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学习
1.举例说明什么是学习,学习行为具有什么特征?
答:(1)学习
学习(1earning)是在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学习的定义蕴涵三层意思:
①学习是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②学习行为是相对持久的变化。
一旦学会了某种行为,这种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就会相对持久地表现出来。
③学习是基于经验的过程。
(2)学习的特征
①学习是以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改变为标志的。
学习是有机体获得新的个体行为经验的过程。
②学习引起的行为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无论是外显的行为变化还是行为潜能的变化,只有行为改变的持续时间较长,才可以称为学习。
③学习是由练习或经验引起的。
经验有两个涵义,既可以指个体通过活动直接作用于客观现实的过程,也可以指在这一过程中所得到的结果,如个体学会的知识、技能和形成的人生观等。
2.联结主义的学习理论的两个主要派别是什么?二者的异同是什么?
答:(1)联结主义的学习理论的两个主要派别是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
(2)二者的异同
①二者的相同之处
两种学习理论都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
强化在S-R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S-R联结之中,个体学到的是习惯,而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
习惯一旦形成,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
②二者的不同之处
a.无条件刺激是否明确。
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什么使狗流唾液?是食物。
食物作为无条件刺激很明确;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什么使白鼠去抓机关?只好认为是由它身体内部的某些情况。
b.强化是与刺激有关,还是与反应有关。
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强化是同刺激有关,并出现在反应之前;而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强化只同反应(操作)有关,而且出现在反应之后。
c.反应方式不同。
在形成经典性条件反射时,动物往往被束缚着,是被动地接受刺激,反应是先天固有的;在形成操作性条件反射过程中,动物可以自由活动,它通过主动操作来达到一定的目的,反应是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
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复杂的反射活动,往往既包含有经典性条件反射,也包含有操作性条件反射。
3.在儿童教育中,应不应该使用惩罚?为什么?如果运用惩罚,应该怎样运用?
答:(1)惩罚是指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撤消一个愉快刺激以降低一个反应发生的概率,其目的是降低行为再次发生的概率。
运用惩罚可以消除儿童的不良行为习惯,但是最好少用惩罚,尽量不用惩罚。
惩罚可以导致很多消极影响:
①惩罚只能使学生排除某种不良反应,而不能保证其学会正确反应,它不如奖励那样有明确的指向。
②已有的不当行为,即使暂时因逃避惩罚而被抑制,个体也可能改以其他不当行为来达到目的。
③惩罚不利于人际关系,疏离父母,怨恨老师。
④过多惩罚会形成条件性恐惧,例如学校恐怖症。
⑤惩罚会引起关注,因此变成对错误行为的正强化。
⑥惩罚由权威实施,可能对学生产生观察学习。
⑦过多的惩罚损害了学习者的自尊心,使其降低自尊,以致自暴自弃。
(2)如果运用惩罚,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惩罚要及时,要在不良行为发生时立即给予惩罚;
②惩罚要明确,要让儿童知道惩罚的是什么具体行为,他为什么会受到惩罚;
③惩罚要对事不对人,惩罚的是不良行为,不要对儿童的身体或心理造成伤害。
要尊重孩子的权利、独立的人格,不得伤害肉体和心理;不得使用贬低孩子才干、人品或威胁打骂孩子的言行;要调整好自我情绪,保持平和的心态,采用适度的语言和行动。
④惩罚要适度。
不轻易使用刺激强度较大的方式,尤其是不用体罚,不轻易使用惩罚,最好引而不发,让孩子在被实施惩罚前,自己中止不良行为。
4.简述苛勒的顿悟研究与学说。
答:(1)苛勒研究了猩猩解决问题的行为,其中“取香蕉”的实验是最有名的。
猩猩可以看到房顶上悬挂着一串香蕉,但是它够不到。
房内的地上有几只箱子。
苛勒的研究发现:面对这样的情景,猩猩一开始试图跳起来抓取香蕉,但是没有达到目的。
以后,它不再跳了,
而是在房间里走来走去,仿佛在观察房间里的东西。
经过一段时间,猩猩突然走到箱子前面,站着不动,过一会儿,它把箱子挪到香蕉下面,跳到箱子上,取到了香蕉。
如果一只箱子不够高,猩猩还能把两只或更多的箱子叠起来以拿到香蕉。
(2)通过这些研究,苛勒发现猩猩不是通过尝试一错误的方法来学习如何拿到香蕉的,而是突然学会如何解决问题的。
苛勒认为,用“知觉重组”可以解释这种学习:猩猩突然发现了箱子与香蕉之间的关系,它在认知结构中将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了重新组合,因而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苛勒把这种学习称做顿悟学习。
苛勒认为,顿悟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建一种心理完形。
学习是个体利用自身的智慧与理解力对情境及情境与自身关系的顿悟,而不是动作的累积或盲目的尝试。
5.什么是认知地图?它在动物的位置学习中有什么意义?
答:(1)认知地图
托尔曼认为,认知地图是关于某一局部环境的综合表象,它不仅包括事件的简单顺序,而且包括方向、距离甚至时间关系等。
(2)认知地图在动物的位置学习中的意义
托尔曼认为,“认知地图”是动物在迷津实验中所学到的东西,即关于迷津的位置信息,例如,哪条路是死路,哪条路通向食物,哪条路最近,而哪条路绕弯等。
一旦白鼠将这些信息同化到自己的某种认知地图中,它就会明白目标在哪里以及应该如何走,而不是依靠某些固定的运动系统来达到目的。
6.什么叫技能?它有哪几种?
答:(1)技能
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活动方式。
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为;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区别于程序性知识;技能是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区别于一般的随意行为。
(2)技能的种类
技能可以分为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两种。
①操作技能又称运动技能、动作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操作技能具有与心智技能不同的其他一些特点。
首先,就动作的对象而言,操作技能的活动的对象是物质性客体或肌肉,具有客观性。
其次,就动作的进行而言,操作动作的执行是通过外部显现的肌体运动实现的,具有外显性。
第三,就动作的结构而言,操作活动的每个动作必须切实执行,不能合并、省略,在结构上具有展开性。
②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阅读技能、写作技能、运算技能、解题技能等都是常见的心智技能。
一般而言,心智技能与操作技能相比,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a.动作对象的观念性。
与操作活动不同,心智活动的对象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是知识和信息。
b.动作执行的内潜性。
由于心智活动是对观念性对象进行的加工改造,它既不像操作活动那样,以外显的形式(在头脑外部)通过肢体运动来实现,也不像言语活动那样,可以借助于言语器官或口腔肌肉的运动信号而觉察到活动的存在。
c.动作结构的简缩性。
由于心智动作是借助内部言语这一工具进行的,这就决定了心智动作不像操作动作那样必须将每一个动作实际做出,也不像外部言语那样必须把每个动作一一说出。
鉴于内部言语是不完全的、片断的,因而心智动作成分可以合并、省略及简化。
7.技能形成一般分几个阶段?各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答:技能形成的阶段一般分为:认知—定向阶段、动作系统初步形成阶段、动作协调和技能完善阶段,各阶段的特点分别简述如下:
(1)认知—定向阶段
人在开始掌握一种技能之前,要形成掌握这种技能的动机,学习与它有关的知识,在头脑中形成这种技能的最一般的、最粗略的表象,这就是技能的定向阶段。
动作表象的形成在技能学习中有重要的作用。
人在认知—定向阶段中的动作常常表现出呆板、迟缓、不稳定、不协调,多余动作较多,对动作要有意识地进行控制。
因而,训练者在每个动作上的示范表演对人们学习技能有重要的意义。
人们主要是靠把自己的动作与示范者的动作进行对照,从而校正自己的错误。
(2)动作系统初步形成阶段
在掌握局部动作的基础上,人们开始把个别动作结合起来,以形成比较连贯的动作。
由于技能还处在初步形成的阶段,人们常常忘记动作之间的联系,在动作转换和交替的地方,会出现短暂的停顿;练习者完成动作的紧张度已大大缓和下来,但没有完全消失,还会出现错误的动作;在前一阶段经常出现的多余动作已逐渐消失,这时候,练习者的头脑中已形成比较清晰而牢固的动作表象,他们能够评价自己的动作,并根据自己的动作表象来校正自己的技能。
(3)动作协调和技能完善阶段
这是技能形成的最后阶段。
在这个阶段,人们学习的各种动作在时间和空间上彼此协调起来构成一个连贯的稳定的动作系统。
他们在完成动作时的紧张状态和多余动作都已完全消失;意识对动作的控制作用减小到最低限度;整个动作系统自始至终几乎是一气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