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比喻_暗喻_借喻_借代_区别

比喻_暗喻_借喻_借代_区别

比喻暗喻借喻借代区别
2012-05-23 19:28
你好!首先你要明白比喻句的三种形式是明喻、暗喻和借喻。

反过来说明喻、暗喻和借喻都是比喻句。

下面分别举例说明这三种比喻形式:
1、明喻是本体、喻体、比喻词都出现,比喻词常用“像”“好像”“仿佛”“犹如”等。

例如:长城像一条长龙。

这个句子中,“长城”是本体,“像”是比喻词,“一条长龙”是喻体
2、暗喻是本体、喻体都出现,比喻词常用“是”“变成”“成了”“构成”等。

例如:山间的云雾构成了一幅精妙的山水画。

这个句子中“山间的云雾”是本体,“构成”是比喻词,“一幅精妙的山水画”是喻体。

3、借喻是借用喻体代替本体,即只出现喻体,本体和比喻词均不出现。

例如: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

以上这个句子中,本体、比喻词均没有出现,喻体是“银条儿”
而借代则是区别于比喻的另一种修辞手法。

即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

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
构成借喻的基础是本体与喻体的相似性,借喻中的喻体是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它和要说明的事物是有本质区别的两回事。

构成借代的基础是本体与借体的相关性,它是临时用一个名称来代替事物的本名,即利用客观事物的种种关系巧妙的形成语言上的艺术换名,说的是同一个事物。

借代的方式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类:标志代本体;专名代泛称;具体代抽象;结果代原因;部分代整体等等。

这种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是建立在本体自身的特征、职业诸方面的,通过名词的借代使用表现出来的。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初发的龙头翻卷滚动,在凹凸不平的沟床上缓慢前进。

(《一次大型的泥石流》)(3)先生给现洋钱,袁世凯,不行吗?(《多收了三五斗》)
(4)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沁园春·雪》)
例(1)、(2)为借喻。

例(1)中的“梨花”比喻雪花,两者在本质上具有完全不同的属性,但有其相似点,比喻形象,新颖美丽富有诗意。

例(2)以“龙头”比喻泥石流,其喻体“龙头”同本体“泥石流”在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事物,作者取其相似点作比,贴切生动,增强了文章艺术色彩。

例(3)、(4)为借代。

例(3)中“袁世凯”是银元上的标志,用以代替银元,这是以标志代本体。

例(4)中“江山”是整个国家有代表性的一部分,用以代替国家,这是以部分代整体。

从以上的例子来看,在借代中借体与本体之间是有实实在在的联系的;而在借喻中,本体与喻体有相似之处,却无实实在在的关系。

【巩固练习】
试指出下列句子中运用的修辞方法。

(1)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推翻了三座大山的统治。

(2)红领巾在车站宣传卫生。

(3)讨厌的“尖鼻子”,“豆芽菜”恨恨地想,他干什么盯着人不放。

(4)孤帆一片日边来。

(5)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6)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7)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
(8)“看我们不揍你一顿,你这个传播伤害病的虱子!”
(9)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10)旌旗十万斩阎罗。

分析:第(1)句中的“三座大山”与其所代替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间具有“压迫”的相似性,所以是借喻;第(2)句中的“红领巾”与其所代替的少先队员之间是戴与被戴的关系,具有相关性,所以是借代。

第(3)句中的“尖鼻子”是指长着尖鼻子
的人,部分代整体,二者具有相似性,所以是借代;而“豆芽菜”代替的是体质弱的象豆芽菜一样的人,二者具有相似性,所以是借喻。

(4拟人。

(5)借喻。

(6)借代。

(7)借代。

(8)借喻。

(9)借代。

(10)“旌旗”为借代;“阎罗”为借喻。

在修辞教学中,有相当部分同学常常把借喻与借代混为一谈,很难把它们区分开来,常常指鹿为马,让人啼笑皆非。

其实,借喻与借代分属于两种不同的修辞方法,只要我们找准这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就不难将其区分开来。

一、借喻和借代。

(一)借喻及其特征
何谓借喻?要认识借喻,首先的谈谈比喻这种修辞格,因为借喻是比喻的基本类型中的一种。

“比喻就是‘打比方’,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把抽象的事物变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标志性的词语)。

”根据比喻的结构组成可把比喻分成三种基本类型,即明喻、暗喻和借喻。

借喻就是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而是“把喻体直接用在本体该出现的位置。


例如: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鲁迅《故乡》)这里的“厚障壁”就是比喻“我”和闰土之间在思想感情上彼此不相通或感情上的隔膜。

又如:他这个人最大的缺点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丢了西瓜拣了芝麻。

这里的“树木”和“森林”分别比喻局部和整体;“西瓜”和“芝麻”分别比喻“价值大的事物”和“价值小的事物”。

再如:他们在糖衣炮弹面前要打败仗。

(毛泽东《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糖衣炮弹”比喻敌人经过巧妙地伪装使人乐意接受的进攻手段。

总之,借喻的实质就是一种比喻,只出现喻体而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的是它的最明显的特征,也因此将它与明喻、暗喻区分开来。

(二)借代及其特征
借代,古汉语中叫“代称”,现在也叫“换名”,“就是不直接说出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同它密切相关的事物的名称去替代的修辞格。


根据借代的方式不同,大致可分为“以部分代整体”、“以特征代本体”、“以具体代抽象”、“以专名代泛称”和“借行为代感情”等几种情况。

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这里的“一针一线”指包括“一针一线”在内的所有东西,属于以部分代整体。

再如:然而,圆规很不平,现出鄙夷的神色。

(鲁迅《故乡》)
这里的“圆规”就是指“豆腐西施”杨二嫂,因为她的体形就像一个细脚伶仃的圆规,属于以特征代本体。

又如:他之所以这样胆小,就是怕丢掉头上的那顶乌纱帽。

这里的“乌纱帽”就是指官位、职位,属于以具体代替抽象。

又如:你真是当代的活雷锋呀。

这里的“雷锋”泛指做好事的人们,属于以专名代泛称。

又如:人们对歹徒李斌当街殴打车娅婷致其死亡的暴行都咬牙切齿。

“咬牙切齿”代感情愤怒,属于借行为代感情。

又如:警备队、警察、差役,一概敛迹,不敢下乡敲诈,他们看见农民的梭镖就发抖。

“发抖”是“害怕”的结果,代替“害怕”,属于用事情产生的结果代替事情本身,即以结果代原因。

借代的特征有二:
1、借体(被借用的事物)一定是同本体(被代替的事物)有关的事物。

2、本体不出现,且借体大多数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合理的利用借代,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联想,增强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

但使用借喻要注意使用场合。

庄重的场合不能用,上下文交代不清不能用,容易引起误解不能用。

二、借喻和借代的区别
借喻与借代从本质来看,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法。

它们的共同点是本体不出现,都是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

借喻是以喻体代替本体,借代是以借体代本体。

借喻与借代的区别:
借代的本体与借体之间有实在的关系,更具体的说,二者之间基本上说都具有整体-部分关系;而借喻的喻体和本体之间没有实在的关系,它们在本质上不同的事物,二者之间是相似的关系。

即,借喻侧重“相似性”,借代侧重于“相关性”。

所以,借喻的本体可以补出来,并且在本体和喻体之间可以加上喻词,而借代的本体和喻体之间是不能加上喻词。

例如:今天,我在街上遇见了好久不见得“刀疤脸”。

“刀疤脸”是这个人身体的特征,也是这个人身体的一部分,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因此本句属于借代。

又如:敌人躲进乌龟壳里,不敢出来。

这里的“乌龟壳”指的是他们修筑的战地工事——碉堡,也就是说,把碉堡比作乌龟壳,碉堡与乌龟壳之间有极强的相似性,故此句属于借喻。

总之,只要掌握了比喻和借喻各自的特点及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我们就能把它们准确的区分开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