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压铆工艺操作规范

压铆工艺操作规范

文件编号修订次/版次发布日期实施日期修订日期页次
3/9
1、目的
本规范为压铆工序提供加工方法的工艺操作指导。

2、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公司各类压铆类产品的生产及质量检验,也可用于指导外购件的验收。

当客户有指定标准时,则依客户标准为准。

3、内容
3.1 压铆零件的表面工序处理
3.1.1 产品压铆零件的压铆部位在压铆前表面不允许有锈蚀;
3.1.2 铝板、覆铝锌板等表面不喷涂零件压铆时,必需戴纱线防护手套;
3.1.3 压铆零件的压铆部位有覆膜时,需预先撕掉加工部位的覆膜方可压铆;
3.1.4 当压铆螺母柱与丝印工序干涉时,应先丝印后压铆,同时做好产品表面防
护;
3.2 试加工调整行程
根据零件加工要求和试加工工件的表面压痕调试好压铆机冲头行程和安装压力参数。

3.3 确认压铆件的尺寸
3.3.1 压铆螺母的编码规则和选用:
文件编号修订次/版次发布日期实施日期修订日期页次
4/9
3.3.2 压铆螺母的参考性能参数:
3.3.3 压铆定位销:
文件编号修订次/版次发布日期实施日期修订日期页次
5/9
3.3.4 压铆螺母柱:
3.4 压铆模具的选用
3.4.1 根据压铆件在零件中位置和零件的外形来选择模具;
3.4.2 上模压铆面应平整无损,以保证压铆后正面平整;
3.4.3 清洁上下模,不允许有任何夹杂和硬物;
3.4.4 压铆螺母柱和螺钉时的刃口不允许有明显的圆角过渡,以保证压铆件充分
进入卡槽,同时下模底孔应和开孔底孔一致,或在允许范围内(参见开孔工艺规范)。

3.5 压铆工艺要求
压铆的安装力矩大小可依附表为基准,若有需要,视实际生产情况作适当调节。

压铆后,需保证铆件与被压产品表面垂直、相吻合,无压偏、压斜、变形、间隙、漏压等现象。

3.5.1 为了保证铆件与零件表面垂直及压铆件在零件中与表面平整或平行,需将零件加工面托平;
3.5.2 齿圈压铆件:压铆后铆件凸台与零件表面应贴合紧密且无缝隙;
3.5.3 六方压铆件:压铆后零件表面平整;
3.5.4 铝板压铆后要求正面平整,背面铆件与铝板间目测无缝隙;
3.5.5 当喷涂件的铆件头部处与丝印工序干涉且影响丝印质量时,可用120#砂轮对压铆件头部处进行打磨,使其略凹下0~0.2mm,于喷涂前打磨刮腻子掩盖;
3.5.6 压铆后的零件应托平,使铆件垂直从下模底孔中取出,避免铆件磕碰模具受力发生倾斜;
3.6 检验
压铆后,应对铆件的抗推力、扭力作检测。

检测标准依附表为标准,每批生产零件至少测三件。

生产和品管必须具有以下检测仪器:推力计、扭力批、螺纹规,并能进行合格的操作,且所有检测仪器设备都必须具有有效的检验合格证。

具体检验项目如下:
3.6.1 外观:符合第3.5.2~3.5.5点压铆工艺要求,压铆后的零件不应出现表面
局部变形,已折弯的工件不应出现折弯角度的改变;
3.6.3 力矩规范表(沿用PEM标准件的标准)
4、实施说明
4.1 该工艺操作规范在未得到技术部门和质检部门的统一验证并同意修改之前,不得随意改变任何可影响性能质量的工艺参数,否则需对压铆件的质量重新进行鉴定。

4.2 当按该工艺规范的参数进行操作而导致产品不合格时,技术、生产和质检部门应及时验证并追踪新工艺参数的有效性,在产品质量趋于稳定时,技术部门应及时修改工艺参数并重新发布。

4.3 对于不能完全放入模具中的压铆件,存有可能是铆件尺寸超差或铆件挑选错误,不可靠机床压力硬压入,必须更换。

4.4 对于有压铆工艺且后续未做表面处理的零件,如经采用点焊加固工艺后产生的发黑和/或黑斑,应先用酒精或白电油擦除(白电油:喷涂前处理的除油用品),
必要时加抛光处理,然后对焊接处做防锈处理。

此处理方式同样适用于类似制作工序的焊接件。

5、参考文献

6、生效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相关部门的有关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本制度中的各项规定,如不执行本制度中的规定,出现各类问题及造成的经济损失由责任者自负,并按公司的有关规定处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