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室与脑池
脑室的胚胎学发展开始于喙状的神经管的三个初级囊泡的扩张(妊娠4~5周),被称为前脑、中脑、后脑。
初级囊泡随后膨胀扩大并弯曲伴有局限的狭窄而形成五个次级囊泡(大约妊娠7周)。
前脑发展为端脑(最终的大脑半球和侧脑室)和间脑(丘脑、下丘脑和第三脑室)。
中脑初级囊泡最后形成次级囊泡也引起中脑最终形成顶盖、脑干的中脑部分和中脑水管,后脑发育为后脑(最终的脑桥、小脑和第四脑室的上部分)和脑脊髓(延髓和第四脑室的下部分)。
脑室发育的畸形会导致先天性的异常,例如全前脑,无脑回,巨脑回,Dandy-walker 畸形,尾神经管闭合畸形并有内部压力动力学改变被考虑为脑室和其他有关于Chiari Ⅱ型畸形的机制。
正常侧脑室是两侧伸展的C形结构,各包含一个相互邻近的前角、体、前房(三角区)、后角、下角,侧脑室常是对称的,但不对称的改变等级是不一致的,侧脑室的前部分常被透明膈分开。
第三脑室为在丘脑之间充满脑脊液的窄裂,第三脑室的下界是下丘脑,上界为脉络组织(脑室的软脑膜和室管膜内层的融合)和脉络丛,前界是终板和前联合,后界包括松果体及隐窝和后联合。
第三脑室与侧脑室通过位于前外侧的孟氏孔相通,第三脑室通过后下方的中脑水管与第四脑室相通。
第四脑室在矢状面上为椎体状,在轴面上为倒“C”形或肾形。
第四脑室在脑桥背侧和它的顶盖为小脑蚓部,第四脑室向上与中脑水管相通,向下与蛛网膜下腔的小脑延髓池通过四脑室正中孔和成对的四脑室外侧孔相通。
由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充满了脑室,在外侧脑室、第三脑室、第四脑室及正中孔、外侧孔。
在静脉注入Gd-DTPA对比剂后,因为缺少血脑屏障,脉络丛典型强化,来自脑室的脑脊液与脑及脊髓外围的蛛网膜下腔通过正中孔和外侧孔相通。
脑脊液有保护脑和脊髓不受损伤和静脉压力迅速改变影响的基本功能。
脑脊液存在于颅内和脊柱内腔隙的
大约10%,总量为150ml的脑脊液存在于脑室和颅内腔隙和脊髓蛛网膜下腔,脉络丛每天形成500ml,每天循环4~5次,90%多的脑脊液由蛛网膜绒毛和颗粒状物(绒毛的分型)再吸收,渗透硬膜。
产物排空液体进入颅内静脉窦,剩余少量液体通过脑室的室管膜内膜吸收。
脑室脑脊液流动梗阻会导致阻塞部位附近脑室的扩张。
梗阻可由先天畸形(如Chiari Ⅱ型畸形)、肿瘤或其他脑内肿块(如胶质囊肿),炎症,出血,脑水肿或肿胀(缺血、创伤)等引起。
另外脑室的扩张通过室管膜液体的漏出量能在MRI中显示。
梗阻或非交通性脑积水,如果不治疗,能导致颅内压的异常升高,疝的形成,甚至死亡。
交通性脑积水由于脑脊液的产生过多(脉络丛乳头状瘤或癌),脑脊液通过蛛网膜绒毛吸收的减少和/或脑脊液在脑池和脑沟流动障碍。
交通性脑积水者,脑室不成比例扩张比脑沟显著。
由于脑脊液吸收减少而产生的室管膜下水肿,在MRI有表现。
交通性脑积水患者(正常压力的积水),也可能有步态失调、失禁的临床特征和/或进行性脑功能损伤。
脑室扩张也可以源于脑梗死、萎缩或各种神经变性性疾病,有这些紊乱者,脑沟隆凸常可由MRI证明。
脑沟的深浅变异很大,尽管典型随年龄而改变,脑沟扩张亦可见于儿童脱水。
先天畸形如无脑回、巨脑回分别导致脑沟的消失或减少。
脑沟在前脑或小脑梗死,出血,挫伤,炎症或放射损伤时不对称显著。
基本脑池存在于蛛网膜下,与大脑和脑干下方的软膜边缘相邻。
以脑池的相邻神经结构命名,大的脑池包括小脑延髓池(小脑蚓部背侧和下方)和小脑上池。
大约10%的中枢神经肿瘤延伸入或完全在脑室内,患者的年龄和肿瘤的部位都影响疾病的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