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作物栽培学总论复习笔记

作物栽培学总论复习笔记

饶东云复习资料第一章1.作物的概念指由野生植物经人类不断的选择、驯化、利用、演化而来的具有经济价值的栽培植物。

2.作物的分类按生物学特性分类ө按作物感温特性喜温作物:稻、玉米、高粱、棉花、大豆等。

耐寒作物:小麦、大麦、黑麦、油菜、蚕豆等。

ө按光周期反应特性长日照作物:小麦、大麦、黑麦、油菜、蚕豆等。

短日照作物:稻、玉米、高粱、棉花、大豆等。

日中性作物:荞麦、豌豆等。

ө按光合作用CO2同化途径碳3作物:稻、麦、大豆、棉花、油菜、蚕豆等。

碳4作物:玉米、高粱、甘蔗、四倍体黑麦草等。

ө按作物感水特性水生作物:莲藕、菱、萍等。

喜水作物:水稻、茭瓜等。

耐涝作物:高粱、麻等。

耐旱作物:粟、棉花等。

♦按播种收获季节分类ө按播种季节春播作物:棉花、春玉米、春小麦等。

夏播作物:水稻、大豆、花生、夏玉米等。

秋播作物:小麦、大麦、油菜、蚕豆等。

ө按收获季节夏收作物:小麦、油菜、大麦、蚕豆、马铃薯等。

秋收作物:水稻、玉米、棉花、大豆、花生、甘蔗、甘薯等。

♦按学科分类ө大田作物。

ө园林作物。

作物栽培学研究的作物一般指大田作物作物栽培学对大田作物的分类大田作物一般分3个大类8个小类。

第2节作物栽培学的内涵与作用一、作物栽培学的概念指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环境变化规律和栽培管理规律及其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作物生长与发育、产量与品质形成的形态建成与生理生化规律。

♦环境变化规律温、光、湿、气、矿质元素等的季节变化与区域变化规律及其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栽培管理规律播栽期、密肥水、化学调节物质对作物生长发育的效应及其与环境的耦合关系。

二、作物栽培学的研究目标依据前述三大规律,采取栽培措施,使各生产要素合理组合,以达到作物生产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目的,使投入发挥最佳的经济和生态效益三、作物栽培学的特点♦研究对象为群体作物栽培学研究的是群体,并非个体。

解决群体的个体间在争夺光、温、水、肥、气中所存在的矛盾,发挥作物的最大增产、优质潜能及最大生态效益。

♦综合很强重点研究的是良法,解决良种与良法的配套、区域环境与良法的配套,处理茬口的衔接和作物生产对环境的影响等问题。

♦应用性强作物栽培学具有实用性、可操作性、针对性、灵活性以及发展性的特征。

四、作物栽培学的地位与作用♦农业科学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学科,作物学是现代农业科学发展的基础,作物栽培学是作物学的二级学科。

♦作物栽培学关系到我国十几亿人吃饭穿衣的大问题,对社会稳定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二章二、作物生长与发育作物生命周期分生长和发育两种基本现象。

♦生长(growth)指作物体积增大、重量增加、器官数量增多的过程。

生长是通过细胞分裂和伸长来完成的,包含营养体和生殖体的生长;是一个数量变化过程,同时伴随植株形态的规律性变化。

♦发育(development)指作物体内发生的一系列质变过程。

如从叶原基分化到长成一张成熟叶的过程是叶的发育;由茎端分生组织形成花原基,进而转化为花蕾和开花是花的发育。

发育的结果是植株根、茎、叶和花、果实、种子的形成。

作物生活中生长和发育是交织在一起进行的,有时很难区分。

♦生长与发育的关系统一关系:生长是发育的基础,没有生长的物质基础就没有发育。

如停止生长的细胞就不能完成发育。

发育分化更多的新器官,又促进了生长,没有发育也就没有进一步的生长。

生长与发育对环境条件要求不同,对生长有利,不一定对发育有利。

如低肥对生长不利,而加快了发育。

第2节作物的种子及其萌发一、作物种子分类作物生产用的种子是泛指用于繁殖下一代的材料,包括3类器官。

植物学种子:由胚珠发育而成。

如豆类、麻类、棉花、油菜、花生的种子。

果实:由子房等发育而成。

如水稻的颖果。

营养器官:如甘薯块根,马铃薯块茎,甘蔗茎节等二、作物种子的结构种子一般包括种皮、胚和胚乳3部分。

种皮:种子外面的保护组织。

胚: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幼小植物体,一般可分为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4个部分。

胚乳:营养物质贮存的部分。

有的种子有,如水稻、小麦、荞麦;有的种子则没有,营养物质贮存在子叶内,如棉花、油菜、大豆、花生。

三、作物种子萌发过程种子的萌发(germination)分为吸胀、萌动和发芽三个阶段。

吸胀:种子内有机亲水胶体吸收水分的物理过程。

萌动:种子内一系列代谢活动恢复的生理生化过程。

发芽:胚根、胚芽突破种皮的生长发育过程。

禾谷类作物将根长一粒谷、芽长半粒谷作为发芽标准。

四、种子发芽的条件含淀粉较多的禾谷类种子吸收自身重量40%-60%的水,含蛋白质多的豆类种子吸收自身重量的120%-180%水,才能萌发。

♦氧气种子内淀粉、蛋白质、脂肪水解需要氧,缺氧进行无氧呼吸,导致乙醇中毒。

氧不足,根系生长受抑制♦温度种子萌发也有其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最高温度。

不同作物不同,小麦分别为3-5、15-31、30-43℃,水稻分别为10-12、30-37、40-42℃。

♦光照大多数大田作物种子的萌发不受光照的影响,但有部分作物受光影响。

烟草和莴苣种子需光,番茄、茄子、瓜类、苋菜种子需暗。

红光可破除休眠,而蓝光尤其是远红外光却抑制种子萌发。

五、种子的寿命和休眠♦种子寿命种子寿命是指种子从采收到失去发芽力的时间。

一般贮存条件下,多数种子的寿命为1~3年,少数种子达6~11年。

♦种子休眠种子休眠是指在适宜萌发的条件下,种子和供繁殖的营养器官暂时停止萌发的现象。

分初生休眠和次生休眠2种情况。

初生休眠:指种子在生理成熟时或收获后立即进入休眠状态。

大多数作物种子为初生休眠。

次生休眠:指种子在正常情况下能萌发,遇上不利环境条件的诱导便转入休眠状态。

很多野生植物的种子具备次生休眠特性。

♦种子活力的鉴别方法组织还原力法:用0.1-1%三苯基氯化四唑测定种子,活种子有呼吸,遇三苯基氯化四唑后其胚呈红色,而死种子不着色。

原生质着色力法:用0.1%靛蓝洋红测定种子,活种子胚不着色,而死种子胚着色或全部染上色。

细胞萤光法:用紫外线萤光灯照射纵切的种子,有生活力种子能发出蓝色、蓝紫色等萤光,而无生活力种子为黄色、褐色或无色。

一、作物根系及其生长发育(一)根系的类型作物的根系由初生根、次生根和不定根演变而成,根据有无主根,分为须根系和直根系2类。

♦须根系单子叶作物(水稻、小麦、玉米等)为须根系,由种子根(或胚根)和近地表之下茎节上发生的次生根(也称不定根、节根或冠根)组成。

♦直根系双子叶作物(棉花、油菜、大豆等)为直根系,由粗大的主根(胚根)和一些细小的分枝侧根组成(二)根系的生长♦单子叶作物单子叶作物种子萌发后首先长出初生根(胚根),随植株长大,依次从近地表之下茎节上长出次生根。

初生根和次生根生长到一定程度,其上再长出分枝根。

♦双子叶作物双子叶作物种子萌发后首先长出主根(胚根),随植株长大,从主根上依次长出侧根。

侧根生长到一定程度,其上再长出细根二、作物茎及其生长发育(一)茎的组成作物的茎由节和节间组成,节上着生叶和腋芽(或花芽)。

♦单子叶作物的节间单子叶作物(如稻、麦)下部节间一般不伸长,称为分蘖节;上部少数节间伸长,称为伸长节间。

水稻、小麦等作物的伸长节间中间是空心的,玉米等作物的伸长节间中间是实心的。

♦双子叶作物的节间双子叶作物(如棉花)节间一般都伸长,节间中间是实心的。

(二)茎的生长茎秆的高度取决于节间数和节间的长度,茎主要靠节间居间分生组织分裂和体积扩大,使每个节间伸长而逐渐长高。

单子叶作物居间分生组织一般在节间基部,双子叶作物在茎尖顶端。

节间生长一般分为组织分化、伸长长粗、物质充实和物质输出4个时期。

组织分化:分化形成茎内输导、机械等组织。

节间急速伸长、长粗。

物质充实:机械组织厚壁细胞中纤维素、木质素充实,薄壁细胞中积累淀粉。

物质输出淀粉、脂肪和蛋白质降解,以糖和氨基酸向外转运三)影响茎生长的因素温度:适宜的高温条件下节间伸长较快。

光照:日光中的紫外线有抑制节间伸长的作用。

在群体较大条件下,光照不足,植株串高就是这个道理。

营养:氮肥促进节间伸长。

激素:赤霉素GA3促进节间伸长,矮壮素CCC抑制节间伸长。

三、作物的分枝(一)分枝的类型作物具有分枝特性,水稻、小麦、棉花、油菜、花生、大豆等作物较强,玉米、烟草、芝麻等作物较弱。

分枝都是由节上叶腋内的腋芽发育而来的。

水稻、小麦等作物的腋芽将发育成为一个独立的茎秆,称为分蘖。

棉花等作物的腋芽,有的发育成为枝条(营养枝、果枝),有的直接转化为花芽(花)(二)影响分枝的因素密度:种植密度越大,分枝越少。

营养:氮肥越多,分枝越多。

激素:赤霉素GA3抑制水稻分蘖。

品种:有的分枝能力强。

顶端优势:顶端优势弱,分枝多(一)叶的组成♦单子叶作物单子叶作物的叶至少由叶片和叶鞘2部分组成,有些作物,如水稻还有叶枕、叶耳和叶舌。

四、作物叶及其生长发育♦双子叶作物双子叶作物的叶至少由叶片和叶柄2部分组成,有些作物,如棉花、大豆还有托叶(二)叶的生长叶起源于茎尖基部的叶原基。

叶原基发生于茎生长点的某些细胞的分化。

在茎生长点转化为生殖生长前,可以不断分化叶原基,前后两个叶原基出现的间隔时间称为分叶间隔(plastochrom)。

叶原基长成叶,一般分为顶端生长、边缘生长和居间生长3个阶段。

顶端生长分化叶轴(原始叶柄/叶鞘和叶片),边缘生长形成叶的雏形,居间生长使叶长大至成熟。

禾谷类作物居间生长的结果使叶片和叶鞘迅速伸长,从下位叶的叶鞘内抽出。

前后两个叶片叶尖出现的间隔时间称为出叶间隔(phyllochrom)或出叶周期。

出叶间隔对指导禾谷类作物生产意义重大,对双子叶作物而言则没有太大价值。

叶片平展后即可进入光合作用,定型不久后达到高峰.叶片光合物大部分外输,从开始输出光合物到失去输出能力的间隔时间称为叶的功能期。

(三)影响叶生长的因素温度:温度主要影响出叶间隔,温度越高,出叶间隔越短。

营养:氮肥主要促进叶柄/叶鞘变长、叶面积增大。

(二)花(穗)分化♦禾谷类作物幼穗分化禾谷类作物幼穗分化开始较早,稻、麦作物一般在主茎拔节前后开始幼穗分化。

♦双子叶作物花芽分化棉花2-3叶期花芽分化,大豆无限结夹品种第1复叶全展开花芽分化,油菜10多叶时花芽分化,花生3片真叶时花芽分化。

(三)开花、授粉和受精♦开花开花是指花朵张开,已成熟的雄蕊和雌蕊(或两者之一)暴露出来的现象。

开花习性同一株上的顺序:主茎先开花,然后为一次分枝(蘖),二次分枝(蘖)同一花序上则有三种顺序:①下部花先开,然后向上,如棉花、油菜、花生、豆类等;②中部先开,然后向上向下,如小麦、大麦、玉米等;③上部先开,然后向下再向上,如水稻、高梁等。

开花时间:一般从早晨到下午5时左右开花,但高粱是从半夜到凌晨。

花期:禾谷类作物小于10天,豆类作物15-70天,油菜25-50天,棉花50-60天,花生50-120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