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汉语——古代汉语词的构成

古代汉语——古代汉语词的构成

古代汉语——古代汉语词的构成第四课古代汉语词的构成词的构成可以从词的形式和内容两个角度来认识。

词的形式是语音,内容是语义。

从音节的角度分为: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从语义角度分为:单纯词和复合词。

单纯词主要是单音节的,也有少数双音节的(联绵词)。

复合词主要是双音节的。

一、单音词(一)单音词与汉语的字、词关系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

在古代汉语书面语中,一个字基本上记录一个单音词。

实际上字和词并不是等同的。

在古汉语中,字与词的关系是比较复杂的。

第一,在一般情况下,一个汉字记录一个词。

第二,字和词并不是一一对应的。

尽管在造字之初是一词一字,后来由于词的分化派生,字的孳乳借用,异词同字和异字同词现象渐渐多起来。

异词同字:一个字记录意义完全不同的两个词。

例如:①A.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

B.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③A.形貌昳丽。

B.丽土之毛③A.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B.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以上三例,①A的“观”指的是宗庙或宫廷大门外两旁的高建筑物。

而①B的“观”则当“观看”“观赏”讲。

两义同写“观”字,显然并非一词。

②A的“丽”义为“华美”,②B的“丽”为“附着”,也是两个词。

至于③A的“女”其实是第二人称代词“汝”,与③B的“女”更是没有什么关系了。

产生原因有二:1.词义的引申:观:本义是观看(动词),引申出“用来进行观看活动的建筑物”之义,名词,读去声。

2.假借:如:女:名词,借用作代词。

异字同词:即一个词有不祗一个记录符号。

①A.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B.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②A.将军身被坚执锐。

B.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

C.遂开门纳众。

③A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B.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

以上三例,①A的“暮”与①B的“莫”是同一个词。

“莫”的字形是日在草中之状,《说文》:“莫,日且冥也。

”就是“日暮”的“暮”的本字,后来“莫”字用作了否定词,而标志时间的字都加“日”字,就把这个本来已有“日”的字重加了一个“日”变成“暮”,所以“莫”与“暮”虽写两形,却记录同词,是分化字关系。

②A的“被”与②B的“披”、②B的“内”与②C的“纳”、③A的“故”和③B的两个“固”也都反映异字同词现象。

“被”与“披”都当“穿”讲,二字古代通用,至于作为副词当“本来”讲的“固”,更是常常写成“故”字来代替。

(二)单音词与古代汉语中的双音短语古代汉语中,有些单音词的组合与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同形,因此,很容易被误解为双音词。

例如:所以,形容,其实,无论古汉语中还有一些双音结构,与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连词同形,要注意区分。

如:然而、然则、、虽然、且夫、若夫、今夫二、复合词古代汉语单音词占主导地位,也有少量复音词。

复音词有两类:单纯词、复合词。

(一)复合词的结构四种1.并列结构由两个意义相同、相近的语素并列构成的复合词。

这两个语素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没有修饰、限制、补充、说明等关系。

例如:仓廪干戈膏腴宾客祭祀倾覆斟酌谨慎和睦这种由两个同义语素构成的复合词在古代汉语双音词中占大多数。

也有个别复合词是由两个反义语素并列构成的,例如“缓急”。

2.偏正结构两个语素之间有修饰和被修饰关系的复合词。

例如:布衣东宫天子诸侯百姓锦衾狐裘羌笛“布衣”本指布料衣服,后转指穿布衣的人,即平民。

如:臣本布衣,躬耕南阳。

3.支配结构两个语素之间有支配和被支配关系的复合词,又叫动宾结构。

例如:执事将军当道持戟败绩知府司寇司马拾遗稽首4.主谓结构两个语素之间有说明和被说明关系的复合词。

例如:地震日食霜降夏至月食(二)复合词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复合词的形成是汉语由单音化向双音化发展的结果。

这是汉语的一大进步。

最初是两个单音词的临时组合,是短语,后来形成专指义,成为复合词。

如:国家。

复合词的意义不再像短语一样,是两个词的简单相加,而是另外有了专指义。

例如:春秋:原指季节,凝固成复合词以后就变为泛指“时间”,进而指“年龄”。

如《汉书?苏武传》:“且陛下春秋高,法令无常。

”只有组合以后意义不等于两个单音词意义的简单相加,而产生了新的意义,才是复合词。

避免把词组理解为复合词。

例①响应,②同学,③政治,④狐狸,都不是复合词例1中的“响应”,不是赞同支持某种号召和倡议,而是一个状动结构,“像回声那样应和”。

例2中的“同学”是词组,指“一起学习”,不是双音词。

例3中的“政治”连短语都不是,是两个词:“政”指政治,“治”是治理。

例4中的“狐狸”是两个词,指狐狸和狸猫。

三、联绵词一个词素,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

(一)联绵词的结构特点联绵词是由一个语素构成的双音单纯词。

从形式上看,联绵词由两个字记录,这两个字不是语素,而仅仅是音节的记录符号,因此,联绵词不能拆开来讲,如果拆开来得到的是两个不能独立表示意义的音节。

即,记录联绵词的两个字仅仅是记音符号,它们本身所具有的意义已经失去,只有两个字组合在一起纔有词义。

因此,不能把联绵词拆成两个字的意义的组合。

例如:A.于是焉何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秋水时至》)B.陟彼高冈,我马玄黄。

(《诗经?周南?卷耳》)C.计犹豫,未有所决。

(《汉书?高后纪》)“望洋”并非是望着海洋,“洋”在《说文》中本训水名,直到宋朝纔有海洋的意义。

“望洋”又写作“望羊”“望阳”,意思是“仰视”。

“玄黄”也是联绵词。

《尔雅?释诂》:“玄黄……,病也。

”“犹豫”又写作“犹与”“由与”“尤与”“犹夷”等,都是迟疑不决的意思。

(二)联绵词的语音特点两个音节有双声迭韵的关系。

双声联绵词:指两个音节古音声母相同的联绵词。

例如:参差仿佛憔悴踌躇仓促流连忐忑伶俐迭韵联绵词:指两个音节古音“韵”相同的联绵词。

例如:从容烂漫逍遥蹉跎彷徨窈窕辗转迭韵的“韵”,与“韵母”不同。

韵母包括一个音节除去声母的所有部分——介音、主要元音和韵尾,而“韵”则只包括只要元音和韵尾,不包括介音。

由于古今语音的演变,联绵词的语音关系也有可能发生变化,例如,“仓庚、芣苢”在古代是迭韵联绵词,今天读起来已经已经不迭韵了。

这是古韵不同于今韵的表现。

“缤纷、匍匐”在古代是双声联绵词,今天读起来已经不双声了。

这是古声母不同于今声母的表现。

因此,判断古代汉语中的联绵词的语音关系,一定要根据古音,而不要根据今音。

(三)联绵词的形体特点由于联绵词是“因声以见义”所以用字常常不同。

后来逐渐规范,保留一种常用的写法,淘汰了其它。

文选(礼记)博学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注解】5.学之弗能,弗措也:学习达不到学会的程度,就不放弃。

措。

放弃。

提示词义:审、笃、措虚词:弗曾子寝疾曾子寝疾,病,乐正子春坐于床下,曾元、曾申坐于足,童子隅坐而执烛。

童子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子春曰:“止。

”曾子闻之,瞿然曰:“呼!”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曾子曰:“然,斯季孙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

元,起易箦。

”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幸而至于旦,请敬易之。

”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如彼。

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

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举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没。

【注释】4.病:病重。

7.隅坐:在墙角坐着。

隅,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

13.革:“亟”的借字,改读jí,紧急。

16.正:正道,这里指合乎自己身份的礼。

17.反:返回,后作“返”。

没:死亡,后作“殁”。

提示词义:病、隅、睆、箦通假字:“革”通“亟”异体字:床分化字:反——返,没——殁宾语前置:我未之能易也。

吾何求哉?大同与小康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

仲尼之叹,盖叹鲁也。

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注释】2.仲尼:孔子的字。

与:参加。

蜡(zhà):古代天子或诸侯年终举行的祭祀鬼神的仪式。

宾:陪祭的人。

3.观(guàn):宗庙或宫廷门外两旁的高建筑物。

6.道:原则。

7.三代:夏、商、周。

英:杰出人物。

9.志:记载。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注释】10.与:“举”的借字,改读jǐ,推举。

11.讲:提倡。

修:“修”的借字,使变得更好。

12.亲其亲:第一个“亲”是名词意动用法,把……当作双亲;第二个“亲”是名词,双亲。

13.子其子:第一个“子”是名词意动用法,把……当作子女;第二个“子”是名词,子女。

14.矜:“鳏”的借字,改读guān,老年无妻。

16、归:出嫁。

这里指夫家。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

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着其义,以考其信,着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注释】4.正: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端正。

5.笃: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纯正。

6.睦: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和睦。

7.和: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和谐。

8.贤: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贤。

知:智慧,后作“智”。

9.功为己:做事祗为自己。

10.选:选拔出来的,指在这样的环境中产生的杰出人物。

11.着:动词使动用法,显露。

15.埶:权势,后作“势”。

提示词义:与、蜡、宾、逮、隐、考通假字:与——举、修——修、矜——鳏宾语前置:君子何叹、丘未之逮也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

名词意动: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形容词使动:以正君臣,笃,睦,和形容词意动:以贤勇知。

动词使动:以着其义。

名词意动:刑仁讲让。

省略:以(之)正君臣,以下七句同。

虽有佳肴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注释】17.旨:味美。

23.学学半:教是学的一半。

这句话是要说明教与学对于增长知识来说同等重要。

上“学”字,读xiào,指教人。

下“学”读xué,指学习。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