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系统是对体内功能起主导调节的系统,是最重要的整合性功能。
人类神经系统分为中枢和外周两部分: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是结构和功能最为复杂的系统,主要整合体内外环境因素变化和体内各种活动相互作用的信息,同时产生思维和情感以及发出相应的信息以调节机体的活动;外周神经系统包括神经节和神经纤维,传入神经为中枢提供体内、外环境因素变化的信息,传出神经则将中枢整合后的信息传至效应器以调节其功能活动。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使体内各种功能活动相互联系和协调为统一的整体,以适应内、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
本章在介绍神经系统活动规律的基础上,阐述神经系统对机体各种感觉和运动的调节以及脑的高级功能。
下看具体内容第一节总论一、概述(一)神经系统的意义:神经系统的意义的意义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管理机构。
大家知道机体是作为一个完整统一的整体而活动与生存的,这就需要组成机体的各系统、器官密切配合,相互协调。
如人体在运动时,不仅有关肌群它的舒缩活动在时间与空间上配合得很恰当,而此时,肌肉的血管舒张,血流增加,供给肌肉更多的养料、O2,带走CO2,同时心脏活动加强,呼吸加深加快,推动更多的血流和加速气体交换等等。
所有这些变化,都是配合着肌肉的活动,而这种协调的配合,就是通过神经系统调节整合实现的。
故神经系统在体内起管理主导作用。
再一方面神经系统随着动物的进化而发生和发展的。
这点同学们前面学习动物学是清楚的。
如单细胞和低等多细胞动物(海绵)没有神经系统,后随动物的进化,动物体内逐渐发生了神经组织,如腔肠动物(水螅),体内就开始分化出神经细胞及其突起交织成神经网。
这是神经系统的起源,随动物的进化神经细胞集中在头端形成神经节,如扁形动物涡虫。
神经节数目增多,形成神经链,如环节动物蚯蚓。
神经链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雏形。
到脊椎动物出现了管状神经系统。
且有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的分化,到哺乳类动物出现了更高度发展的大脑皮层。
而且哺乳类动物越高等,大脑皮层越发达,大脑皮层遮盖了脑的其他部分,神经细胞的数量也大为增加,在大脑表面上出现许多沟、裂和回,这就大大增加大脑皮层的表面积。
神经系统演变过程:水螅神经网→神经节→神经链→管状神经系统→更高度发展的大脑皮层。
由此表明神经系统是动物进化的产物。
机体调节机能自脑的低级部位向大脑皮层高度集中这一进化过程称为“机能皮层化。
人类的大脑皮层,由于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的实践活动。
与动物相比,除量增多外,还起了质变,具有进行思维的功能,所以说,人类的大脑皮层除了是整个机体活动调节的最高部位外,还是产生和进行思维活动的物质基础。
动物的高等与否,就是看神经系统。
如人类跑得并没有许多动物(兔、鹿)快,力气也没有大象、黑熊的大,也没有虎、豹、豺狼的尖齿利牙。
但统治世界者不是任何一种动物而是人,就是由于人有高级的神经系统。
人是最高等的动物。
(二)中枢神经系统的分布及整合作用1、中枢神经系统的分布部位与机能配合教案课件简要介绍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组成。
神经系统发挥调节功能主要依赖于中枢神经系统,本章主要介绍中枢神经系统。
2、中枢神经系统各级中枢的整合作用是中枢神经系统里边进行的工作过程,称整合。
包括两种含义,一种是①把许多部分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
另一种是②神经元接受抑制、兴奋两种传入机制,最后将其综合成一个新的输出信号。
二、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中枢神经系统有两种细胞。
一种为神经细胞,也称神经元;再一种为神经胶质细胞(一)神经细胞(神经元)神经元既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单位又是机能单位。
关于它的结构大家在解剖上已学过,这里只简单的复习下:1、结构:神经元由胞体和突起两部分构成,胞体:是神经元的主体。
突起,又分为树突和轴突。
树突:为树枝状短突。
轴突:为一细长的突起,轴突末端可分出许多分支,即神经末梢,神经末梢的末端膨大,称突触小体。
突触小体贴附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称突触。
由于轴突是由神经元胞体伸出的突起,故轴突内的胞质与神经元的胞浆相通,但将此称轴浆。
轴浆在胞体与轴突之间可做双向流动,称轴浆流,起运输物质的作用。
突起的功能经典的看法有极性,即树突接受信息,并传向胞体。
轴突发出信息,轴突接受胞体传来的信息,并以神经冲动的形式传向末梢,继而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或所支配的细胞上。
通常说的神经纤维就指轴突。
神经原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单位,但任何一个神经元都不能单独完成神经系统的调节机能,而是有许多神经元共同完成。
那在体内有许许多多的神经元,下谈2、神经元的机能分类(谈到分类,首先要确定标准,标准不同分类不同)按照生理机能,一般可将神经元分为三类①按照生理机能可将神经元分为三类a 感觉神经元也叫传入神经元,直接与感受器联系,把信息由外周传向中枢,信息由外周→传向中枢。
外周神经节的神经细胞就为这一类神经元。
b 运动神经元也叫传出神经元,直接与效应器联系,把信息由中枢传向效应器,信息由中枢→传向外周c 联络神经元也叫中间神经元,体内的神经元,以中间神经元的数目最多,如大脑皮质的中间神经元就有140亿。
功能,主要是在神经元之间起联络整合作用②此外还可按对下继单位的作用将神经元分为两类a 兴奋性神经元:它的活动引起后继单位兴奋b 抑制性神经元:它的活动引起后继单位抑制③还可根据神经末稍释放的化学递质分类如末梢释放Ach的称胆碱能神经元、末梢释放NE称肾上腺素能神经元、末梢释放多巴胺称多巴胺能神经元、末梢释放5-羟色胺称5-羟色胺能神经元。
(二)突触广义的说,两个细胞之间相互接触的部位,就称突触。
如前介绍的神经-肌肉接头,就是神经元与肌肉的接触部位,所以将此也叫神经-肌肉突触。
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方式,也只是相互接触,而无细胞质的相互沟通,所以突触的概念为:1、概念: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或与其他细胞相互接触的部位称突触。
突触具有特殊的结构,是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其他细胞之间在机能上发生联系的部位,是信息传递和整合的关键部位。
2、突触的结构与分类①突触的结构:(用图介绍)基本上同于前介绍的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包括有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
突触前膜:是突触前神经元的轴突末梢末,突触前神经元与其它神经元接触前分出许多小支,小支的末端彭大呈球状,称突触小体。
是突触小体与其它神经元接触,所以严格的说突触前膜是突触小体膜。
突触后膜是突触后神经元与突触前膜相对应部分的膜。
突触前膜、后膜较一般神经元膜略为增厚,是特化的神经元膜。
突触前膜与后膜之间有10—50nm的间隙,称突触间隙,突触间隙与细胞外液是相同的。
另在电镜下可看到突触小体的轴浆内,含有许多线粒体和大量聚集的突触小泡,小泡内含有高浓度的神经递质。
线粒体可提供合成递质所需的ATP。
突触后膜上有能与相应递质结合的受体。
②突触的分类:最常用的分类方法有两种a 据突触接触部位,将突触分成三类轴突—树突突触: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相接触轴突—胞体突触: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相接触轴突—轴突突触: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下一个神经元的轴丘或轴突末梢相接触这是高等哺乳类动物最主要的三种突触接触形式。
这些突触也为化学性突触。
即前一个神经元释放化学递质,作用于下个神经元,影响下个神经元的活动。
近年来通过对一些动物的神经组织在电镜下观察,发现神经元之间任何部位都可彼此形成突触。
如树突—树突型突触、树突—胞体型突触、胞体—胞体型突触。
这三种突触为电突触,主要是他们的结构特征,突触前膜于突触后膜之间仅有2-3nm宽,即仅有个缝缝,也叫缝隙连接。
(是指神经元膜紧密接触的部位,两层膜之间的间隙只有2-3nm,连接部位的神经末并不增厚,阻抗较低,局部电流容易通过,并作用为双向的。
)点传递的特点是快速同步,基本上无突触延搁。
近年来在哺乳类动物,如猴、猫、大白鼠和小白鼠等脑各部某些细胞均发现存有缝隙连接。
电突触传递的功能可能是促进不同神经元产生同步放电。
b 根据突触对下一个神经元的机能活动的影响,即突触的机能特点将突触分为两类兴奋性突触 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抑制性突触 使下一个神经元抑制c 根据突触的结合形式分类 教材P56包围式突触:一个轴突末梢的许多分支密集地贴附在另一神经元的胞体上。
这种结合形式易于总和,相当于轴突-胞体突触。
依傍式突触: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分支与另一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的某一点相接触,这一结合形式起易化作用,相当于轴突-树突突触。
3、突触的传递过程及原理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的兴奋或抑制的传递都是通过突触传递的。
基本同于神经-肌肉接头的传递,但由于突触有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之分,他们的生理机能不同,传递过程及原理也有所不同。
① 兴奋性突触的传递当突触前神经元的兴奋传到轴突末梢,使突触前膜去极化兴奋,引起前膜的电压门控性Ca++通道开放,使膜对Ca++的通透性增强,Ca++由间隙进入前膜(突触小体膜内),促使前膜轴浆内一定数量的突触囊泡向前膜聚集、融合,(Ca++进入前膜,一是降低轴浆的粘度,利于突触囊泡位移;另一方面是消除前膜内侧的负电位,促进囊泡和前膜接触、融合和破裂)最后破裂释放出囊泡所含的递质,(胞吐作用)。
由于此为兴奋性突触,所以释放出的递质为兴奋性递质,兴奋性递质通过间隙到达后膜,与后膜的受体结合,使后膜离子通道开放,对Na+、K+的通透性,尤其是Na+的通透性更大,突触间隙的Na+进入后膜,Na+带正电荷,使后膜内的负电位减少,发生局部去极化,将这种局部去极化电位,称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由于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为局部电位,所以可以发生总和,使EPSP的幅度增大,当增大到阈电位水平,如由-70mv—-52mv就使突触后神经元全面去极化,产生AP,并沿整个细胞膜传导,最后引起整个突触后神经元兴奋。
插突触传递的动画② 抑制性突触的传递前过程同于兴奋性突触传递,胞吐作用后,释放出抑制性递质,经间隙向后膜扩散,与后膜受体结合,使后膜对K+和Cl-,特别是对Cl-的通透性增强,Cl-便从细胞外进入后膜,使突触膜的负电位值增大,如由-70mv增值-75mv,出现突触后膜超极化,将突触后膜的这种超极化电位称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IPSP降低了突触后膜的兴奋性,使之不易去极化,不易发生兴奋,所以突触后神经元表现出抑制。
③ 突触后电位a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在突触前膜释放的兴奋性递质作用下,突触后膜产生的去极化型膜电位。
该电位的形成是突触后膜对Na+、k+、Cl-,尤其是Na+的通透性增大而导致膜的去极化。
b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在突触前膜释放的抑制性递质作用下突触后膜产生的超极化型膜电位。
该电位的形成是突触后膜对K+、Cl-尤其是Cl-通透性增加而导致膜的超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