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地资源自然要素分析

土地资源自然要素分析

2.1 土地资源自然要素分析2.1.1气候要素特征分析气候要素:主要是指地球表面至10000-12000m高空以下的对流层的下部,即与地球表面产生直接水、热交换的大气层的各种统计状态(如积温、降水量等)和物理过程(升温、蒸发、焚风等)。

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三个方面。

1、太阳辐射太阳发射的电磁短波辐射,它是地球表面土地系统中一切过程(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的能量基础。

我国年太阳总辐射量大多在355-1003kJ/cm2以上,由于受纬度、海拔、云雾等影响,不同地区的太阳辐射量差异较大。

低纬度地区略大于纬度区,高原区高于平原区。

我国西北高原区586-670kJ/cm2,东部平原区502-544kJ/cm2,西藏高原670-837kJ/cm2,四川盆地小于418 kJ/cm2。

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而产生的昼夜和四季变化,导致太阳总辐射量的年变化和日变化。

光照和热量是土地资源形成和发展过程的两大气候要素。

光照对土地而言,主要是光照强度、光照长度和光照质量。

(1)光照强度是正常人眼对0.4-0.7um可见光的平均感受程度(用hr表示)。

由于作植物体的干物质总量中有90%-95%来自于光合作用。

太阳的光照与作物关系密切,大多数作物生长发育需要一定的光照强度。

反映光照强度使用日照时数表示,我国平均全年1200-3400h。

日照时数的分布与太阳总辐射分布相似,由东→西,由南→北,低→高(2)光照长度(日长)——它是指一个地区从日出至日没之间可能日照的时数,日长随季节、纬度不同变化着,这与作物引种关系密切。

长日照作物:小麦、油菜短日照作物:玉米、棉花(3)光照质量——指太阳辐射中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等部分的比例。

光照质量好→作物质量高,颜色鲜,果实大。

对工农业均有影响。

(4)光热能:主要来源于太阳的辐射能。

a)太阳每年投射到地球表面的总辐射能(按左大康经验公式计算):式中:R---太阳总辐射能(kcal/cm2/year); Q----直接辐射能(kcal/cm2/year);q----间接辐射能(kcal/cm2/year) a=0.248;b=0.752; a+b=1; n---太阳实际照射的时数; N---太阳辐射总时数。

(5)光合有效辐射能(Qq) :即能够直接利用来进行光合作用的波段的能量,主要在0.38-0.71nm之间,大致相当于蓝绿-黄红波段。

光合有效辐射能占总辐射能的5%。

由光热能指标大约可以推算出植物生产量(公斤/亩)。

YT----潜能积累量(产量)(公斤/公顷)T -----温度系数(当t≤0℃时,T=0;当0℃≤t <30℃时,T =t /30;当t ≥30℃时,T =1)f----光能利用率(一般按3%计,高的按5%计,极限按10%计)。

Qq-----光合有效辐射能(kcal/cm2/a)(约为总辐射能的5% );2、热量资源气候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气候带:寒带、温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南亚热带)、热带(边缘热带中热带赤道热带)衡量热量的指标(1)温度:≥0℃温度:一般代表了耐寒作物的生理活性的起始温度。

如冬小麦。

≥5℃、≥10℃、≥15℃(2)积温:农业常用≥10℃积温。

一般代表了喜温作物的生理活性的起始温度。

如玉米、棉花。

二者的积温数分别代表现两种作物在当地成熟的可能性,以及一定种植制度的选择和适宜性。

我国平均为1600-9000 ℃。

(3)无霜期(每年初霜期与终霜期之间的无霜天数)、生长期、与多年极端低温平均值。

3、降水水分是土地利用的基本自然条件之一,光、热、水因素共同决定了一个地区气候生产力的高低。

地球上的水资源分大气降水和地下水两部分。

根据降水变化全国从东南到西北依次可分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

(1)降水量的空间及时间变化①空间变化400mm等降水线:以北、西——我国主要牧区;以南、东——我国主要农区800mm等雨量线:以北——旱作(雨养)农业;以南——水田农业②时间变化A、一年内变化:4-9月降水量可占全年降水量的80%以上,北方一般冬春无降水;南方年降水变化率较小(10-15%),北方20-30%。

B、由于降水时间变化,往往形成水旱等灾害平均每年受灾耕地面积为0.3亿hm2,占总耕地面积的1/4,在其它类型中,旱灾占62%,涝灾占24%。

(2)湿润系数K 11 干湿程度K值干湿程度K值过湿1.5--2.3 半干旱0.7--0.5 湿润1.2--1.5 干旱0.5--0.3 润(正常) 1.0 极干旱0.2--0.1(3)干燥度(D):各地区干旱程度的重要指标。

ΣTx---≥x℃的积温D值愈小,表示该地区湿润;反之,愈干燥。

2.1.2 地学要素特征分析主要是对研究区域内的地质、地貌规律的剖析,以及它们对土地资源的分布规律和土地利用的影响。

地学要素为区域性因素,主要是使区域内的光、温、水、土四大要素在大的气候规律控制下进行了重新的组合分配,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土地资源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

1、地形地貌A)海拔高度表现在水热条件的再分布方面: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在一定范围内,降水量随海拔升高而增多,到极大值后,则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导致不同海拔高度生态环境变化,影响农业生产上作物布局以及耕作制度等。

主要体现在对人类活动的制约方面,由于随着海拔的上升,自然环境恶化的可能性增大,人类活动必然减少。

>3000m不宜人类居住;1000-3000m人类可以居住,但环境条件较差;绝大多数人均居住在海拔<500m的地区。

B)、地面坡度地面坡度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壤侵蚀、农田基本建设、交通运输、灌溉和机耕等,如坡度大需修梯田,超过17°不宜机耕。

对建设用地的影响:地面平坦,排水良好,工程土方量少,则可省投资,反之,则投资增大。

C)、地貌类型定义:具有相同形态特征的和成因的地貌单元按形态可分平原、山地、丘陵、高原和盆地五大类。

不同地貌具有不同的特征,从而影响土地资源的类型、特性及其开发利用。

②、丘陵:山地与平原之间的过渡类型,相对高度在200米(全国100)以下。

丘陵类型丘陵区沟谷类型类型相对高度坝大于200米高丘100--200米宽谷100--200米12 中丘50--100米中谷50--100米低丘20--50米(浅丘) 窄谷20--50米缓丘<20米狭谷小于20米③、平原指平坦稍有起伏的广阔地面,高差在20米(全国10 )以内。

平原类型海拔高度相对高度低平原<200m <20m 高平原200--600m <20m 高原>600m <200m 丘原>200m 山原<20m 洼地<0m ④山地与丘陵坡度因素、山区土地资源的垂直分布、水的问题、坡向等影响土地资源特征及利用⑤平原与农业生产山前平原(农业生产优越)、冲积平原(主要农业区和耕地、人口集中分布的地区)、湖积平原(我国重要的粮食和水产品生产基地)、滨海平原(南方:良好的农垦区,北方:农业开发利用受限)。

2 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我从以下几点分析当前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形势:(一)粮食消费持续增长随着我国人口总量的持续增长以及人口结构的变化,人们对粮食消费的需求不断增加。

在这些人口贫困人口仍然占有很大一部分,这就使粮食生产能力迫切需求提高。

但是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能力的提高也加大了对粮食的消耗。

另一方面,更多的原本属于农村劳动力的人群外流入城务工,这就使得相应的务农劳动力较少,消费者增加,这也是另一种粮食消费的增长和需求的扩大。

“富人的汽车吃掉了穷人的面包”,随着石油价格上涨和石油资源日益短缺,生物燃料的技术快速发展,粮食消费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和调整,但是总体上加剧了粮食短缺的趋势。

(二)粮食生产资源不断减少 1.用于基本生产的耕地面积不足在我国耕地面积后备资源不足地前提下,尽管已经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但是受到自然灾害、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非农业建设占用等其他因素影响,耕地数量仍然逐年减少。

2.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呈下降趋势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不规律的气候变化导致的干旱洪灾等自然灾害导致可供耕地的水资源短缺,这也就使粮食减产成为不可避免的事实。

过渡开采地下水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矿产农耕资源过度开发利用和农药化学成分等其他因素对生态环境的污染都是导致耕地质量下降,加剧了可利用的实际耕地数量不断减少的趋势,当然人类的环境保护意识淡薄也是逃脱不了干系的。

3.耕地面积区域分布不均和品种结构矛盾我国地势地形的多变性导致了西部地区不适宜耕地导致缺粮,自然灾害多发区的粮食产量不容乐观,大中型城市是粮食作物的主销区,面对不同的情况,优化耕地面积分布和粮食储备区是至关重要的。

由于耕地资源有限,如何均衡好粮食作物和油料作物等不同品种的耕作需要依据市场供需。

这都需要强大的宏观调控和完备的粮食储备制度作为保障,这也正是我国需要加强的地方。

(三)务农劳动力减少务农劳动力减少,这和农业生产成本大,收益少有必然关系。

种粮收益过低,这大大制约了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农民不满足于农业耕作的单薄利润,同时在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年轻劳动力多数到城市里打工或从事非农业的二、三产业,这就导致了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减少。

在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的过程中劳动人数减少和年老劳动力的科学技术素质的限制,不利于新的粮食生产技术的迅速推广和应用,减少了耕地机械化减轻劳动强度的帮助,也导致了耕地不能得到充分合理利用的荒废。

“给农民以国民待遇,其中给种粮农民以超国民待遇,包括加强农民权益保护,包括农民的财产权益、社会权益、政治权益……所有这些方面,都要加强。

”v尽管近几年国家加大农业补贴力度,推进农业税费改革等造福于民的政策,但是在粮食价格飞涨的当下,粮食的比较收益仍比较低下,并未出现务农人数回缓的现象,可见政策的激励作用正在逐步减弱。

(四)粮食生产技术的滞后“根据统计,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8%,比发达国家低20个百分点左右,成为了影响粮食安全发展的又一重要问题。

”vi 面对我国这种地多人更多的现状,人均耕地面积仅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4,唯一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单位土地的生产效率,挖掘粮食增产潜力,从而达到增加土地粮食产量的目的。

“我国中低产田比重很大,如果增加改造中低产田的基础设施投资,同时改变考核科技成果的标准,鼓励农业科技开发和推广部门的人力和物力更多投向提高中低产田的产量,应当能够对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vii我国目前主要的粮食生产方式比较落后,家庭小规模的生产比不上外国大规模机械化生产,也就导致了产量少,质量差,生产成本高等劣势因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