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丰碑

丰碑

《丰碑》说课稿一、说教材《丰碑》一课是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叙述了在风雪交加的行军途中,一位红军的军需处长因衣服过于单薄而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表现了这位军需处长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高贵品质。

《丰碑》的主人公是军需处长,可全文直接描写军需处长的地方不多,而是用了大量的笔墨细致地描写了将军的神态和动作,感情真挚浓烈,有力地衬托了军需处长的高大形象。

在认真分析了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丰碑》这课的教学目标:1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理解“丰碑”的含义,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红军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感人片段,积累语言。

3、培养学生自读、自悟、自议的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丰碑”的含义。

二、说教法1、质疑: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能激发学生浓厚的思考兴趣和创新思维。

2、多媒体直观法:课堂中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更快、更准、更深地理解课文内容。

3、自主、合作、探究法:在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部分,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可以锻炼学生的协作精神,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4、诵读感悟法:《丰碑》一课语言精练生动,思想性强,故事感人至深。

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可以实现语感的积淀。

三、说学法语文学习不仅要帮助学习和掌握知识,而尤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学习方法,变“我学会”为“我会学”。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课堂上,引导学生运用“读一读、画一画、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的学习方法逐步学习课文,入情入境,自悟自得。

四、说教学流程永远的丰碑永远的长征——《丰碑》说课稿开场白:“雪皑皑,夜茫茫,高原寒,炊断粮, 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练不怕难,雪山低头迎远客,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 革命理想高于天高于天.”在红军长征路上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丰碑》就(或引用课程标准或针砭)一、说教材《丰碑》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七单元一篇精读课文,文章记叙了在风雪交加的行军途中,一位红军的军需处长因衣服过于单薄在冰天雪地里被严寒的感人事迹,表现了这位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贵品质。

本单元训练重点: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注意体会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注意体会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有条理地将思想内容表达清楚的。

本文的选编意图:一是体会课文叙述的顺序;二是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从军需处长的崇高品质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文章文字精美、感情真挚、悲壮动人,是一篇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好教材。

五年级的学生,处于第三学段,他们掌握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并初步学会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在教学中,我将以立人为主旨、学生为主体、实践为主线的教学理念,努力构建学生主动参与的生命课堂。

基于以上认识,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订为以下三维度4要点:(一)、知识与能力1、学习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下面词语:“冰坨、呼啸、残酷、严峻、丰碑、恶劣、晶莹”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二)、过程与方法3、通过反复朗读、感悟、想像,学习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记叙的方法,揣摩先抑后扬及侧面描写的表现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其中第3点“揣摩写作顺序和方法”是教学重点,第4点“理解丰碑”的含义显然是教学难点。

课时安排:本文计划用两课时教完。

二、说教法、说学法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根据学学生实际情况,我将采取以诵读质疑法为主,以情境教学法、课中实践法为辅,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同人物共鸣、入情入境、抒发崇敬之情,揣摩写作方法,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三、说教学流程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科特点,我设计了质疑、品读、感悟、抒情、拓展五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质疑“丰碑”二字,形成阅读期待直接导入课题《丰碑》后我便引导学生对课题咬文嚼字,通过质疑“碑”字含义,用组词法理解“丰”的含义,初步了解课题含义是:记载着丰功伟绩的石碑,然后顺势抛出问题:本文中的丰碑是指什么呢?找出文中的一句话读读。

学生很容易找第13自然段认定“丰碑”就是指覆盖着积雪的军需处长和身体,这时我顺学而导采取变序法先组织学习第13段。

在初步了解丰碑的含义是指高大的碑后,我又引导学生质疑此句,提炼出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问题:一个不足2米的人怎么能说是高大呢?他又有哪些丰功伟绩呢?然后我又深情地“让我们走进文本,走进这位军需处长的世界”要求学生快速默读全文,注意圈划批注,划出令自己感动地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这样课堂从咬文嚼字开始从质疑开始,将大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阅读期待,不但有了语文味,也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情景。

第二环节:走进军需处长,感受丰碑形象学生很容易找到直接描写军需处长的第3自然段。

在第三自然段教学中,我以文中矛盾处引导学生思考:人被冻死是很痛苦的,为什么军需处长死的时候这样镇定、安详?通过边朗读边思考军需处长的内心活动,并引导学生用“因为军需处长想到……所以被活活冻死却十分安详镇定”来说话,然后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反复读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句子,并熟读成诵。

这既是语言训练,又是情感内化,符合是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

第三环节:品将军感情变化,揣文章写作特色我以这样的问题来过渡到第三环节:本文主要写了军需处长和将军,两人中到底谁是主人公呢?对学生的回答无论学生是说军需处长还是将军,为留点悬念我暂时都不肯定——而是让学生找出文中表现将军情感变化的一条线索。

因为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我将引导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完成。

在师生合作交流反应将军情感变化的句子时,我再通过课件相机展示6个句子①“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 [担忧]②“将军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

”[着急]③“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

”[愤怒]④“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愤怒]⑤“将军愣住了……敬了一个军礼。

”[震惊、愧疚、敬佩]⑥“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大步走进漫天的风雪中。

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又坚定的脚步声。

”[自豪]然后重点引导学生比较“愣了一下”和“愣住了”在时间上的长短,体会将军的内心情感变化,引导从读“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话中想象将军内心活动?并顺势引导学生分别带着震惊、愧疚和崇敬的感情反复朗读第5个句子“将军愣住了……敬了一个军礼。

”当学生对此句能熟读成诵时自然就会明白文章的主人公是军需处长,这时我就直接告诉学生文中花大量篇幅写将军的情感变化就是为了衬托出主人公军需处长的伟大和崇高,这就是侧面描写的方法,也是在今后写作要运用的方法。

第四环节:撰写丰碑碑文,抒发崇敬之情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当教师引领学生在军需处长的精神和将军的情感变化中走了个来回,军需处长的高大形象也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心中,学生对这位与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充满了崇敬,这时老师再引导学生重读第13段“风更狂了,雪更大了。

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时老师通过课件出示一座高大的纪念碑和军需处长的遗照让学生撰写碑文,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了,这也将是课堂的一个高潮。

第五环节:拓展长征画面,感受长征精神当学生读完了亲自写的碑文,仍沉浸在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中时,我将以激动的话语把学生的思绪拉回课文拉回了长征途中——军需处长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不仅感动了你,感动了我,也大大鼓舞了将军,鼓舞了红军战士,将军也不再担心红军能不能经受住这样的考验,让我们齐读最后一段“将军什么话也没说……”这时我出示最后一句: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我先指名改为陈述句“胜利一定会属于这样的队伍。

”然后引导研读“这样的队伍”是怎样队伍?为什么胜利一定属于它呢?当学生明白红军队伍有许多像军需处长一样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战士,有把马让给伤员骑的将军时,我再引导学生铿锵有力地读这句,接着在《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背景音乐中出示有关红军长征图片《倔强的小红军》《金色的鱼钩》《飞夺泸定桥》《丰碑》……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动画图》,当红旗插到延安吴起镇学生兴奋不已意犹未尽时,我便嘎然而止布置作业:在2006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你打算您认为应用哪种方式纪念长征,写写活动方案。

这就达到课已始,情犹存的效果。

四、说板书: 板书是微型教案,我是采取对比法凑成纪念碑状:将军愣住敬礼军需处长安详镇定碑文是舍己为人侧面描写五、说设计理念: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追求人文性与工具性和谐统一,努力回归本色语文,引导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在咬文嚼字中,获得情感的熏陶、思维的启迪和语言的发展。

我期望在我的课堂成为每个孩子生命发展的课堂,引领学生攀登知识的高峰,攀登思维的高峰,攀登情感的高峰,这也是我孜孜不倦的追求。

谢谢!一、说教材《丰碑》这篇课文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十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是根据同名小说改写的。

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讲述了在风雪交加的行军途中,一位红军的军需处长因衣服过于单薄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表现了军需处长那种一心为公、舍己救人的崇高品质。

文章以将军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先写将军对红军行军途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和考验的思考;接着写将军看到一位老战士冻僵在草地时的震惊和对军需处长的崇敬;最后写在军需处长崇高精神的鼓舞下,将军率领红军战士继续前进。

文章对人物的刻画非常细腻,课文的第7自然段着重从军需处长那种坦然自若的神态描写出了他坚韧刚强,把生命的希望留给战士的忘我精神。

作者为了表达军需处长克己奉公的高贵品质,采用了欲扬先抑和侧面衬托的表现手法。

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对红军将士的敬佩从心底油然而生。

我们尝试利用多媒体让情景交融,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中去感悟。

二、说教学目标、重难点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应注意课文的人文内涵,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

于是,我拟订了以下学习目标1 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感悟文中人物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红军忠于革命、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人片断,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3 培养学生自读、自悟、自议的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