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道德与法治》课与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

《道德与法治》课与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

《道德与法治》课与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适合自身终身发展以及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以及关键水平。

中学生正处于人格形成、品德提升的关键阶段。

在这个阶段对学生实行道德与法治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格、修身、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能够为学生以后的学习以及社会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作为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老师,要深刻理解并掌握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学习情况以及发展情况,创新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方式,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有效的途径。

1、要充分理解道德与法治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有三个方面六大素养,但其核心素养的核心部分就是立德树人,也就是协助学生树立准确的道德品质,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做人。

而中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宗旨和学习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这方面的核心素养。

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提升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助学生树立法治观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提升其参与社会生活的水平,进而保证学生能够身健康的成长。

2、要进一步明确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侧重点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就是让学生拥有适合终身发展以及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以及关键水平,所以我们就要培养学生的规则理解、理性思维以及责任担当理解。

(1)培养学生的规则理解
本学科教学包含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其中法治教育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协助学生初步梳理法治理解,帮学生养成规则理解和尊法守法的行为习惯;要
引导学生初步具备能够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参加相关社会生活的理解和水平,进而为培育法治观点、树立法治信仰奠定基础的教育目标。

由此就能够看出,规则理解是法治理解的核心。

而想要树立和会法制理解首先就需要树立社会的规则理解
(2)要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理智处事,能够让学生准确、客观的看待某一事物,并作为出理性的分析,能够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理性思维是学生核心素养所必须掌握的品格和水平。

老师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合理的确定教学的重点和方法,注重知行合一,坚持落细落实。

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实际情况事例,引导学生对事例实行讨论,分析,促使学生能够理性对待,培养学生换位思考的水平。

另外,通过对详细事例分析,还能够让学生将感性理解上升为理性理解,并且在理性理解的指点下,实行社会生活实践,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合水平。

(3)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理解
责任担当理解是学生为人处世的标杆之一,能够引导学生们注重社会,注重他人,以极大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理解,参与到公共事务中,体现了新时期小公民的良好素养。

所以,在培养学生责任理解时,老师要积极的强化师生互动过程,促使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的有机结合。

同时,老师自身也要准确理解道德认知以及实际情况行动的联合作用,促使学生切实做到知行统一,进而促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体验中,轻松自如地实现教学目标,发展个人的素养。

3、关于道德与法治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实施策略
(1)与学生生活实际情况相联系
生活环境的影响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所以,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
中,老师要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出发,促使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

生活环境和生活情境的引入,不但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促使其参与到道德与法治教学当中来,还能够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并体验、记录整个过程,进而能够有效的让学生在坦言生活中,提升其观察和收集信息的水平,促使其感受到学科乐趣,持续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为培养学生的社会法治理解奠定良好基础。

联系实际情况,学用结合,既是学习方法,也是学习目的。

(2)找准起点,以学定教
以学定教就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认知水平、行为表现以及实践水平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活动。

“立德树人”是核心素养的本质。

以人为本,从育人的高度设计每一节课是教学设计的根本原则。

老师一定要清楚,学生的实际情况水平,就是教学的起点。

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根据不同学生实际情况水平,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制定不同的教学要求,安排有层次的教学活动内容,才能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教学让全体学生在各自原有基础上实现成长。

总来说之,《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必须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密切结合起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以及社会发展培养必备的品格以及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

老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积极的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协助学生树立准确的法制规则理解,学生形成理性思维方式,树立责任担当理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