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空间医学郭志辰空间医学之头足保健

空间医学郭志辰空间医学之头足保健

空间医学(郭志辰)1)空间医学之头足保健(1)空间医学之头足保健《空间医学》》之养生保健,除了应用中药处方这一传统医学治疗形式外,还推出了“自我养生保健回照法”;“诊脉保健”;“火灸保健”;“熏灸保健”,以及在传统中医按摩的基础上,总结形成了以人体《空间医学》理论为指导的,“人体空间医学按摩法”(简称空间按摩)等做为养生及保健方法。

其中“头足保健”是融合“火灸保健”与“熏灸保健”于一体的“头足保健”。

所谓的“头足保健”,是以人体头部和足部为主要调理部位,本着人体《空间医学》「调功能,袪其疾」的原则,以运动和变化人体空间能量为手段的一种整体保健。

因此,亦可称之为“头足能量运动保健”。

《空间医学》认为,人体空间能量运动和变化,是人体形体物质运动的动力。

肺部的呼吸运动,催动了肺循环(人体小循环)的运动,同时,肺部的气息更新,促使血液不断地新陈代谢,改变血液的品质,因此带动了人体全身的大循环(循环体)的运动和变化。

尤其是《空间医学》所强调的「人体四大空间」,即三焦空间和太阳区空间(外焦),此为人体能量运动与变化的场所。

由于人体能量「清升浊降」的运动变化规律,肺部所居上焦空间能量的更新与变化,带动了中、下二焦及外(后)焦空间能量的运动和变化。

与传统中医的“气为血之帅”和“肺朝百脉”之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因此,肺部的能量动力,是人体生理和生命活动动力来源之一。

人体生理和生命活动,在于原(元)动力的推动。

传统中医认为人体的两肾是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

它们的功能运动,是人体之根本,主宰着人体的生命活动。

《空间医学》认为,人体的原动力部位在人体的下焦空间,人体先天之精与后天能量(营养)的供给,其运动变化均在此空间内,特别是盆腔会阴区上三寸的空间部位,是下焦空间能量动力之眼,是下焦能量运动旋涡之心。

传统医学称脾肾主下肢,其论点是人体气血在运动过程中,其浊重部分的物质与能量,通过下焦的运动变化,一部分排出体外,还有一大部分沉于下肢及两足部。

因下肢及两足处于人体的最下段,而下肢与两足的物质、能量的更新变化,还取决于血液的循环运动,重点是血液的回流运动及能量的升清。

因此,从某些意义上讲,足部是人体的“第二心脏”之说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由此看来,下焦与足部(包括下肢部)是领属关系,从“肺朝百脉”和心脏血液循环的角度来认识,上焦与足部也是领属关系。

因此,运动、改变足部及下肢的能量运动,可以使全身的气血发生变化。

头部是上焦所主的空间范围,处于人体的巅顶部位,其空间能量以清轻、精纯为佳。

人之大脑处于该空间内,并指挥着整个人体的运动,而其能量来源及精纯程度,取决于人体「四焦」的能量运动和变化。

《空间医学》鉴于人体头部和足部的特殊生理位置,以及贯穿、连通人体上下的功能作用,故将这两个部位作为调整整个人体生理功能的重点。

如果将人体看作是一上下直通的大信道,而五脏六腑是这个信道内的零组件,如此一来,信道内的空间能量运动则推动了脏腑的运动。

头、足部位是信道上下的两个门户,鉴于人体能量向上的运动规律和“调功能,袪其疾”、“治病要以和为贵”等原则下,《空间医学》推出了“头足保健”。

头足保健对高血压保健机理的探讨现代医学认为,高血压是由于人体高级神经活动障碍,失去对血管舒缩神经的正常调控作用,导致全身小动脉痉挛,血管外周阻力增加,血压因而升高。

《空间医学》的头足保健,直接针对高血压的发病原因,调节和平衡失调之高级神经系统,消除全身小动脉痉挛,实现了上下(即中枢和外周)神经功能的双向调节,血压自然会逐渐调整正常。

其原理是:通过按摩师的手法运动,以及与患者之间的生物能量场的相互撞击运动,人为地促使患者人体细胞周围空间内的能量压力产生改变。

即外来的生物能量场的波动撞击、疏导、补充,使空间能量的浓度及压力产生变化。

再加上熏灸药物和热能的作用,加快了患者生物能量场波动的频率,进而推动和促进了血液循环,调和了气血,降低了血管外周的压力,从而稳定了血压。

头足保健具有以下养生保健之功能:能够安全平稳地将血压降至正常范围(双向调节作用)。

避免了药物降压因血压的大幅度波动对心脑血管造成的损害。

消除患者由高血压及降压药物所引起的头痛、头晕、心慌、胸闷、失眠、乏力、记忆力下降、精神不振、烦躁等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头足保健突破了传统治疗高血压的“以降代治”,终身服药的降压模式。

消除病因,恢复正常功能,达到治愈的效果。

头足保健能调整、修复高血压对心、脑、肾的损害,有效防止脑中风、冠心病等疾病的发生。

头足保健相当安全,无毒无副作用,无刺激性。

可以逐渐替代服用药物,免除患者服药对心理、生理及经济造成负担。

此法不仅适用于上血压,同样适用于下血压、脑血栓、脑梗塞、脑萎缩、脑部肿瘤,及失眠、冠心病等心脑血管性疾病以及关节性疾病的保健。

临床发现,该保健对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等系统的疾病,均有着理想的保健。

头足保健之论点仅供参考)人体空间医学的治疗原则与方法《空间医学》理论的应用,重点是掌握物质与能量的转化,能量撞击物质的变化,掌握人体空间能量的浓度与压力的变化。

调整治疗人体的疾病,必须从调整能量的浓度与压力入手。

传统医学之“六邪”的变化,是造成浓度与压力改变的基础。

“六邪”是空间物质的属性,调整浓度与压力的武器是药物之“气”与“味”,“气”能降低浓度与压力,“味”能增加浓度与压力。

《空间医学》在治疗上,是以「至实、至空」,回归自然为原则,以「调功能,袪其疾」为手段,以「升、降、浮、沉」为基础,以药物的“气”与“味”为工具,整体地运用、调动各部位空间的能量,以“推”、“宣”、“提”的方法使能量转变成压力,促进人体的清升浊降,以细胞群体的能量辐射为动力,整体的调动人体的功能,改善人体的病理变化。

《空间医学》的治疗方法则为加大空间能量浓度差与压力差,加大虚、实对比力度,而达到至虚,至实,使能量高速运动,有目的的造成细胞间的大撞击,能量场的大改变,使能量流通顺畅,从而恢复人体场的自然正常状态,及恢复人体健康。

《空间医学》主张参考病名,但不拘泥于病名。

见肺之病不治肺,见肝之病不治肝。

所以没有癌症之说,没有哮喘之说,主张以疾病之临床的症状为治疗的着眼点。

人体功能失调的主要原因是:上焦不通,下焦无力,中焦不动。

上焦不通,是物质与能量没有出路,从而淤滞。

下焦无力,是人体元动力亏缺,依传统中医,此为正气不足(内经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说);依五行学说,此为“气”没有生路。

中焦不动,是上焦无去路,塞之不通,下焦无来路,是动之无力,中焦不动,是无活力,故病生焉。

学习《伤寒论》的主要方法,首先是疏通太阳经,因为太阳经是“邪进”、“邪出”的门户,所以治疗疾病,一找出路,二找来路,才有活路。

《空间医学》的治疗方法,是以收带动,以小带大。

特别注意左、右心脏功能的变化,清楚地、辨证地阐述了心脏左、右心房及心室的功能,并以大量的临床实践验证了人体小循环的动力可促进、推动大循环的运行。

以右心为动力,加大右心的回流,以右心带动左心,是解决、调整血压的关键,也是调整下肢循环的关键。

人体空间医学的用药中药是传统中医的医疗工具,药物的总纲是四气、五味。

《空间医学》指出,人体的空间是四气、五味发生作用的场所。

中草药的“气”和“味”是人体能量升、降、浮、沉的调节器。

每一种药物,都具有不同的“气”和“味”,它们游离在人体的空间,改变空间能量的浓度和压力,改变细胞内、外物质和能量变化的方向,即细胞外能量的浓度高,压力大时,在“气”或“味”的作用下,则渗透入细胞内,转化为物质,反之亦然。

人体内的升降浮沉,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体空间能量流动的方向。

中草药的作用改善了局部空间的浓度变化,从而改善了脏腑、经络等的作用。

中草药无一不通过“气”和“味”的变化,来调整、恢复人体的功能。

《空间医学》指出,药物并不是作用在某一脏腑上,而是作用在人体某部位的空间。

例如:1、人参:增加下焦的能量浓度。

2、白术:增加肠胃区域空间的能量浓度,故重用白术有泻下作用。

3、夜交藤:临床观察增加右心房回流的效果,故对人体回流有独特的效用,是治疗静脉疾病的首选之药。

不同的药物依其“气”和“味”的不同,作用在不同的空间区域,而且它们在空间关系、牵引和清化的作用,清化则是腾出空间,牵引则是补给动力。

《空间医学》在药物的应用上,与传统用药的方式截然不同,是以药物功能具体化为基础,是针对人体的功能变化而用之,故有用量小、药物少、疗效好的特点。

人体空间医学的应用举例例一:治疗肝病的代表方剂为小柴胡、大柴胡,逍遥散等,其主要作用是疏散调整肝脏周围的气机变化。

通过《空间医学》之观点来看,便是净化肝脏周围的空间,使肝脏细胞内的物质易于辐射,依传统中医「肝病疏之」的理论为依据,恢复其肝脏的功能。

《空间医学》的治疗方法,不仅是净化肝脏周围的气机淤滞(即:高能量区),同时认识到肝脏周围的气滞是一种潜藏的动力。

因这种动力在运动的过程中,还会产生一种爆发的推动力:(1)对心周围细胞产生推动力,传统中医称为「木能生火」;(2)对膈膜的推动力,能起调节升清降浊的作用;(3)肝脏的活力增加,能增加门静脉的回流。

所以《空间医学》充分地应用了调整“淤滞”时所产生的动力,巧妙地应用了人体内部的动力之源,变害为利。

其用药方法:首先是减少膈膜区的压力,人为制造膈膜与肝周围的压力差,从而充分地应用能量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爆发力与撞击力不断地补充了元气的动力,即所谓「能量所及之处,万物生焉,生机生焉」,因此,增加了心周围及肺部的细胞活力,在能量的协助下,不仅可以调整肺部的功能,食道的功能,以及调整两乳房的功能。

即是所谓的,「无效能源的有效利用」,变废为宝。

例二:胰脏疾病多见于胰腺炎、癌症、糖尿病等,这几种病在医学上皆是较为难治。

《空间医学》治疗胰脏疾病,是通过减少胰脏周围空间能量的浓度与压力,从而能够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临床屡用屡效。

胰腺炎是胰腺本身的微循环表层出现炎症,是膈膜区的能量积聚;胰腺癌是胰腺周围能量的高度积聚,而迫及胰腺本体的细胞发生了变化,形成此疾病。

糖尿病同样是胰腺周围的浓度与压力出现异常变化而引起的,因此,恢复胰腺及胰腺周围细胞的功能,必须通过净化胰腺周围的空间环境来解决。

例三:临床观察人体的疾病,大多数见浮肿,肺部感染,而在临床症状上多数为左心扩大。

西医之治疗方式,是通过药物加强左心的排量。

《空间医学》反其道而行之,以加大右心的回流为主,带动左心,以解决浮肿问题。

《空间医学》特别注意右心周围能量的浓度,与压力的变化,减少右心周围的浓度与压力,是加大人体循环的动力,解决血管病的关键。

传统中医有四妙永安汤,是治疗脉管炎的主要方剂,其作用是宣肺清炎,为减少右心周围的浓度与压力。

安宫牛黄丸调节了右心周围的浓度与压力,起到安定心神,镇静醒脑的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