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新教材备课】2019-2020学年中外历史纲要·下同步备课精品(统编版)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新教材备课】2019-2020学年中外历史纲要·下同步备课精品(统编版)

(家国情怀)分析理解新中国建国初期“一边倒”政策的原因与历 史必然性,以及对新中国政权巩固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1.冷战概念
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 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 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 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 与竞争状态。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945年)
——张弘毅《现代国际关系发展史》
美苏两国的国家利益 (根本)存在严重冲突, 经济、意识形态也尖锐 对立。
材料三
材料一 美国今天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没有任何一 个国家比它更强大。这意味着,我们拥有这样的力 量……就得挑起领导的担子并承担责任。
——美杜鲁门在1946年的讲话
材料二 当美国人发现自己强大到可以影响全 世界的时候......而前苏联的存在,特别是前苏联的扩 张,会被美国看成是对自己国家利益的严重威胁,以 至不惜在二战后迅速采取与之全面对抗的极端政策。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
1. 通过了解冷战时期 的典型事件,认识冷 战的基本特征;
2. 理解冷战的发生、 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 之间的相互影响。
(时空观念)通过学习冷战的发生、发展和结束的相关史实,认识 二战后世界格局演变的线索;
(唯物史观、史料实证)结合史料分析美苏冷战出现的背景及其典 型史实,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经济实力、国家利益与外交政 策的关系;
三、两级格局的瓦解
1. 美苏军备竞赛 2.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苏关 系的缓和 3.中苏关系正常化:1989 4.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1989 /1991.12
东 欧 剧 变 与 苏 联 解 体
链接:“和平演变”战略与苏东剧变
指西方国家以政治、经济、文化渗透等, 对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一场 “没有硝烟的战争”,促使它们向西方 靠拢,向资本主义“和平演变”。 1957年4月23日,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在 纽约发表演说,明确提出了和平演变社 会主义的六项政策。同年6月,他又在旧 金山发表演说,明确提出要将中国和平 演变的希望寄托表中国第三代或第四代 身上。
3.冷战的表现
政治 经济 军事 地缘政治
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 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
阵营
阵营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杜鲁门主义发表 (冷战的标志)
“马歇尔计划”的出台
共产党和工人情报局的成立 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华沙公约组织”成立,
第一次柏林危机 联邦德国
第一次柏林危机 民主德国
链接:马歇尔计划(The Marshall Plan)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材料二 赫鲁晓夫在回忆录中谈到古巴导弹危机时说:“尽管我们的阶级 对抗是不可调和的,肯尼迪和我在防止军事冲突的问题上,却找到了共同的立 场和共同的语言。”
古巴导弹危机 1962年10月
(二)冷战格局下多极力量的成长
1.西欧国家的联合---欧共体:1967年 2.日本的崛起 3.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 4.中国的振兴 5.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兴起---不结盟运动:1961年
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急剧 膨胀,将苏联视为其建立世界 霸权的最大障碍。
材料四
波兰问题对于俄国人不仅仅是个荣誉问题, 而且是个安全问题…………因为苏维埃国家一 些极为重要的战略问题都与波兰有关……波兰 问题对苏维埃国家来说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 。 ——《1945年2月斯大林在雅尔塔会议上的讲
话》
战后的苏联希望有一个和平的国 际环境恢复经济,发展社会主义。
从1948年至1951年,参加计划的国家,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工业产量就比战前增加 25%,农业产品增加40%。欧洲的国民生产总值从1947年的1196亿美元增加到1951年的 1590亿美元;增长了32% 。随着经济的恢复,西欧各国政局稳定下来,强大的法国共产党和 意大利共产党的影响也相对减小了。
柏林墙(1961-1990)
柏林墙
2.古巴导弹危机:1962.10
材料一 为了利用古巴的特殊地理位置对美国形成威慑,赫鲁晓夫决定向古 巴运送中程核导弹和重型轰炸机。从1962年7月起实施到10月份,已有42枚导弹 被秘密运往古巴。苏联的行动被美国的U-2侦察机发现。10月16日至22日,肯尼 迪在权衡几种方案的利弊后决定对古巴实施武装封锁,迫使苏联让步。10月26 日下午,苏联愿意在联合国监督下撤走导弹,条件是美国公开承诺不入侵古巴 并从土耳其撤走类似的武器。美方表示可以接受。
总结:冷战的基本特征
1.涉及领域广泛:双方在各个领域进行全面对抗; 2.持续时间长; 3.美、苏双方在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特别是核军备竞赛的 同时,又具有有效的自我控制机制; 4.两极格局背景下,世界多极化趋势在不断发展。
冷战格局下多极力量的成长 欧共体 不断发 展
东欧国家与苏联关系 紧张,中苏关系破裂
中国“两弹一星”研 制成功,恢复联合国 合法席位,尼克松访 华,与第三世界国家 关系紧密
日本经济在 战后腾飞, 谋求“政治 大国”地位
万隆会议及不结盟运动, 是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 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 舞台的重要标志
官方名称为欧洲复兴计划(European Recovery Program),二战结束后,美国对被战 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对欧洲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于1947年7月正式启动,并整整持续了4个财政年度之久。在这段时期内, 西欧各国总共接受了美国包括金融、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助合计131.5亿美元,其中 90%是赠予,10%为贷款。
1.促进西欧的经济恢复和发展;2.加强了对西欧的控制; 3.遏制了共产主义发展。
4. 两极格局正式形成(1947-1955 )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一)冷战的发展 1.第二次柏林危机与柏林墙:1958年11月,苏联要求 美、英、法三国在6个月内从西柏林撤军,遭到坚决 反对,第二次柏林危机爆发。
世界分裂成由两个超级强国支配的阵营
资本主义
互不信任
共产主义
冷战
2.冷战形成背景
材料一 美苏两国军事实力对比
——刘金质《冷战史》
二战后美苏成为势均 力敌的两个超级大国。
材料二
美国当局认为,共产主义“成为 世界上一切邪恶的根源。在任何地方 发生的每一变动中,我们总能看到有 ‘莫斯科共产主义’在插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