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环境管理作业及答案

1环境管理作业及答案

1-4章1. 什么是环境问题?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当前主要全球性环境问题有哪些?答:1)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均应称为环境问题。

(或: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

)2)人类将自己异化于大自然,以自己为中心,按照自己的尺度和意志对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随意操纵,最终使自然界走向退化毁灭。

所以说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于人类思想深处的不正确的自然观。

在这些概念的支配下,人类的发展观、伦理道德观、价值观、科学观、消费观等无不存在根本性的缺陷和弊端。

这些观念最终导致了人类行为的失当。

3) a. 水污染和淡水资源危机; b. 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气候的变暖;c. 臭氧层的破坏;d. 酸雨区的扩展;e. 自然资源的短缺和耗竭;f. 生态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g. 森林面积减少;h. 有毒化学品污染及有害废物的越境转移 i.土地荒漠化j. 海洋污染和海洋的过度开发2.环境管理的目的和任务是什么?环境管理的主体和对象是什么?答:1)转变环境观念,调整环境行为,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方式,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需求。

2)主体是政府、企业和公众;对象是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和公众行为。

3.什么是环境管理学?它的特点有哪些?答:1)环境管理学是以环境管理的实践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以研究环境管理的规律、特点和方法学为基本内容的科学。

它着重研究管理人类作用于环境的社会行为的理论和方法,为环境管理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指导。

或:环境管理学是一门为环境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依据、技术依据的科学。

2)特点:a.环境管理学是在传统学科交叉、综合基础上形成的一门新学科;b.环境管理学是综合性的科学;c.环境管理学是新兴的、正在发展的科学。

4.可持续发展的涵义是什么?它的主要原则有哪些?答:1)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

2)主要原则有: a.持续性原则;b.公平性原则,包括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c.共同性原则。

5.三种生产理论的定义是什么?并论述它在环境管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1)三种生产理论包括物质生产、人口生产和环境生产。

物质生产指人类从环境中索取生产资源并接受人口生产环节产生的消费再生物,并将它们转化为生活资料的总过程。

该过程生产出生活资料去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同时产生加工废弃物返回环境。

人口生产指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

该过程消费物资生产提供的生活资料和环境生产提供的生活资源,产生人力资源以支持物资生产和环境生产,同时产生消费废弃物返回环境,产生消费再生物返回物资生产环节。

环境生产指在自然力和人力共同作用下环境对其自然结构、功能和状态的维持与改善,包括消纳污染(加工废弃物、消费废弃物)和产生资源(生活资源、生产资源)。

三种生产的关系呈环状结构,任何一种“生产”不畅都会危害世界系统的持续运行;反过来可以说,人和环境这个大系统中物质流动的畅通程度取决于三种生产之间的和谐程度。

2)要点:三种生产理论阐明了人与环境关系的本质;三种生产理论揭示出了环境问题的实质及其产生的根源;三种生产理论指明了环境管理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三种生产理论明确了环境管理的主要领域和调控对象;三种生产理论奠定了环境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

参考P45-466.简述界面活动控制的意义。

答:界面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事物或系统之间共同的部分或联系渠道,它可以是空间上的、也可以时间上的,甚至可以是其他形态上的;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

界面活动控制的意义:首先,环境管理工作应当把注意力首先集中在界面上的活动,而不是去代替相关部门去具体地管理它们各自系统的内部行为。

其次,界面活动控制论指明了在各种人类社会行为中,首先要加以综合协调的主要是各方在界面上发生的社会行为。

7. 环境管理的政策方法可分为几类?各包括哪些手段?答:环境管理的政策方法可分为命令型和控制型、经济型和激励型、鼓励型和自愿型三类。

包括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宣传教育手段、科学技术手段等。

8.环境管理技术方法的基础和保证有哪些?简述环境统计的作用。

答:1)环境管理技术方法的基础和保证有环境标准、环境统计和环境监测。

2)环境统计是用数字表现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的反映。

环境统计包括为了取得和环境统计资料而进行的设计、调查、整理和统计分析等各项工作。

环境统计分析的结果,一般是用环境统计分析报告(包括数字、曲线和图表)的形式,向政府、企业和公众及研究人员提供的丰富的环境信息。

9.环境管理的实证方法有哪些?简述实地研究方法的主要步骤。

答:1)环境管理的实证方法有实验方法、问卷调查方法、实地研究方法、无干扰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方法。

2)实地研究方法的步骤可分为5个主要阶段:选择实地、获准进入、取得信任和建立友善、记录、总结分析。

5-10章1.什么是生态城市及城市环境管理?答:1)生态城市是指符合生态规律、结构合理城市、功能高效和生态关系协调的城市。

2)城市环境管理:a.各级人民政府是城市环境管理的责任主体;b.制定城市环境规划:制定城市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城市环境现状调查和预测、城市环境功能区划、制订环境规划方案、制订方案实施的各项政策保障和管理措施;c.污染物浓度指标管理即控制污染源的排放浓度; d.城市污染物总量指标管理即对污染物的排放总量进行控制;e.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及其定量考核制度:确定综合整治目标、制定综合整治方案、改革环境管理体制;f.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活动。

2.简述制定城市环境规划应包括哪些内容答:城市环境规划所涉及诸多环境要素规划如水体、大气、固体废物和噪声等。

这些要素规划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般来说,城市环境规划的编制过程可概括为:通过对拟规划城市的环境系统的现状调查与评价,确定该城市的主要环境问题和污染状态;通过对环境预测和环境功能区划等工作,确定该城市的环境规划目标以及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并产生污染物的最大容许排放量和削减量;制订环境规划方案;制订方案实施的各项政策保障和管理措施;直到最终产生合理可行的城市环境规划。

3.什么是城市污染物总量指标管理,它包括哪些内容?答:城市污染物总量指标管理是对污染物的排放总量进行控制。

具体做法是推行排污申报制度和排污许可证制度。

它包括如下内容:排污申报、总量审核、颁发排放许可证和临时排放许可证。

4.农村环境问题的主要特征有哪些?答:农村环境问题的几个明显特点是:a.排放主体的分散性和隐蔽性;b.随机性和不确定性;c.不易监测性。

6. 什么是废弃物?它有哪些特征?答:废弃物是指人类将从自然环境中开采出的自然资源进行加工、流通、消费过程中与过程结束后产生并排放到自然环境中的物质。

它有如下三个特征:a.“末端性”、“无用性”;b. “有害性”、“污染性”;c.“自然容纳有限性”“人工治理困难性”。

7.简述防治燃煤产生的大气污染主要管理途径答:要点:煤炭使用的制度;推进清洁能源使用的制度;关于锅炉等使用的制度;促进燃烧电厂的清洁生产的制度;煤炭及其产生废物在储运过程的管理制度。

参考P206-2078.政府产业环境管理和企业环境管理的概念是什么?1).政府产业环境管理是政府运用现代环境科学和政策管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以产业活动中的环境行为为管理对象,采用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技术的、宣传教育的手段,调整和控制产业活动中资源消耗、废弃物排放以及相关生产技术和设备标准、产业发展方向等的各种管理行动的总称。

2).企业环境管理是企业运用现代环境科学和工商管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以企业生产和经营过程中的环境行为和活动为管理对象,以减少企业不利环境影响和创造企业优良环境业绩的各种管理行动的总称。

9. 简述政府对企业进行环境管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答:政府对企业进行环境管理的主要途径有:a.制定和实施宏观的行业发展规划。

目前提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就可以看作是战略高度对经济发展特别是行业活动提出的环境保护方面的总体目标。

b.制定和实施行业环境技术政策。

行业环境技术政策包括行业的宏观经济布局与区域综合开发、行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产品设计、原材料和生产工艺的优选、清洁生产技术的推广、生态产业链条的建立、废弃物的再资源化与综合利用、污染物末端治理、实施排污收费、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等多个方面。

c.制定和实施能源资源政策。

行业环境保护与该行业使用的能源和原材料密切相关。

从环境管理角度,有关资源能源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利于从根本上控制资源能源的浪费,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

d.发展环境保护产业。

环境保护产业是以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为目的的产业群,包括水处理业、垃圾处理业、大气污染防治业,环保设备制造业、环保服务业等。

10.什么是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的3R原则是什么?答:1)清洁生产是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增加生态效率和减少人类及环境的风险。

对于生产过程,清洁生产要求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原材料、减低所有废弃物的数量和毒性;对于产品,清洁生产要求减少从原材料提炼到产品最终处置的全生命周期的不利影响;对于服务,清洁生产要求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和所提供的服务之中。

2)循环经济采用“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3R原则11.ISO14001标准规定的环境管理体系的五大要素是什么?答:五大要素是:a.环境方针——阐述组织的环境工作宗旨,为制定环境目标、指标和措施提供依据。

b.环境规划——为实施环境方针而确定环境目标、指标、工作重点、行动步骤、资源、措施和时间安排。

c.实施和运行——指执行环境计划,使环境管理体系正常运行。

d.检查和纠正措施——指检查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并加以纠正。

e.管理评审——依据对环境管理系统审核的结果以及不断变化的形势,提出方针、目标和程序变动的要求,以求不断完善及保持环境管理体系的持续适应性。

12. 什么是自然资源?自然资源如何分类?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的空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

自然资源按其产生的渊源及其可利用性,可分为以下三类:a.可更新资源,又称为再生资源;b.不可更新资源,又称非再生资源;c.恒定资源,又称非耗竭性资源。

13.什么是生态系统?它有什么功能?生态系统是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空间内,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不断演变,达到动态平衡,相对稳定的统一整体,是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单位。

生态系统具有三大功能即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联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