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损伤手术治疗教材课程
临床表现
3.头痛、头昏 : 病人清醒后多有头痛、头晕,可因情绪紧张 或活动头部、变换体位加重,一般3~5天后自 行消失,少数患者持续时间较长。
4.恶心、呕吐 : 多数病人呕吐数次后即停止,少数几临床表 现天后才恢复。
5.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部分病人心悸、气短、 面色苍白、多汗。有时出现失眠,情绪不稳 定,记忆力减退等症状。神经系统检查无阳 性体征,生命体征正常,脑脊液化验正常。
包扎止血。撕脱的头皮,用无菌敷料 或清洁布巾包好,一并送到医院。 3.创面应在24小时内进行清创和植皮。 4.骨膜已同时撕脱,可在颅骨上作多处钻 孔,深达板障,待创面肉芽长出后再 行游离植皮。 5.皮下注射破伤风抗毒血清1500万单位.
四.头皮血肿分类
1.皮下血肿: 皮下组织层出血后形成血肿。
2.帽状腱膜下血肿: 帽状腱膜下层血管破裂出血,形 成血肿。
处 理:
伤后一般在24~48小时内仍可行 清创后 一期缝合。头皮裂伤有 缺损时,可根据具体 情况采用 头皮下松解术或转移皮瓣成形手 术。
三、头皮撕裂伤
由于帽状腱膜下层组织疏松,当 妇女发辫被卷入转动的机器时, 使大块头皮自帽状腱膜下层撕脱 或连同颅骨骨膜一起撕脱。
处理
1.处理失血和疼痛而发生休克。 2.立即在现场用无菌敷料覆盖创面,加压
颅脑损伤
外科教研室
传统医学对脑及颅脑损伤的认识
“脑为元神之府”、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脑”,
故外伤头颅,内伤脑髓,若迁延失治或 治之失当,则积瘀难去,肝风内动,痰湿内 生,耗气伤津,导致脑络失和,气血失调。
传统医学对脑及颅脑损伤的认识
《杂病源流犀烛·卷十》:“跌仆闪挫,卒然身受,由 外及内,气血俱病也。”
血瘀化热 苏醒后头晕头痛,逆行性遗忘,注意力不集中,口干, 手足心热,或潮热,舌暗红,苔黄,脉弦细数。 治法:活血祛瘀,清热通络。 方药:以凉血四物汤加减。
痰瘀阻络 祛瘀,化痰通络。 方药: 桃红四物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闭合性脑损伤
概述: 脑损伤时,脑组织与外界不相通者,称为闭合 性脑损伤。
分类:根据脑损伤发生的时间 (1).原发性脑损伤,如脑震荡、脑挫裂伤、
脑干损伤; (2).继发性脑损伤,即颅 内出血、血肿和
脑水肿所致颅内压增高而引起的脑损伤。
脑损伤方式:
1.加速性损伤: 如硬性物体撞 击于静止的头 部时发生的脑 损伤。
脑损伤方式:
5.传递性损伤: 坠落时以臀部或 双足着地,外力 沿着脊柱传递到 头部时发生的脑 损伤。
一、脑震荡
定义 脑震荡,系指头部受伤以后
出现短暂性脑功能障碍即暂 时性意识丧失。
病理形态学:
脑组织在肉眼下多无器质性损伤, 但在显微镜下,可出现某些病理形 态学的改变,如脑干网状结构受损, 脑组织轻度充血、水肿,甚至有点 状出血,是脑损伤中最轻的一种。
肾虚血瘀 受伤后头晕头痛,健忘耳鸣,注意力不集中,腰膝酸 软无力,舌质淡暗,苔薄,脉细且两尺无力。 治法:补肾益髓,活血通络 方药:以益肾通络汤加减。
二、脑挫裂伤
定义: 脑挫裂伤是指头部
外伤后,脑组织发 生不同程度、不同 范围的器质性损害。 其特点是昏迷程度 较深,持续时间较 长,出现相应的神 经系统症状,体征 以及蛛网膜下腔出 血。
颅后窝骨折
颅底骨折治疗
1.颅底骨折无需特别治疗,重点治疗合并脑损 伤及其他损伤。
2.有脑脊耳漏或鼻漏者,应严禁堵塞和冲洗, 以免引起颅内感染。
3.要保持口腔清洁,避免擤鼻,禁止腰穿,以 免造成颅内积气和感染。
4.常规给予抗菌素治疗。脑脊液一般在一周内 可自行愈合,如超过一个月以上仍不愈合, 则可考虑开颅探查修补硬脑膜裂口。
大脑半球外侧面
相关解剖知识
大脑半球凸面
相 关 解 剖 知 识
颅脑损伤的分类
按损伤方式 分为闭合性损伤和开放性损伤。 按损伤部位 分为局部脑损伤和弥漫性脑损伤。 按损伤性质 分为脑震荡、脑挫伤与脑裂伤
按其伤情表现 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是格拉斯哥昏迷分级 (Glasgow Coma Scale, GCS)计分的轻、中、重型分 类法。 轻型:13~15分,伤后昏迷时间20min以内。 中型:9~12分,伤后昏迷时间20min至6h。 重型:3~8分,伤后昏迷时间6h以上,或在伤后24h 内出现意识恶化并昏迷在6h以上。
[治疗]
1.较小的头皮下血肿多可自行吸收,不必 处理。
2.大的帽状腱膜下血肿,应在严格无菌条 件下,用粗针将积血抽尽,行帽状绷带 加压包扎;
3.对已有感染的血肿,则应及时切开引流, 配合抗感染药物治疗。
第二节 颅骨骨折
( 一).颅骨解剖: 分颅盖骨和颅底骨两部分,由多块扁骨共同构
成颅腔,以容纳和保护脑组织。 1.颅盖骨解剖特点:
(2).颅底骨分为前、中、后三个颅窝。有 许多骨突起及血管神经通过的孔道。
颅底骨解剖
(二).颅骨骨折分类:
根据骨折部位分为: 1.颅盖骨折 2.颅底骨折
一、颅盖骨折
[分类] 1.按骨折形态 :
线状、粉碎、凹陷和穿入骨折。 2.按创伤性质 :
开放性骨折 闭合性骨折。
[临床症状]
(一)线形骨折:
[中医诊断]
头部内伤
[治疗]
(1).伤后应卧床休息1~2周。 (2).给予镇静、止痛剂,以及静脉注射
50%葡萄糖,多数病例都可以恢复。 (3).治疗观察过程中,应注意有否颅内血
肿的发生。
[中医治疗]
瘀邪闭窍 头部受伤后卒然昏倒,不省人事,或心神恍惚,无抽 筋,舌质淡红,苔薄,脉弦滑。 治法:活血祛瘀,通闭醒神。 方药:以通窍活血汤加减。
一、头皮挫伤
头皮受钝性的撞击引起头皮及皮下组 织损伤 称为头皮挫伤,表现为局部淤 血肿胀,严重者可形成头皮血肿。
二、头皮裂伤
头皮受到锐性砍伤、刺伤或钝性的 撞 击可引起头皮裂伤。
特点:伤口的大小、深浅及形状不 一。头皮 血管丰富,出血常剧烈。 有时较大的血管出血可导致休克, 应立即进行加压包扎止血,早期作 清创缝合术。
二、颅底骨折
(一)原因:
颅底骨折多为线形骨折,致伤暴力多较 剧烈,常合并较重的脑损伤。
骨折线部位深在,不易发现,X线摄片不 易显示出来,主要根据临床症状体征来 进行诊断。
颅底骨折
(二)颅底骨折分类
颅前窝骨折 颅中窝骨折 颅后窝骨折
颅前窝骨折
临床表现:
1.骨折部位:筛板或眶板, 2.临床症状:
骨膜下血肿
1. 头皮血肿
皮下血肿 帽状腱膜下血肿
骨膜下血肿
2. 头皮裂伤 3. 头皮撕脱伤
头皮血肿的鉴别要点
皮下血肿: 血肿位于皮下组织层,较硬、无波动,
局限在挫伤的中心部 帽状腱膜下血肿:
帽状腱膜与骨膜之间较软,有明显的波 动,张力大,可蔓延至全头部。 骨膜下血肿:
骨膜与颅骨之间常局限于骨缝之间
(2).脑脊液耳漏或鼻漏, (3).颞骨岩部损伤可造成面神经、听神经和外
展神经损伤性麻痹,出现口角斜歪、耳鸣、 耳聋、斜视、眩晕等症状。
颅中凹骨折
耳后瘀血及脑脊液耳漏
颅后窝骨折
❖ 临床表现: 1.骨折部位:枕骨及颞骨乳突部和岩骨。 2.临床症状: (1).骨折部位多在伤后2~3日多出现乳突部皮 下淤血; (2).骨折靠近枕骨大孔或岩尖后缘,可造成舌 咽神经、迷走神经损伤而产生软腭麻痹、 舌歪、吞咽困难和声音嘶哑等。
1.单发线状和多发线状,骨折处皮肤常 有肿胀、压痛、或伴有头皮血肿,骨折 线需摄X线片才能确诊,
2.骨折本身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如骨折 线跨过脑膜中动脉或静脉窦压迹,造成 血管及静脉窦损伤,可形成硬膜外急性 血肿。
(1) 线状骨折
颅骨顶盖骨骨折 1、线状骨折 2、凹陷性骨折 3、粉碎性骨折
[临床症状]
第一节 头皮损伤
头皮解剖
头皮分为五层:即皮肤、皮下层、帽状腱膜 层、腱膜下层及颅骨骨膜层。
前三层紧密相连,皮下层有丰富的血管, 损伤后容易出血;
帽状腱膜层较硬韧,裂伤后可使伤口哆开;
头皮解剖
【头皮解剖特点】
腱膜下层为疏松的结缔组织,此层发生出血或 感染时,容易扩散。
头皮的血液供应丰富,通过颅骨导血管、板障 血管与颅内静脉窦交通,因此,头皮的感染可 引起颅骨骨髓炎和颅内感染
《伤科补要·颠顶骨伤》:“破脑出血而不能言语, 戴眼直视,咽中沸声,口急唾出,……亦皆死便。不 可疗。若脑出血而无诸侯者,可疗。”
《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颠者,头顶 也。……位居至高,内涵脑髓如盖,以统全体 者。……若伤重内连脑髓及伤灵明,必昏沉不省人事
相 关 解 剖 知 识
相关解剖知识
分为外板、内板和板障。颅盖骨内面平坦, 有硬脑膜附着,某些部位含有静脉窦,并有脑 膜中动脉供应血液,脑膜中动脉因外伤断裂后, 可形成硬膜外血肿。
颅盖骨解剖:
颅盖骨解剖:
颅盖骨解剖:
颅底骨解剖
2.颅底骨解剖特点:
(1).颅底骨高低不平,硬脑膜与颅底骨附 着紧密,因此颅底骨折后,硬膜破 裂,可形成脑脊液漏。
2.头颅CT:能显示骨折凹陷的程度。 3.处理:颅骨凹陷的深度超过1.0cm者,
应积极早期手术复位,小于1.0cm,且 无神经系统症状者可密切观察治疗,尤 其要注意有否颅内血肿的可能。
开放性颅骨骨折
(一)原因:
1.锐器直接损伤:刀.剑砍伤 2.火器伤:枪弹伤.爆炸伤
开放性颅骨骨折
(二) .处理: 1.粉碎性骨折及早开放性骨折,进行 清创,去 除游离碎骨,缝合和修 补破裂的硬脑膜, 2.术后应用抗生素治疗,预防感染。 3.有较大颅骨缺损时,一般要待伤口 愈合3~6 月后再进行颅骨修补。
(二)颅骨凹陷性骨折: 1.颅骨凹陷性骨折常伴有粉碎骨折,
颅骨全层陷入,亦可仅有颅骨内板凹 陷。陷入的骨折片可压迫或剌伤脑组 织,有时骨折片剌破静脉窦,造成致命 性出血。 2.骨折凹陷压迫或损伤脑功能区,可发生局限 性癫痫或肢体瘫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