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与现代技术
DNA双螺旋结构
沃森、克里克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_高清.mp4 DNA分子结构立体模 型_标清.flv
在生物学的成长过程中,物理学曾从各方面予以慷慨的 援助和及时的扶持。 从历史上看,若没有显微镜的发明,那么细胞生物学和
胚胎发育学的研究将流于空泛;
同样从现代来看,若没有X-衍射技术的帮助,DNA双螺 旋模型结构的发现只能是一个神话,直至今天,由于最新
作,才能根本揭示生命现象的整体奥秘。 结构是重要的,生命现象内部以及内外之间的信息传
递也肯定是重要的。它的生命现象的信息传递、能量传递
、物质传递,许多是通过化学方法转化的。因此生化也依 然是生命科学一个重耍的基础,这是毫无疑问的。
同时我们也要重视生命科学对物理学的影响,量子论
的重要创立者之一波尔曾经号召物理学家关心生命现象研
目录
第一章 物理学对人类的影响
第二章 物理学对当代科技的影响
第三章 物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四章 物理学在各领域中的技术应用
§3-4 物理学与生物学的关系
生命是物质的,所以物理学的发展也必定要涉及涵
盖生命物质的规律的研究。物理学与其他自然科学交 叉与相互作用,曾经产生并形成了科学物理学、生物 物理学和心理物理学、天体物理学、地球物理学、大 气物理学、海洋物理学和空间物理学等诸多的交叉学 科,这种交叉和相互作用最突出的表现还在于,20 世 纪的生命科学在物理学的基础上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也就是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以及分子生物学的信 息。
作为量子力学奠基人玻尔的学生,德尔布吕克对互补性 原理感受颇深。玻尔认为互补性现象同样可在生物学中发 现,由此激发了德尔布吕克对生物学研究的浓厚兴趣。于 是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德尔布吕克在柏林从事铀分裂 研究之余,常常参加一个由物理学家和遗传学家共同组成 的小型讨论组,关注遗传学的前沿问题。柏林小组的成立 ,标志着物理学家开始涉及遗传学领域。
软物质物理学体系
如果你处身于一个满是蚊子的房间里,你会躲到哪里 呢?答案是靠着墙,躲在角落里,这样身后就不会有蚊子 来了,只需对付前面的蚊子就可以了。 1998年的物理评论快报上发表了宾夕法尼亚大学物理和
天文系的A. D. Dinsmore, D. T. Wong, Philip Nelson
在这些以后,几乎所有对生命现象的研究,都深入到了分
子水平,去寻找生命本质规律,分子生物学成为生命现象研
究的核心领域,发展成为了发展生物技术的源泉。
1970年,基因重组开辟了基因技术工程应用的可能性,从
而使人类看到了运用生物技术造福人类的广阔的前景。生命 科学的这种革命性的变革正是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相互
因为生命世界自有其多样性,高等生物 ( 如大象 ) 与低等
生命 ( 如病毒)之间,在体制结构、生理功能上所显示出
来的巨大差异,使生物学家往往习惯于从差异性方面去总 结生物界的规律。正是在这一境况中,物理学家求同性、
简单性思维方式的引入,犹如一股清新之风,打破了生物
学家固有的思维定式,从而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 这就是以噬菌体、细菌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分子生物学时代 的到来。揭开分子生物学时代惟幕的中心人物之一,是德 国物理学家德尔布吕克。
交叉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物理学的概念与方法以及物理
学家深入到生命科学领域进行探索,为此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
所以现在看来,生命科学与物理学之间,包括与数学 之间,没有不可跨越的鸿沟,许多有成就的生命科学家
,有些就是来自于物理学,化学等其他领域。有许多原
本学物理的科学家,成名以后兴趣转移到去参与生命科 学的研究。
分子生物学时代诞生的标志是 DNA 双螺旋模型的建
立。它代表着生物学与物理学的完美结合。
1953 年,美国生物学家沃森和英国化学家克里克发 现了DNA双螺旋结构。
1954 年,俄国籍的美国物理学家伽莫夫提出核苷酸
三联体的遗传密码。 1958年,克里克提出了遗传信息传递从DNA到RNA 再到蛋白质的中心法。 1961 年,法国生物学家雅各布和莫诺提出了基因的 功能分类和调节基因的概念等。
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应用,用它不仅可以直接观察 DNA 双
螺旋结构,而且还由此发现了三链状DNA结构的存在。
但是,比这些物理仪器更为重要的是,物理学家的思
维方式、工作态度对生物学研究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这
种影响来自于物理学家与生物学家的频繁接触,更来自 于物理学家直接跨入生物学研究的行列,分子生物学的
孕育、诞生过程就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点。
究,他当时的目的,主要还是想在生命现象中寻找量子物 理适用的界限。当今,物理学家已经把一部分眼光注意力
转到软物质,生命物质方面来,这是一个大的趋势。
软物质如液晶、聚合物、胶体、膜、泡沫、颗粒物
质、生命体系等,在自然界、生命体、日常生活和生
产中广泛存在。 它们与人们生活休戚相关,如橡胶、墨水、洗涤液 、饮料、乳液及药品和化妆品等等,在技术上也有广 泛应用,如液晶、聚合物等,生物体基本上由软物质
组成,如细胞、体液、蛋白、DNA等。
弱力引起大变化 科普作品《软物质与硬科学》一书中以 橡胶为例,说明了软物质的性质。放进一点硫,液态的橡 胶树就变成了固态的橡胶;一点骨胶可以使墨汁多年不变 质;一点卤汁使豆浆变成豆腐;非常微弱的电流,就能使 液晶从透明变成不透明。这些现象告诉我们:你只须施加
微小的作用,软物质的形状和性质就会大变。
牛顿在方法论上的重大成功之处即在于从复杂多变的客 体中,分解抽象出一个简单的“质点”模型,经典力学的 宏伟大厦即奠基于这一模型之上。于是,从复杂多变的世 界中寻找简单性、同一性,寻找"质点"模型,就成了经典 物理学思维的一个显著特征。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求同思 维恰与传统生物学中的求异思维形成截然不同的两种研究 风格。
量子力学的创立者薛定谔, 1944 年写过《生命是什
么》,这一书曾深刻影响了一批物理学家和生物学家的 思想,促成了分子生物学诞生出了三个基本的学派。即
比德尔代表的化学学派、德尔布吕克代表的信息学派以
及肯德鲁代表的结构学派。
物理学家伽莫夫率先提出了三联体有力地推动信息学
派的成长等,但是我们相信,三个学派最终是要共同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