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1、民族的基本属性和特征:属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生物属性等多为属性。
特征:共同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音、文化、风俗习惯、心理认同。
2、民族识别的标准,如何识别:民族特征是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民族源流是民族识别的重要历史依据,民族意愿是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实行相近和就近认同。
3、民族问题产生的因素:民族差异、国家政权和社会制度的阶级性及与之联系的民族政策。
4、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时间:2005年5月18日二、名词解释。
1、民族同化:指在自身发展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失去自己民族的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民族同化的类型有自然同化和强迫同化。
2、民族平等: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国家和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3、民族风俗习惯:民族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其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共同的喜好、习尚和禁忌,它表现在饮食、服饰、居住、婚姻、生育、丧葬、节庆、娱乐、礼节和生产等诸方面。
自然环境、生产力水平、生产方式、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都是影响民族风俗习惯形成的因素。
4、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中国民族自治地方,按其行政区划分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5、民族文化:文化作为人类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中和,是各民族的人们长期生产、生活的产物,是该民主智慧的结晶。
6、民族的概念:是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
有的民族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的作用。
7、民族融合:是指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别最终消失。
三、.简答题。
1、民族与宗教的区别与联系。
答:区别:(一)、民族和宗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
(二)、民族与宗教有各自产生发展的规律。
联系:(一)、有些民族基本上全民族信仰宗教(二)、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三)、宗教对一个民族的特征有着重要影响2、为什么在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长期存在?答:(一)、民族的存在是长期的。
人类从部落发展到民族,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民族一旦形成就具有很大的稳定性。
这决定了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存在和发展。
(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旧社会反动统治阶级所造成的民族隔阂、民族猜疑、民族歧视等心理和影响还将长期存在,它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消除(三)、历史上形成和遗留下来的各民族之间事实上的不平等还将长期存在。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虽然使少数民族获得了与大民族在政治和法律等方面的平等权利,但由于历史上少数民族长期遭受统治民族中剥削阶级的压迫,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一般都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
(四)、根本改变这种状需要很长时间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并同国际阶级斗争联系在一起,它必然反映到民族问题上来。
(五)、社会主义时期,在农牧关系、农林关系、农商关系以及民族自治地方与上级政府、民族自治区与一般行政区之间也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民族矛盾,出现民族问题。
3、有关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
答:社会主义社会新型的民族的民族关系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互助、民族和谐为本质特征,它是由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性质决定的。
4、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政策为什么要实行这样的政策。
答:政策:“中国共产党尊重各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
”为什么:(一)、是由各民族语言文字在民族产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所决定的。
1、共同语言是促进一个民族形成的主要因素也是构成民族的要素之一。
2、民族语言是本民族人民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进行思维交流思想的工具。
3、民族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4、民族语言文字是促进民族政治文化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力量。
(二)、民族语言文字与民族问题的关系。
(三)、语言平等是民族平等的重要标志。
1、语言平等是民族平等的主要内容和标志是民族平等的具体表现。
2、各民族语言文字存在长期性和稳定性是马克思关于在语言文字原则的重要科学依据。
3、坚持各民族语言文字平等是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
5、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
(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产品交换的发展是民族发展的内部条件。
(2)、战争、暴力冲突等是民族发展的外部条件。
6、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特点。
(1)、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的交织。
(2)、现实问题和历史问题的交织。
(3)、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的交织。
(4)、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的交织7、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的基本内容。
(1)、主张一切民族的平等。
坚决反对任何民族有任何的特权。
(2)、主张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的平等。
更对少数民族的权力上给予更多的保护。
(3)、主张通过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产出导致民族不平等的社会根源来实现各民族的真正平等。
(4)、主张民族平等不仅表现在政治法律上,还应体现在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成为真实的社会关系。
(5)、主张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民族联合,民族发展有机的统一。
四.论述题1.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的共同因素增多的表现和意义答:一、表现:1、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认同意识增强。
在我们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各民族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多做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各民族团结奋进,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也成为和平发展的世界大国,受到世界瞩目,在这种创造和贡献中,各民族民运联系在了一起,中华民族认同意识不断增强。
这是民族的共性之一2、各民族的国家主人翁意识增强。
各民族人民都以高度的政治热情和主人翁精神积极参与管理社会事务,平等地商讨和决定国家大事。
3、各民族间的互相信任增多。
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我国各民族人民间的联系增多,互相信任增强,互相合作、共同发展、和谐发展。
4、各民族在社会生活中的共同性增多5、各民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识增强。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各民族的共同愿望和一致要求二、意义:1、有利于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巩固和发展。
民族共同因素增多是增进民族团结的有利条件,是良好民族关系的反映。
正确认识其,有利于准确把握现阶段中国民族关系的状态和趋势,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2、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进步和共同繁荣。
3、有利于在国际上展示我国民族关系的良好状态。
在国际上产生良好影响,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粘聚力和影响力。
2.探讨如何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答:一、树立新的思想理念,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科学发展观是解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诸多矛盾所必须遵循的指导方针,是我们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所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发展。
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
(二)、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帮助边境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加快发展。
地区协调发展是指不同地区在发展中都能各展所长并得到相应的发展,加快落后地区的发展,虽有差距但控制在一个适当的区间。
(三)、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各族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基础。
民族地区要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之路。
(四)、重视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发展为了人,发展依靠人,要让各族人民共享发胀的成果。
同时,使人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自身不断发展。
二、坚持改革开放,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一)、改革开放是促进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
民族地区的发展繁荣必须实行改革开放,扩大开放队名地区来说尤为重要。
第一,改革开放是民族地区摆脱穷困,加快发展的动力。
第二,改革开放是民族地区摆脱穷困,加快发展的思想前提条件。
第三,改革开放需要持续推进。
(二)、民族地区改革开放的进程。
国家在保留和完善对民族地区的各项优惠政策的同时,鼓励民族地区从当地的实际出发,积极开展外引内联,发展边境贸易,支持民族地区通过积极稳妥的改革,推动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三)、加快民族地区改革开放步伐。
民族地区的改革开放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一方面积极与沿海发达地区的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优势相结合,加强经济技术合作,实行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地缘优势以及与周边国家民族相同、语言风俗相近等优势,利用中国各类商品充足、有竞争实力的特点,大力开展经贸活动,发展边境贸易,扩大开放。
对内对外双向开放,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开拓两个市场,在大开放、大市场中谋求大发展。
三、推进西部大开发,把握好民族地区加速发展的契机。
推进西部大开发把握好民族地区加速发展的契机,发达地区对口支援,坚持自力更生,努力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由于各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社会发育程度、历史条件存在着差异,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着三个不同层次的地带,即东部沿海经济比较发达地区、中部经济次发达地区,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后者主要是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
为了减小地区发展差距,党和国家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
西部大开发的主要政策措施:第一,实施西部大开发,既要有紧迫感,又要有长期奋斗思想准备。
第二,打好基础,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第三,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发挥科技作用,增加教育投入,培养和吸引各类人才,提高人的素质,促进科技进步,为西部大开发提供智力支持。
第四,国家在投资、税收和财政等方面加大对西部的支持建立长期稳定的资金渠道。
同时,采取各项积极政策,鼓励内外资投入、参与西部大开发。
第五,促进东中部和西部的协调发展。
第六,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创新与发展,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促进西部大开发,大发展。
四、国家大力扶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
支持和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逐步缩小发展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是党的民族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一)、多渠道加大随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资金投入。
逐步加大对民族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加大对民族地区的资金支持,坚持以政策性与商业性投入相结合,以政策性投入为主的原则。
(二)加大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政策支持。
第一,通过政策措施,调整所有制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