征。由此可 见,晚期智人已经有分异,现代人种分异应早于5万年前。
1、人的双重属性
(1)人的生物学属性
现代人是人科中唯一现存的物种,是由若干相对于
亚种的族(人种)组成的复合种,也是一个多 态种。
种族:差异在于基因频率的不同 民族:具有共同语言、地域、经济生活和文化背景等特征
的群体
(2)人的社会属性
人具有社会属性,能创造文化,建立文化系统
在生物分类学中,人属于哺乳动物纲(Mammalia)真 兽亚纲(Eutheria)中的灵长目
2、人类起源 人猿共祖 猴—古猿---人
3、人类起源发展的几个阶段
森林古猿:树栖祖先-4000万年 腊玛古猿(西瓦古猿):
地栖祖先-2500万年
地栖猿:440万 • 南方古猿: 始祖南猿是已知最 早的人科化石 • 能人 • 直立人 • 智人
(1)南方古猿阶段---最早人科化石
• 始祖南猿或阿德猿是目前已知的古猿种类最早的共同祖 先,由它进化为阿法南猿。最早期的人类祖先代表塞拉姆 和露西。非洲南猿、粗壮南猿及鲍氏南猿都来自阿法南 猿,但粗壮南猿及鲍氏南猿是人科谱系中的盲枝(已绝灭 的线系),也就是人类线系之外的旁系。
人类脑量进化可能与生活方式相关 人类进化中幼态持续的出现是实现 大脑复杂化的有效机制。(人类23岁, 黑猩猩12月)
(3)体毛的退化
2)行为特征的改变
(1)前后肢分工与直立行走
(2)工具的改造与使用
(3)食性的进化
• 草食性→杂食性 • 生食→熟食 • 趋向于间断进食
(4)繁殖的进化
• 人类的祖先是性生活最活跃并兼有多种特性的结 偶动物。其中很重要的特点是交配方式的改变和 受配时间的增加。
• 晚期智人进入使用弓箭等复合工具为标志的中石器和陶器为标志的新石器时 期。 •出现原始艺术,开始出现耕种和放牧这类生产性经济过渡
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是同一个物种不同亚种
(5)现代人的进化
划分种族的标志:体质上可遗传的性状为依据。 ①毛发:亚洲人-直发,欧洲人-波状发, 非洲人-羊毛卷发 ②肤色:亚洲人-黄 欧洲人-白 非洲人-黑 ③身高、头颅形状、鼻形、血型、指纹
体高会慢慢地增长 脑子的结构会日趋复杂化 智齿、小趾和阑尾可能继续退化
(二)人类未来的进化
1、 人类进化的总趋向
(1)体高会慢慢地增长 (2)脑子的结构会日趋复杂化 (3)智齿、小趾和阑尾可能继续退化
人类对自然界的依赖程度逐渐在缩小,自然选 择的压力随之减弱,所以人类进化速度较缓慢, 变异的程度也很有限
(3)人类起源的原因
(1)裂谷学说
法国人类学家柯盘斯提出所谓人类起源“东边的故事”, 也是荷兰古人类学家科特兰特提出的“裂谷学说”.
• 森林古猿生存于距今2 300万年~1 000万年,生活在热带森林,过树栖 生活,以果实为食,体质与黑猩猩接近,用四足行走,可以用臂行法 在树上活动。
• 环境的变化:在地质年代第三纪中新世到上新世末期,地球上的气候 和地形发生了变化,全球范围的造山运动,相继出现了喜马拉雅山、 阿尔卑斯山等,在东非甚至出现了长达8 000千米的断裂谷,这样大规 模的地壳运动,致使全球气候发生比较大的变化,东部森林逐渐消 退,林间空地增大,稀树草地出现,分布在西部的人和猿类的共同祖 先仍然生活在树上,成为今天的黑猩猩和大猩猩;分布在东部的人和 猿的共同祖先的后代由于适应开阔的草原生活而逐渐演变为“人科成 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