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内外审稿过程研究综述

国内外审稿过程研究综述

国内外审稿过程研究综述2010-10-01 06:39国内外审稿过程研究综述(由ROST虚拟学习团队佚名根据英文文献翻译整理)提起审稿,许多人认为所谓的审稿就是受期刊编辑的委托,对一篇论文作出正确的评价,而实际上这份工作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一般对于一份专业的科技期刊,其编辑部都会有针对性地设立一个编辑委员会,其成员由此行业的专家学者担任,委员会内部分工明确,甚至对于同样领域的原稿都会有不同的审查过程。

可见,审稿是一项及其复杂与专业性很强的工作。

同时,它的特性也造成了其结果会被很多因素所影响,国内某知名审稿人在谈到影响审稿结果的因素时将其分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15],他认为审稿人的多少,稿件的人情关系,审稿的方式,作者是否熟悉及审稿单的形式,是有可能影响审稿工作的外在因素;而稿件的质量和专业是否与审稿人相符,为最能影响审稿质量的内在因素。

因此,对于如何审稿才能在现有的基础上提高审稿的质量这方面的研究也是非常复杂,有时同样的研究方式却得出不同的结论。

通过对于国内外一些知名文章及著名期刊的编辑部主要成员的论文进行研究总结了国内外研究人员对于审稿过程的研究方向主要有四点:①改变审稿过程来提高审稿的质量;②改变审稿条件对于审稿结果的影响;③研究审稿过程是否能够产生作用;④对审稿人的要求的探讨。

下面就以这四个研究方向进行简述。

改变审稿过程来提高审稿的质量随着我国学术领域的不断完善,在审稿方式的研究上也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但是我国审稿模式上仍然存在着很多弊端。

对此,宋双明等人曾提出过一个改进观点[11]:针对我国现行的封闭式审稿模式的缺陷与不足,借鉴国外期刊的审稿模式,提出改进、完善审稿制度的方法。

用连续审稿方式取代平行审稿方式,审稿内容首先在审稿人之间公开,在征得审稿人同意的情况下,审稿人姓名与审稿内容向作者公开。

在此基础上逐步实行网上公开式审稿制度。

其实不光是宋双明等人,国内很多专家都提出对于审稿过程的设计我国应该向国外学习,因为国外在这个领域比我们起步早,经验多,相关方面的研究也比我们全面细致。

但是即使国外对于此方面的研究经验再多,目前在国际上有关审稿过程仍然有很多的疑问与难点。

J Strayhorn Jr等人曾经为美国儿童学院和青少年精神病学期刊做研究,研究的目标是如何提高阅读者间信赖度[1]。

他们首先分析了有超过一年的连续审阅手稿经验的审稿人的评定;总共研究了296对评定。

经过计算得出,内相关性和置信区间是审稿人量化文章质量的两个重要的评定标准:在这个统一体中包含一个从1到10总体质量评定和一个包含四种可能性的有关接受还是拒绝的建议。

然后他们修改了评定计划,并且提供了一份多项评定标准和两个关于此项评定的训练手册。

一年之后,另外272份文章在这个新的评定方下进行了评定,并且计算了新的评定标准和以前的评定标准的可靠性。

经过以上严格的操作过程,得出的结果是旧评定标准的最可信赖度为0.27;而新评分步骤的信赖度为0.43。

这二者之间的区别很明显。

新评分标准的信赖度在一个公平的良好范围内。

同时,在两个审稿人的评定被取为平均值而且当信赖度用于Spearman-Brown公式后,信赖度会变得更好。

新的评分等级有一个完美的内部统一性而且和其他质量认定有很高的相互依赖性。

最终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增加评分等级分数的数量,引出单独的评分标准,具体项目而不是整体判断,使用训练手册以及多项审稿人评审的平均值可能会提高科学性论文评分的可靠性。

而Tom Jefferson等人同样对于审稿过程对审稿质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2]。

他们确定了两个系统的审稿过程并进行了分析研究,一个是测量审稿过程对最终产出(例如出版文章)的质量的影响,一个是测量这个过程本身(例如审稿注释)的影响。

通过系统的测试研究了审稿过程的变化的影响,或者通过一个事前和事后的设计来测量对于以通过的文章进行的标准化的审稿的效果。

一项研究还比较了不同的审稿过程的花费和时间。

但是,可惜的是没有得到具体的绝伦,他们认为:在恰当的定义了审稿的目标之前,评定或者改进它的效力几乎是不可能的。

他们的研究还需要了解审稿更加广泛的效用,同时引发了很多方法上的问题,并且需要不同领域的科学界的协作。

我们可以看到,对于改变审稿过程能否提高审稿效率这方面的研究虽然不少,但是还是缺乏真正有说服力的结论,或者说一个确定可行的改进措施。

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也做了不少。

我国学者宫福满就曾经提出过6点提高审稿质量的措施[12]:①加大初审力度;②提高文稿的成熟度;③设计高质量的审稿单;④选准审稿专家;⑤切实做好匿名审稿工作;⑥与审稿专家建立良好的关系。

改变审稿条件对于审稿结果的影响对于投稿审稿过程,业界有一个普遍的观点就是在匿名的情况下审稿人和作者之间存在一种不平衡,这种不平衡是由于审稿人的偏见倾向,缺乏责任感以及审稿的低质量导致的。

Fiona Godlee等人针对这种观点进行了研究[3]。

主要是要对照在审稿人不知道作者身份的前提下以及要求审稿人对注释署名的情况下对审稿质量的影响。

他们将审稿人随机分为5组。

第一组和第二组收到的是作者姓名和隶属关系都被移除的手稿,而第三组和第四组知道作者的身份。

第一组和第三组被要求对他们的报告署名,而第二组和第四组被要求退还不被署名的报告。

第五组收到的是通常状况下的期刊,有作者的署名并且审稿人可以匿名。

第五组和第四组的区别在于他们并不知道其中的成员参与了这项研究。

最终通过数据得到的结论与这个观点完全相反:不论是对作者和文章出处不知情的审稿人,还是对他们报告署名的审稿人,都没有对错误检查的概率产生影响。

这些措施不太可能提高审查报告的质量。

但是M. Fisher等人的研究[4]却恰好与这个业界的观点吻合,他们让审稿人在不同条件下对普通作者和资深作者的文章进行审查最后发现盲目审稿人(不知道作者身份)和主编在这项研究中把更好的分数给了以前发表过更多文章的作者。

所以他们得出结论:盲目审稿可提供更公正的审查,而且非盲目审稿人(不知道作者身份)可能被各种偏见所影响。

而Susan van Rooyen等人的研究结论[9]更像是对以上两种研究的中和。

他们设计了一个随机性试验,将合格的论文送到两个随机性的将自己的身份透露给作者或保持匿名的审稿人手中,同时主编和作者不知道这项干预。

最终通过分析所得到的数据得出的结论是:要求审稿人对作者公开身份对于审稿的质量,有关出版物的建议和审稿所需时间并没有重要的影响,但他显著增加了审稿人拒绝审稿的可能性。

同样的研究内容却得出截然相反的例子,可见对于审稿这个技术含量极高的工作的研究非常困难,因为不稳定因素太多,比如说审稿人对于相关领域的知识面、审稿人各人心里倾向等等都可能对审稿最终结果产生影响,从而造成了研究的困难。

我国在对审稿外在因素的研究中普遍认为审稿过程涉及到的的两个参与者:审稿人和作者的地位应该尽量提升到同一个水平线上。

应该说,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中专家们的态度相对国外来说更加明确。

他们认为在审稿人和作者之间的不平衡就是由于审稿过程中审稿人和作者因为客观原因形成的在地位上的差别所造成的,所以尽量缩小这种差别也就是减少这种不平衡的有效方式。

而这种平衡所造成的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引起审稿偏倚。

审稿偏倚是影响审稿质量的重要因素,其类型一般有选择偏倚、审稿态度偏倚、道德与情感偏倚、审稿心理偏倚等。

完善和优化审稿队伍,建立健全审稿的运行机制,实施地域交叉审稿、专业主体交叉审稿、盲法审稿和审稿标准化等,是控制审稿偏倚的有效措施[14]。

研究审稿过程是否能够产生作用虽然说审稿过程是每一个期刊编辑部的必备过程,但是仍然有人对于这个过程的有效性提出过疑问,并且也得出过非常惊人的结论,只是这些结论的普遍性值得怀疑。

Tom Jefferson等人测试了在生物医学期刊领域中审稿过程的有效性[5]。

在确定的135项研究中只有19项达到了他们的标准。

为了控制研究的复杂性,他们和世界医学编辑协会,欧洲科学编辑协会,科学编辑理事会,以及在外地的研究人员一起协作来定位比较性的研究来评定不同阶段内审稿的作用,即使这样,由于研究的问题,方式以及结果的多样性,他们仍然没有将最终结果进行汇总,只得出一个比较模糊的结论:审稿过程,虽然已经被广泛地使用,但是仍然需要大量地测试,并且它的作用仍然是不确定的。

而Steven N. Goodman 等人所作的研究则得出了比较积极的结论[6]。

他们对1992年3月至1993年3月出版在内科医学编年史年报上的111份连续的原创性研究原稿进行了研究最终发现:审稿和编辑提高了医学研究报告的质量,尤其是读者依赖性最高的决定研究结果的重要性和推广性的那些领域。

但是,由于他们研究原稿领域的局限性造成了他们的研究结论的普遍性得不到认可。

相对于国外,国内目前还没有过对于这方面的质疑。

对审稿人的要求的探讨不论对审稿过程的研究多么复杂,审稿过程的主要参与者审稿人才是决定审稿质量的关键点。

由于审稿人的重要性,对其的要求自然也会很高。

我国学者许文深、陈俊等人曾经在他们的论文中提出过[16]:审稿人应该具备的条件为学术造诣精深、学风严谨、为人正直、科学道德高尚等,并建议重新编纂一部学科齐全、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的审稿人名典。

对审稿人严格地要求可见一斑。

不过,对于审稿人的选择可不是紧紧靠严格的品德和学术要求即可的,这也是一个复杂的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学者龙爱良曾经提出一个观点:论文的题名和关键词能够反映论文的研究方向,以此为线索从影响较大的刊物上频频发表论文的作者中寻找审稿人,并将这些正在全力投入科学研究并对自己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了如指掌的人“猎入”审稿人数据库,然后根据审稿人的论文题名和关键词中选出的特征词与待审论言语的相应特征词相同或接近与否决定审稿人。

钱越等人也做过一项观点非常新颖的研究[18]:他们探讨审稿者年龄对审稿质量是否有影响从而设计了试验。

对64期中华系列杂志巳刊发论文的4060份审稿意见,按A组(审高者35-49岁)和B组(50岁以上)2组分别进行分类整理。

结果为不同年龄组对审稿侧重点不完全相同:在设计方法及提出修改意见方面,A组提出的建议较B组少,而在对统计学方法提出修改建议以及对参考文献进行审核方面,A组提出的建议较B组多。

通过这项研究他们认为,应该大胆启用年轻的审稿专家,从而可以使审稿队伍趋于年轻化。

国外对于审稿人的要求同样非常苛刻,同时他们的着眼点跟跟国内也有略微的区别。

外国知名期刊部普遍把审稿人的能力看的很重,并且对于审稿人的要求比较苛刻。

通过研究Sandra Goldbeck-Wood的文章[8]我们发现,外国知名期刊部非常看重审稿人对于专业领域的知识面以及审稿人在审稿过程中积极的,创造性的态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