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形象分析令狐采学《西游记》是中国文学四大名著之一,无疑是中华民族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而它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对现实的深刻揭露与批判。
不论文章的整体价值,单就其主人公孙悟空这个人物形象,已经具备了深刻的借鉴和思考价值。
它让我们看见了一个英雄成长的过程,从最初的无知和率性到施善于天下,孙悟空从懵懂的孩童最终成长为天下人都喜欢的英雄。
孙悟空形象有三个主要特征:一他敢于斗争、藐视一切封建权威的叛逆精神。
(一)、天性烂漫的孤儿《西游记》第1回即点出孙悟空的身世,这是一个天生天养天赋异禀的孤儿,只看第1回的题为“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就可以看出端倪。
文中更用详细的文字描写了孙悟空的出生和求学的过程。
文中写到“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
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月精华,感之既久,遂有通灵之意。
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
因见风,化作石猴。
五官具备,四肢皆全。
便就学爬学走,拜了四方。
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
”由此可见孙悟空乃是聚天地灵气孕育而生的一只石猴,自然无父无母,别说没有人教他起码的生活礼仪之道,甚至都没有人教它懂得生活的基本常识,一切都必须靠自己的摸索,自然保持了天性的淘气。
这些先天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他以后的性格率性、反叛、乐观、崇尚自由的特点。
很快的,在随后的文中,作者描绘了他出世后的生活概貌“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天空,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果树;与狼虫为伴,獐鹿为友,猕猴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真是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
”出世后在山野间为生,过着自由自在的日子,何等闲散何等不知世事,天真烂漫随性之极,也注定了与宗教礼法不合。
之后有诸多事情的发生,就证明了这一点。
如为了不被人控制生死,拒绝接受冥司约束,强令冥司阎君修改生死簿;轻视天国威严,不顾任何所谓天条法规,在天帝面前照样傲然而立,并自称“老孙”;在发觉“弼马温”实为养马小官,上当受骗,一怒之下返回花果山,自封“齐天大圣”;后又接受招安,被分派管理蟠桃园时,更经不住仙桃诱惑,监守自盗。
而以上种种,归于根本,无非是个讨厌约束不知礼仪的孤儿,一些孩童脾气的行为罢了。
(二)不怕权威孙悟空本是东胜神州傲来国花果山上的一只石猴子,他出世后,就在仙山福地过着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府所拘束的自由自在的生活。
在龙宫,他“唬得老龙王胆战心惊,小龙子魂飞魄散”;在冥府,他使十殿阎王躬身作揖。
他敢自称齐天大圣,高喊“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口号。
大闹天宫,把那些天兵天将打得落花流水,把玉皇大帝吓得惊惶失措。
平日里高高在上、神圣不可侵犯的水界、冥府、天庭的最高权威,在他面前一个个威风扫地。
此外,他还敢于骂如来佛是妖精的外甥,骂观音菩萨“该她一世无夫”。
对人间之王,他更是蔑视。
他对乌鸡国国王说:“老孙若肯做皇帝,天下万国九州皇帝都做遍了。
”朱紫国国王生病,他就用马尿和药丸给国王治病。
这种无法无天,敢于向神、佛、天庭、地府、水界、人间的一切权威挑战的反抗精神,追求“自由自在”生活的强烈愿望,是孙悟空这一艺术形象的基本特点。
这个特点体现了民主要求。
二孙悟空具有鲜明的爱憎。
(一)、取经是造福人群的事业如果将取经看作是孙悟空人生的第二个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孙悟空再不可能是闹天宫时的孙悟空,他自己也意识到这一点,于是他毅然与唐僧并肩踏上了取经的路途。
因为孙悟空终于领悟,真正的英雄不是为自己奋斗,而是为人民奋斗的英雄,去西天取经,就是这样一种奋斗。
1.去西天取经,这本来就是一件为民造福的事业,佛祖传三藏经于世,正是为了渡化众生。
“我有《法》一藏,谈天;《论》一藏,说地;《经》一藏,度鬼。
我待要送上东土,耐那方众生愚蠢,毁谤真言。
怎么得一个有法力的,到东土寻一个善信,到我处求取真经,永传东土,劝化众生。
”如此的事业自然需要英雄般的人物护航,孙悟空无疑是最优的人选。
他经过自己的苦练,从底层一步步干出来,当过山大王,喂过马,看过蟠桃园,并且曾对天庭的权威产生置疑与反抗。
他有能力,了解基层人民内心的需要,目光敏锐,思虑深远,而且难得的是不惧怕权威。
关键处还有他可以发现矛与盾,迅速地提出解决方案。
当然,他并不单单是一个除魔的斗士或者肤浅的武者,他是聪慧的有灵性的。
如果说唐僧仅仅是取经集团的精神领袖的话,那么,取经集团真正的主心骨却是孙悟空。
且不说他一路上降妖除怪,甚至取经集团内部不少思想问题,包括唐僧的思乡畏难情绪、八戒的自私动摇,都是在悟空的帮助之下才得以克服。
甚至于在对佛理的理解上,孙悟空也较唐僧高出一筹。
唐僧虽然对《心经》“颠倒也念得来”,却不知道如何运用,每听说有妖怪,就吓得坐不稳马鞍,转而不得不承认悟空得到了《心经》的“真解”。
在这样一件伟大的事业中,孙悟空获得参与的资格和他实际的参与,已经是在为人民造福了。
而之后路上的一切除害行为,只是造福人群的延续。
2.我们应该看得到,西天取经的路途与造福人群的道路有极其相似的地方。
同样的困难重重,同样的存在各种险恶势力的阻碍,同样的包含着某种权威性。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原因很简单,因为吴承恩所写的天宫其实就是将人间的统治制度和政治形势照搬上去的。
天上是什么样子?吴承恩之前,谁都在说,可谁都没说清。
—和尚说,天上是佛的世界,可哪位佛最大,和尚们自己都搞不清,有的说是如来,有的说是弥勒,吵得不可开交;道士说,天上到处是仙,但哪位仙最尊贵,道士们自己也不知道,有的说是三清,有的说是玉帝,争执也常有。
而无论是佛,是仙,那些个各路、各派、各系的关系,究竟谁大谁小、谁尊谁卑,更是一本糊涂帐,谁都没说清。
是吴承恩整理出了一个释道儒三家摆平、尊卑分明、大小有序的神仙体系,描摹出一个威势森严、包罗万象的天宫世界。
自《西游记》问世之后,大家都跟着说:西天是佛的世界,如来最大;东天也就是我们头上的这块天,玉帝最大,三清中的老道士太上老君是顾问,太白金星是总管家。
吴承恩据何而定?模型其实就是他生活的那个时代的朝廷。
你看那个玉帝,浑浑噩噩,除了关心老道士为他炼的金丹,其余毫无所谋,臣下一有奏本,就只会说依卿所奏,完全是嘉靖帝的样子;还有那个无事不管、处处当家的太白金星,象煞了权倾朝野的嘉靖、万历朝的首辅。
从表面现象看,实在有些近于荒唐,但是,如能透过表面现象看实质,那就不难发现,它们除了外形与生活不同于我们常见的现实社会中各个阶层的人以外,而其思想性格却与我们常见的现实社会中各个阶层的人简直没有什么两样。
在“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宫里,象人间一样有着极严格的等级制度;在“公正”的阴司和“极乐”的西天,也象人间一样有着徇私舞弊的情况。
(二)不向恶势力低头,同情受苦的劳动人民“妖为鬼域必成灾。
”西行途中的妖魔,决不仅仅是一般困难的化身,而大都是代表着一些危害人民、无恶不作的封建黑暗势力,具有一定的现实生活的真实内容。
过去曾有人把妖魔指为“农民造反者”,而现在仍有人把妖魔美化为“敢于触动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秩序的‘妖魔’”。
这些说法,实在非常牵强。
实际上,《西游记》里的妖魔都是一些超越了常人的“特殊”阶层,他们与仙佛一样,是可以长生的,是拥有法力的,而这里的所谓法力实际上就相当于现实中的权力。
所以与其将他们看做是“农民造反者”,更实际的划分应该是将他们看做“神”这个大范围的一员,他们其实就是“神”里面的蛀虫。
不但不为民谋福利,而且时常劳民伤财,大肆搜刮剥削。
孙悟空,就是这些蛀虫们的克星。
他对付这些人从来都不手软,尽管许多时候并不被唐僧所理解,他仍是义无返顾地将他们扫除。
哪怕事后又被满天仙佛将“妖魔”领了回去,甚至招致唐僧狠心驱逐,除害护航之心全不曾改。
他仇恨一切兴妖作怪、残害人民的妖精魔怪,他对受苦受难的群众和一切善良的人们却有着浓厚的感情。
正如车迟国的众僧所称颂的:专秉忠良之心,铲锄人间不平之事,“济困扶危,恤孤念寡”。
他为车迟国的五百名无辜和尚解除了灾难;在比丘国,他降服了白鹿精,救出了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小孩的性命;在隐雾山打死了豹子精,救出了贫苦的樵夫;他三调芭蕉扇,熄灭了火焰山的大火,既开通了西行的道路,又解救了当地人民的困苦。
他对唐僧总是委曲求全,哪怕是自己受尽委屈,对取经的事仍然竭忠尽力,对唐僧也一如既往地爱护关心。
对猪八戒,他虽然不时挖苦讽刺,有时也捉弄一番,却是善意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取经队伍团结。
可是,他对害人的妖精,却毫不留情。
三打白骨精时,尽管唐僧念紧箍咒使他头痛难忍,甚至用断绝师徒情义的手段来阻止,仍然动摇不了他除恶务尽的决心。
孙悟空形象这一特点,寄托了古代人民要求团结斗争、争取自身解放的坚强决心。
三孙悟空还具有超凡的智慧、卓绝的才能、洞察一切的眼力和清醒的头脑。
(一)继续发扬大闹天宫的战斗精神他对取经历程中的一切艰难险阻从不畏惧退缩,经受种种失败也从不气馁,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战斗意志和充沛的战斗热情。
到西天后他被封为“斗战胜佛”,斗、战、胜正体现了这一形象的突出特点。
孙悟空在取经路中关心的不单单是取经,有时也说:“一卷经能值几何?”更多关心的是人们的生存状况。
对危害人们的妖魔深恶痛绝,每逢听说有妖怪就主动寻找,从不倦怠,即使多次险遭灭顶之灾,也毫无退却之意。
取经路上遇到的妖魔真可谓是形形色色、神通广大,有的来头还不小。
但不论是什么样的,只要是妖魔,孙悟空都不放过。
凭着那双炼就的火眼金睛及时识破他们,消灭他们。
悟空与妖魔的斗争有时也常处于下风:有时是师父、师弟被妖怪摄去;有时是被妖怪夺走了金箍棒以致“叫化子没蛇弄”;有时甚至是自己遇到生命危险。
如在小雷音寺被关在妖怪的金铙中险些闷死;在火云洞被红孩儿的三味真火熏得晕厥;在车迟国与三位充当国师的妖怪斗法;在火焰山三借芭焦扇等情节都充分体现了悟空遇到困难从不气馁、从不服输,依然抖数精神,保持着旺盛的战斗意志和充沛的战斗热情,从不象唐僧那样,一听到有妖怪,就“坐个雕鞍不稳,扑的跌下马来,挣挫不动”,也不象猪八戒那样爱说丧气话。
孙悟空还有一股韧劲,深入巢穴,纠缠到底,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他在扫荡妖魔的斗争中,为了杜绝后患,不仅奋力斗杀妖魔,而且追根寻源,每除妖一处,总忘不了一把火烧了妖洞,要从根本上消灭妖魔再生。
在取经途中,面对那些妄图想吃唐僧肉使自己得道成仙,长生不老,从而破坏取经事业的妖魔;凭恃妖术期骗百姓逞其狙狯之奸的妖魔;取媚当道,欺君误国,阴谋篡夺帝位的妖魔;占山为王,大施威虐,荼毒百姓的妖魔;还有其他出于不同目的的自私的,鼠窃狗偷式的各种妖魔。
尽管这些妖魔形态不一,变化多端,悟空都同他们纠缠到底,不制服他们就决不罢休。
比如:在盘丝洞,唐僧被蜘蛛精从肚脐中冒出的丝绳吊在房梁上,悟空为救师父,同妖精进行了斗争,蜘蛛精也顾不上吃唐僧肉而逃跑。
悟空救出师父后,于是一把火烧了盘丝洞。
当他们行不多远,师徒四人见了一座道观叫“黄花观”,便进去休息,不料道长乃盘丝洞妖怪的师兄,女妖逃离盘丝洞后正在此躲避,得知唐僧师徒在此经过,女妖便向道长哭诉了事情的经过,并说吃了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