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成本、高效化、稳定性 低成本 高效化 稳定性 生产洁净钢工艺技术钢铁研究总院 2013年8月 桂林报告提纲z低成本、高效化、稳定性生产洁净钢生产体系的构成 z底吹搅拌与顶吹供氧的协同作用 z新工艺关键技术要领 z新工艺技术先进性的分析 z综合效益分析 z建议一、低成本、高效化、稳定性生产洁 净钢生产工艺的构成复吹转炉前期快速脱硅、脱磷和中间倒渣 中转炉少渣炼钢及高拉碳出钢 转炉脱碳期锰矿熔融还原 转炉脱碳期炉渣留渣操作及脱碳炉渣热循环二、底吹搅拌与顶吹供氧的协同作用 二、炼钢的目的及主要反应形式: 炼钢的目的及主要反应形式转炉炼钢过程须去除的杂质元素: 铁水中的碳、磷、硫等; 去除上述杂质过程中额外产生的有害杂质:硫主要在铁水预 硫 要在铁水预 处理阶段去除!氧 氮 氢等; 氧、氮、氢 等现代转炉炼钢追求的目标:低成本、高效率、 现代转炉炼钢追求的目标 低成本 高效率 稳定性去除上述杂质元素,或抑制上述杂质元 素在钢中的富集!二、底吹搅拌与顶吹供氧的协同作用 二、 炼钢过程磷和硫去除: 炼钢过程磷和 硫去除:炉渣—钢水间的液-液反应; 2[P]+5(FeO)+3(CaO)=(3CaO.P2O5)+5[Fe]; [S]+(CaO)=(CaS)+[O]热力学条件:熔池温度、化学成分(对氧气流股的依赖性较低!); 动力学条件:液-液分层,须具备均衡的熔池搅拌条件!促进渣 钢间液 液反应。
促进渣-钢间液-液反应二、底吹搅拌与顶吹供氧的协同作用 二、 底吹搅拌与顶吹供氧的协同作用 炼钢过程碳的脱除:氧气流股与钢水间的气—液反应:2[C]+{O2}=2{CO}; 炉渣与钢水间的液—液反应:[C]+(FeO)=[Fe]+{CO};热力学条件:熔池温度、化学成分、气相分压(对氧气流股的依赖性很强!);动力学条件:熔池搅拌!脱碳反应的副产品{CO} { }可以对熔池产生附加搅拌作用 可以对熔池产生附加搅拌作用!二、底吹搅拌与顶吹供氧的协同作用 二、转炉炼钢过程中的动力学条件:氧气流股对熔池的搅拌: 不单纯是气体搅拌器,必须以合理供氧为主; 不单纯是气体搅拌器 必须以合理供氧为主 氧气流股对熔池搅拌过于集中,有死区! 碳-氧反应产生CO 氧反应产生CO气体对熔池搅拌: 气体对熔池搅拌: 冶炼初期:温度低,碳焰未上来,渣钢之间的搅拌很弱,对前期脱磷极为不利(软吹和硬 吹均不利!)顶吹 氧气CO 气泡 金属 熔池冶炼中期:碳氧反应剧烈,氧气流股作用区 冶炼中期 碳氧反应剧烈 氧气流股作用区温度急升,熔池搅拌过度,诱发“喷溅”!冶炼后期:碳氧反应明显减弱,以氧气流股搅拌熔池为主,钢水过氧化严重!顶吹转炉或复吹效果差的 转炉均不能很好地满足炉 渣—钢水之间动力学要求!二、底吹搅拌与顶吹供氧的协同作用 二、转炉炼钢过程中的热力学条件:有害杂质元素去除的热力学条件比较容易实现: 有害杂质元素去除的热力学条件比较容易实现温度控制:高温反应、冷却剂加入量; 成渣路线的合理确定:已有成熟的经验;转炉炼钢过程中的动力学条件:实现持续、均衡、协调的动力学条件比较难:顶吹氧枪对熔池的搅拌(以供氧为主、受限); 碳-氧反应产生CO 氧反应产生CO气体对熔池的搅拌(不均衡); 气体对熔池的搅拌(不均衡);结论: 论 须借助高效的底吹手段,优化对熔池的搅拌,达到顶吹与底吹的协同搅拌效果!三、新工艺关键技术要领高炉炼铁铁水脱硫转炉炼钢钢水精炼真空脱气 现有流程都具备生产高洁净度钢水的能力, 现有流程都具备生产高洁净度钢水的能力 竞争力体现在生产成本、 体现在生产成本效率和过程控制的稳定性等。
转炉冶炼过程优化的潜力仍很大 对降低生产成本、进一步提高钢水洁 转炉冶炼过程优化的潜力仍很大,对降低生产成本、进 步提高钢水洁 净度、工艺稳定顺行等会产生重要影响,国内外有成功经验可以借鉴。
转炉流程生产洁净钢的操作误区: 铁水预处理深脱硫与炼钢过程回硫; 转炉 高碳 低温 中等碱度 小渣量 半钢脱磷 与 低碳 高温 转炉“高碳、低温、中等碱度、小渣量、半钢脱磷”与“低碳、高温、 高碱度、大渣量、过氧化钢水脱磷”操作制度的选择; 钢水过氧化与铝脱氧、再脱硫及夹杂物变性。
新日铁开发的LD-ORP和MURC技术:LD-ORP技术:一个转炉内完成脱硅、脱磷,生产的半钢铁水倒入第二个转炉 技术 个转炉内完成脱硅 脱磷 生产的半钢铁水倒入第 个转炉 进行少渣快速托碳炼钢,高磷炉渣与脱碳炼钢完全分离; MURC技术 MURC技术:一个转炉内完成脱硅、脱磷,中间倒渣后再脱碳升温,脱碳期炉 个转炉内完成脱硅 脱磷 中间倒渣后再脱碳升温 脱碳期炉 渣留渣操作,为下一炉脱磷操作提供一定碱度的熔渣,减少石灰消耗。
完成前期脱硅、 脱磷后, 定 脱磷后,一定 要进行一定程 度的炉渣 铁 度的炉渣—铁 水分离操作! 解决铁水高效 脱磷和钢水过 氧化问题!Development of effective refining process consisting of both hot metal pretreatment and decarburization in two top‐bottom blown convertersOperating conditions Dephosphorization furnace R t Reactor Top blowing Bottom blowing bl i Flux Blowing time Decarburization furnace250t BOF(STB)O2(1.0‐1.3Nm3/min.t) O2(2.0‐2.7Nm3/min.t) CO2(0.05 (0 05‐0.2Nm 0 2N 3/min.t) / i t)BOF slag‐Fe ore‐CaO‐flourspar 30‐60kg/t g/ 8‐12min Typical conditions of treatment CaO‐MgO 10‐20kg/t g/ 13‐18minHot metal temperature Tap temperature Mn‐ore Mn yield [ ]E.P [Mn] [C]E.P1300‐1320℃ 1650‐1670℃ 17‐20kg/t 65‐75%0 7‐0.8% 0.7 0 8%0.08‐0.12%新工艺实施的 新 艺实施的 重要前提条件: 均衡可靠的熔 池搅拌效果是 实施新工艺必 备的手段!新工艺所需的底吹强度上限:≥0.25 25Nm Nm3/t /t. .min 目前国内转炉底吹强度上限: 目前国内转炉底吹强度上限 :≤0.1Nm3/t /t. .min关键操作要领:脱硅脱磷期强底吹效果 脱硅脱磷期 强底吹效果★★★★★ ★★★★★脱硅、 脱硅 、脱磷期熔池温度控制 脱磷期熔池温度控制 废钢、 废钢 、石灰条件★★★铁酸钙预熔渣的使用 ★★★ 现场操作习惯★★★★★四、新工艺技术先进性的分析需特别关注的问题: 需特别关注的问题对低价原料适应性问题,能否降低原料成本? 能否降低辅助原料消耗量(石灰)?进 步减少渣量?(相当 能否降低辅助原料消耗量(石灰)?进一步减少渣量?(相当 于降低钢铁料消耗) 能否降低脱氧剂及铁合金消耗量? 能否保证连铸 连浇的生产节奏? 能否保证连铸、连浇的生产节奏? 新工艺技术是否能稳定运行? 能否进一步提高钢材质量? ………四 新工艺技术先进性的分析 四、新工艺技术先进性的分析新流程对低品质原料的适应性问题!鲕状高磷赤铁矿:铁品位:40%,磷含量0.8-1.0%; 矿价:250元/吨; 普通外矿 铁品位 60 67% 磷含量0 015% 普通外矿:铁品位:60-67%,磷含量0.015%; 外矿价格:850元/吨; 能否允许高炉吃一定比例的低价高磷矿(或允许高炉 原料品质有一定的波动性!),降低入炉原料成本?新工艺处理较高磷含量铁水的稳定性显著提高!四、新工艺技术先进性的分析转炉脱磷操作制度的选择!高碳、低温、中等碱度、少渣量半钢脱磷:渣—钢间磷的分配系数:(%P)/[%P]=100—200低碳、高温、高碱度、过氧化钢水、大渣量脱磷:渣 钢间磷的分配系数 (%P)/[%P]=20 (%P)/[%P]=20—50 渣—钢间磷的分配系数: 50炼钢工作者要“善待”炼钢前期宝贵的脱磷时机, 要敢于抛弃或修订传统“三高一低” 要敢于抛弃或修订传统 三高一低 的脱磷观念!脱硅、脱磷期钢—渣间磷的分配系数脱碳升温期钢—渣间磷的分配系数脱硅 脱磷期和脱碳升温期炉渣与钢水之间磷的分配系数存在较 脱硅、脱磷期和脱碳升温期炉渣与钢水之间磷的分配系数存在较 大差别(是降本增效的潜力之一!)。
传统“低碳、高温、高碱度、炉渣与钢水过氧化、大渣量”的脱 传统“低碳 高温 高碱度 炉渣与钢水过氧化 大渣量”的脱 磷操作模式太“奢侈”!四、新工艺技术先进性的分析能否降低脱氧剂、增碳剂及铁合金消耗量? 脱氧剂消耗量:取决于炉渣和钢水过氧化程度及渣量!采用新工艺体系后,可采用“高拉碳”操作模式,炉渣和钢 水过氧化性明显改善,渣量明显减少,大幅度减少脱氧剂和增碳剂的消耗量!铁合金消耗量:取决于吹炼终点钢水中合金元素存量!采用新工艺体系后,脱碳、升温过程磷负荷降低,可采用 “少渣”吹炼模式,炉渣过氧化性降低,可进行锰矿熔融还 原 用低价锰矿替代锰铁合金! 原,四、新工艺技术先进性的分析能否降低炼钢过程造渣辅料消耗量?90 80 70常规冶炼 新 工 艺 冶 炼 ( 10年 1-9月 ) 新 工 艺 冶 炼 ( 11年 2月 )80 22 58首钢京唐钢铁公司 2010 年 和 2011 年 不同时期内转炉造 渣剂消耗量及总渣 量对比数据。
渣料 料消耗/kg/t60 50 40 30 20 10 39 15 24 26 13石灰轻烧总渣料量宝钢于2002年前后开展少渣炼钢时得到的造渣剂消耗量、总渣量及铁损对比数据四、新工艺技术先进性的分析如何进一步降低脱氧剂及铁合金消耗量?在转炉脱碳升温期进行锰矿熔融还原的可行性: 日本住友金属 于1990年开始 进行转炉锰矿 熔融还原工作, 并将其集成应 用于铁水“三脱”Concept of smelting reduction of Mn ore in SRP技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