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
青县清州镇司马庄小学朱淑凤[摘要] :人类进入新世纪,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信息社会的一种背景文化。

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广泛应用,可以化枯燥为有趣,体验知识的获取;化静为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反馈及时,便于教师调整教学行为。

但整合也应注意一些问题,从而真正实现整合的目的。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整合
人类进入新世纪,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信息社会的一种背景文化,成为新世纪人民赖以生存的环境文化。

课堂教学形式也从传统的语言、文字、教材、板书、挂图等手段,发展到校园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

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我们正努力探求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机整合。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二者取长补短成为一个不可分的整体,达到1+1 > 2的效益。

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寻找二者的最佳结合点。

整合的目的在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传统教学很难解决的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发学生主动、积极、创新的思维,从而促使其全面、和谐地发展。

我结合工作实际,对新课程改革中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作用与存在的问题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重要作用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有价值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创设问题情景
在导入新课时,合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创设新颖有趣的问题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景中发生,能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积极情绪,使学生乐学、爱学。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先让学生看汽车在公路上飞驰的录像,再用课件向学生展示三角形、方形、椭圆形、和圆形做车轮时汽车前行的情景,在学生的欢笑声中,教师设问:为什么只有汽车轮子是圆形时汽车才会走得又快又稳呢?车轮是圆形就一定会使汽车跑得又快又稳吗?这样设计的动画时间短,却简洁明了的突出本课的主题,引发了学生对圆的应用价值及其基本特征进行探究的欲望。

此情境的创设融学科性、艺术性、教育性和科学性为一体,完美地完成激趣、设疑和促思的目的,这样运用信息技术有效的辅助了小学数学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优化了课堂,提高了教学效率。

2、创设应用情景。

“凡是富有成效的学习,学生必须对要学习的材料具有深厚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推动力。

然而兴趣和动机有赖于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来引起,小学生尤其如此,媒体计算机通过文字、图画、动画、声音等形式,对学生形成刺激,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其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心理需求,进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例如教学《平移和旋转》时,利用媒体在屏幕上展现“激流勇退”、“浪波飞椅”、“弹
射塔”、“勇敢者转盘”、“滑翔索道”等游乐项目,学生通过参观他们最熟悉和喜爱的游乐园,在观察中发现游乐园里的平移与旋转现象,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积极地、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了。

(二)运用信息技术,让数学走进小学生的日常生活。

在数学课堂中运用现实生活材料,不仅能使学生体会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大大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例如:在进行《人民币的认识》教学时,教师先出示一段录像:小明到一个文化用品商场购物,拿出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购买文化用品,营业员与其进行交易,随着画面的切换,一个欢快的童音提出质疑:“小朋友,你能认出这些面值的人民币吗?”通过音像图文并茂在课堂上有机结合,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无处不在,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

(三)运用信息技术,化静为动,揭示内在规律
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多种感官同步进行的直观效果,能够将教学重点和难点一一呈现出来,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提供丰富感知、呈现思维过程,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入其境,让学生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极大地支持了学生对逻辑推理、问题解答和数学观念的寻求与研究。

尤其是引导学生对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的过程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动态演
示,形象揭示知识的生成过程,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

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借助于观察和比较,逐步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更深刻地把握知识的本质。

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点、线的闪烁,依次闪动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来使学生认识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紧接着把长方体的实物模像去掉,抽象出平面图,完成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再通过面、棱的移动,拼合等一系列的演示,同时配有声音,利用色彩动态来比较,得出长方体“相对面的面积相等,相对棱的长度相等”这一结论,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会了这一知识。

这样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不断再现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可以使学生更容易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让学生在观察与思考的过程中,掌握思维的一般方法,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运用信息技术,突破难点,完善思维
“加强学生空间观念形成”这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之一,也是教学的一个难点。

教学难点能否突破是一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

而运用现代信息手段,就可把抽象的空间概念转化为学生能直接感知的具体表象,帮助学生建立清晰完整的表象,为促进学生思维由具体向抽象的飞跃发展架桥铺路。

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为了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条规律,制作了展示撕拼过程的课件。

使学生在直观感知中验证了猜想,正确的建构了新知,使学生在动手
撕拼以后,进一步得到了验证。

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完善了学生的思维过程,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又如在“圆的面积计算”这节课,采用CAI课件,将圆分别平均分成8等分、16等分、32等分,并分别拼成近似长方形。

在此过程中,注重通过加亮闪动或加重彩等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并得出: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

这时,引导学生闭上眼睛继续想下去,当分的份数足够多时,就一定能拼成一个长方形。

然后借助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这样既突破了重难点、渗透了极限思想,又快捷、省时,教学效果也好。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把知识的重点、难点、抽象的知识形成过程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在图、文、声、像的直观生动的变化过程,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寻求解答的最佳途径。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应注意的问题
(一)不要一味追求信息技术的“技术含量”,忽视先进的教学理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重在其“实用价值”,并非其技术含量的高低。

有的老师认为软件越高级,会用的人越少越好。

其实这偏离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初衷。

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思想的现代化,远胜于技术手段的现代化。

教师要认真钻研教育理论,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规律,使信息技术在教师的驾驭下发挥最佳作用。

(二)信息技术的应用不要成为课堂交流的障碍
课堂教学不是对信息进行简单的传递和接受过程,而是教师和学生的心灵相互沟通的过程。

克林伯格指出:“在所有的教学之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的标志。

”学生在听课的时候是渴望教师的眼神和自己的眼神互相碰撞,从而产生感情的共
鸣。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的认知产生影响,教师板书时的动作与速度对于引领学生的思维走向、聚集学生的注意力等方面都会产生作用。

总之,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交流不行,学生从教师的举手投足、音容笑貌中获得的人生启迪是任何技术无法代替的。

(三)信息技术的应用要讲求实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在传统教学中不能或难以解决的问题,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课型都适合使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要做到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有机统一。

该用则用,不该用就不要勉强,能用实物演示的,何必一定要制成三维动画?
信息技术确实有许多优势,但其它常规媒体也不是一无是处。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如投影的静态展示功能,幻灯的实景放大功能,教具学具的实物感受、空间结构功能等,信息技术手段不可能完全替代。

有些教师甚至连板书也让计算机代劳,屏幕代替了黑板,教师只是操作员与画面讲解员的角色,教学失去了应有的鲜活与生动。

所以,教师不要一味追求时髦,应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媒体,让信息技术和其它常规媒体有机配合,发挥最佳效益。

(四)信息技术的应用要着眼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表现在他们的思维方式主要局限于以形象思维为主,而抽象思维在很大成分上要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具有很大程度的具体形象性,两种思维联系得十分密切,但发展的并不平衡。

因此,决定了对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要借助大量的直观材料和物象。

这是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目的。

计算机课件能够使静态变动态、抽象变形象,但是过多地使用信息技术,把一切抽象问题都形象化,反而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抽象能力的削弱将导致数学后继学习的困难。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把握好“分寸”,该让学生想象的让学生想象,该让学生概括的让学生概括,该让学生推理得出结论让学生推理,信息技术只是提供材料或是加以验证而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