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3、波兰和法国的溃败
强忍亡国之痛的马赛市民
法国投降 1940.6.22
1940年6月16日84岁的老元帅贝当接 任总理,停战协定的签署仪式于6月22日 上午11时在贡比涅的雷通车站举行。
希特勒居然兴奋的跳 起了吉格舞(奥地利 的一种民族舞蹈)
波兰、法国迅速败亡的教训
(波兰)把所用的部队都散布在它们本国的边境一带,它们共 有十二个骑兵旅,英勇地抗击这些坦克和装甲车……俄国军队蜂拥 地越过几乎毫无防御的波兰东部边境……我们已经看到现代闪电战 的一个完整的标本;看见了陆军与空军在战场上得密切配合…… 1939年,战争仍处于不祥的昏睡状态。只有偶尔的侦察的巡逻机声, 打破西线的沉寂。双方的军队,隔着一个公认的‘无人区’彼此遥 遥相望。 ——《二战回忆录》
历史事件,让 历史活起来, 激发兴趣。
(二)重难点突破
1、创设情境,研读史料,归纳二战全面爆发原因 有一天,罗斯福总统告诉我,他正在向公众征 求意见,对这次战争应该起个什么名称。我立 即说:“不需要的战争(The Unnecessary War)。”从没有一次战争比这次战争更容易加 以制止的了。 ——《二战回忆录· 序言》
和平主义支配之下摇来摆去,没有定见。所谓和平主义,大体可 和平主义思潮 以说是不顾后果而硬要坚持和平。 ——帕尔默《两次世界大战:西方的没落?》
材料三:张伯伦在他的一封私信中写道:我得承认我最不信任苏 西方与苏联的敌意 联。我根本不相信苏联有能力保持有效的攻势,而且,我怀疑苏 联的动机。 ——《全球通史》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西欧战役和不列颠之战 依据:(1)依据课程标准和三维目标;(2)西欧 战役和不列颠之战对二战的欧洲战场形势产生重大 影响,体现法西斯闪击战的特点;(3)凸显英国 反法西斯抵抗精神。 2、教学难点:闪电战和法国的溃败 依据:(1)依据课程标准和三维目标,(2)闪击 战涉及到相关军事专业术语,二战全面爆发的战场 形势与闪击战密切相关。 (3)法国的溃败的因素 的复杂性 3、重难点突破:(结合教学流程)
集体安全落空
2、学生浏览教材,梳理出法西斯德国在 欧洲的侵略方向和过程,通过FLASH动画 再现过程。
二战全面爆发前的欧洲
我的野心 是。。。
设计意图:战争史如何理解战争线 索,删繁就简,让课堂内容动起来, 动态地图是不可或缺的。
希特勒从一开始就已制订出他的征服计划:首先是 波兰,其次是西欧,最后才是苏联。他按照这一计划行 事,并由此决定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全球通史》
不 列 颠 之 战
英国
团结一致 设施先进
计划缺失 德国 战略错误
(三)课堂小结
1、结合板书,梳理二战全面爆发的概况。 2、展示习近平主席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视频片 段。
设计目的:教师通 过阶段小结,为紧 接着的情感态度价 值观的拓展与升华 奠基。
四、说教学 效果预测
问题:丘吉尔面对这样危 险的局面,却有这样的心 情,体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1940年5月10日丘吉尔担任英国首相
不列颠之战英国获胜的经验
材料一:所有的英国人都参加了工作, 尽了最大的努力,而且空前团结。男人 和妇女在工厂里的车床和机器旁边辛勤 团结一致 地劳动……没有别的事比敌人入侵的威 胁更能促使英国人行动了。 ——《二战回忆录》 英国妇女响应丘吉尔 号召,积极参加劳动
军队部署 趁火打劫
武器装备 先进战术 奇怪战争
德国的装甲部队
波兰骑兵
法军士兵 静坐站岗
我们不能说法国在1939 年到1940年间,对于战争怀着高昂的 政局动荡 情绪或甚至抱有很大的信心。过去十年来国内政治的动荡不安, 意料之外 造成了分裂和不满的现象……关于依赖马其诺防线的政策,确实造 精神萎靡 成了一种防御心理。这条防线不仅吸收了大量有训练的正规军, 而且对于军事战略和全国人民的警惕性,反而产生了削弱的效果。 情理之中 ——《二战回忆录》 理论落后
(二)学法指导
1、课前预复习:学生课前复习,梳理二战全面爆 发的背景和法西斯局面侵略表现,为新课学习打 下基础。 2、运用建构主义理论,通过材料创设情境,再现 战争重要场景;在史料研读的基础上,通过问题 讨论和探究解决重难点问题。 3、提倡质疑,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提 前预习,带着疑问走进课堂。 4、分组合作,共同探究;小组合作,互相交流, 共同进步。
设计意图:通过该环节,培养学生的阅 读理解、分析归纳历史材料的能力, 同 教训: 政治形势稳定 时创设情境,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 军事理论更新 分析问题能力。
民族精神振奋 ……
马奇诺防线
4、不列颠之战
我的野心 是。。。
在不列颠之战中,德国空军共出动飞机4.6万架次,投下7万多吨 炸弹。英国空军损失飞机915架,被炸死炸伤居民8.6万余人,100 多万栋建筑物遭破坏,许多城市被摧毁。
3、波兰、法国的溃败
展示相关史料,创设情境,师生研读史 料,小组合作讨论,分析波兰、法国溃 败的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该环节,培养学生的阅 读理解、分析归纳历史材料的能力, 同 时创设情境,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 分析问题能力。
在两天之内,波兰的空军实际已被歼灭。在一个星期内,德 国军队已深入波兰。波兰军队在各处都作了英勇抵抗,但终归无 迅速败亡 效。名义上约有二百万人的波兰军队,溃不成军。在一个月中, 一切都告结束。 ——《二战回忆录》 雷诺先生打来电话。他用英语讲,显得非常沉重:“我们被打 败了。”我没有立即回答,于是他又重复说:“我们被打败了,我 意料之外 们这一仗打输了。” ……这位法国总理又再次重复他开头那句话: “我们被打败了;我们这一仗打输了。” ——《二战回忆录》
不到六星期,我们发现自己成了孤军,几乎被解除了武装。节 节胜利的德、意法西斯扼住了我们的咽喉,整个欧陆落入了希特勒 的魔掌。 ——《二战回忆录》
虽然我迫切地盼望天明,但 我却睡得很熟,而且不必再梦中去追求安慰,因为事实比梦想要美 无畏勇气 妙得多。 ——《二战回忆录》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认为成功之处有以 下几点:首先大胆对教材进行整合,丘吉尔 的回忆录为线索,以人物活动为切入点,让 战争因为人物而活起来;其次,在教学设计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 在教学过程中,既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又 注重能力培养;最后,注意发挥史学的社会 功能,及时进行情感升华。当然由于时间仓 促,加上本人理论水平有限,在很多方面还 需进一步提高和改进。
二、说学情、学法
(一)学情分析
1、有利因素:(1)经过高中历史必修部分的学 习,作为省示范高中的学生,他们初步具备了高 中历史学习的方法和能力,具有一定的历史思维 能力;(2)本课内容为战争史,部分学生的对 本课内容兴趣浓厚,充满求知欲。 2、不利因素:由于必修部分对战争几乎没有涉 及到,因此本课内容对学生而言又显得比较陌生, 而且本课内容较多,军事专业术语较多,不易理 解。
二战回忆录
——战争全面爆发的再思考
第一卷 风云紧急 第二十四章 波兰的覆灭 第二十六章 法国前线 第二卷 最辉煌的时刻 第一章 全国联合 第二章 法兰西之战 第四章 向海岸撤退 第七章 再谈法国 第九章 法国的痛苦 第十章 波尔多停战 第十三章 绝境 设计意图:以 第十五章 “海狮”作战计划 第十六章 不列颠之战 重要的历史人 第十七章 闪电战 物的活动带动 第十八章 “伦敦毫不在乎”
材料二:当时雷达还处在初期阶段,但它可以发出发现敌机飞近我 设施先进 国海岸的警报,对有关雷达的各种研究和应用给予最高的优先权。
英国的雷达系统
材料三:等到希特勒开始考虑侵英作战时,才发现一切准备都未 完成,于是也就错过了及时利用英国弱点的最好机会。这是才开 计划缺失 始准备,已浪费不少时间,结果终难免半途而废。 ——钮先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回顾与省思》
选修三 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说课人 铜陵市第三中学 朱海波
一、说教材
说 课 流 程
二、说学情、学法 三、说教学流程设计 四、说教学效果预测
一、说教材
(一)本课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是选修三第三单 元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第四课。第二次世界大战是 迄今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对当代世界历 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本课在教材中起着承 前启后的作用,上承德、意、日法西斯政权建立 和法西斯轴心国形成及局部反法西斯战争,下启 二战的进一步扩大、二战的胜利及雅尔塔体系的 形成和冷战的开始。 因此本课在单元中的地位相 当重要。
三、说教学流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教材整合
以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导 入新课,同时以此著作的目录为线索 重新整合教材。
历史学家、作家 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 得者
全书用时六年,共360万字,卷帙 浩繁,气势磅礴。重点记述30年代 初期一直到二战结束后,当代重大 国际事件和进程,极具史料价值。 此书载誉国际,直至今日。
(二)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
概述第二次世界 大战是怎样从局 部战争逐步走向 全面战争的。
内容解读
1.第二次世界大战全 面爆发的原因。 2.波兰与法国为何迅 速溃败。
(三)三维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正视历史,反思历 过程与方法 史,一些国家墨守 成规,军事思想落 知识与能力 充分利用教材 后、缺乏创新精神, 补充相关材料, 遭到亡国厄运,理 掌握二战全面 创设问题情境, 解“落后就要挨 爆发的相关史 引导学生通过 打” ,从而树立 实,理解军事 自主探究、合 积极进取的人生态 技术和战略对 作探究方式解 度。同时树立热爱 战争的影响, 决相关问题。 和平,反对战争理 培养学生运用 念 历史材料分析、 解决问题的能 力。
材料四:德国对不列颠的空袭空袭,反应了敌人是意见分歧,而且 从来没有彻底完成过计划。在这几个月里,敌人曾经有三四次放弃 战略错误 了一种使我们感到极大压力的攻击方式,改而采取另外的新方式。 ——《二战回忆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