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我反思提升教育智慧

自我反思提升教育智慧

“ 自我反思提升教育智慧
自我反思提升教育智慧
张淳老师撰写的《秘密花园》是一个富有典型教育学意义的案例,这
个案例的意义体现在:教师通过有效的自我反思,实现了对关键经验
的明晰与把握、对幼儿个体差异的关注与尊重、对教育教学策略的及
时调整。

一、在不断反思的过程中,逐渐识别、明晰、把握各领域的关键经验
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保证儿童的情绪稳定愉悦是幼儿教育的关
键经验。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身
体健康,在集体生活中情绪安定、愉快”是健康领域的首要目标,并
且要求“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
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

同时,《纲要》在幼儿社会领域的
目标也强调应该培养幼儿“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
有同情心”的品质,强调“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
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
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

此外,《纲要》中对语言领域的目标规定中有“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
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
“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尝试说明、描述简
单的事物或过程,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等内容。

这就要求
教师必须要关注到幼儿语言学习的个别化的特点,给幼儿提供个性化
” 的语言教育。

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和自由的语言表达的方式很多,教师可以有意识地
组织专门的教育教学活动来实现这一教育目标,但更应当通过一日生
活的各个环节进行渗透式的培养。

本案例展现的就是后一种培养方式。

马克斯?范梅南曾说过:“儿童时代,即作为一个孩子的状态或条件,
是个与秘密的概念紧密相连的时代。

当教师观察到小怡和小雨两个好
朋友背着其他人分享着他们之间的秘密时,就表示了特别的关注,并
自认为幼儿应该很乐意得到这种关注,但事实上幼儿却拒绝了教师的
“参与”。

由此,教师意识到自己对幼儿的发展需求的认识不明确,自
己的教育行为可能缺乏针对性,自己的教育观念也可能有失适宜。


对幼儿的表现与反应进行了仔细观察,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和教育
教学思想进行了深刻反思的基础上,教师对幼儿的需要做出识别与判
断,并结合《纲要》的基本精神逐渐明晰了教育教学的目标,同时也
把握住儿童发展的关键经验。

可以看出,教师是在不断反思的过程中,
对儿童发展的关键经验进行识别与判断,并逐渐明晰与把握的。

二、在观察幼儿表现与反思幼儿行为的过程中,认识并尊重幼儿的个
体差异
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这是我们都认可的事实,但是在
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却常常忘记了这一点。

本案例中“秘密花园”的
形成过程其实就是教师逐渐认识到幼儿的个体差异并因材施教的过程。

通常在幼儿园里,总会有那么一群孩子安静、腼腆、内向,轻易不会
给老师们添麻烦,他们的乖乖行为使老师既放心、省心,同时也悄悄地忽视着他们。

这些幼儿在获得教师有针对性的关注和指导、自主人际交往、个性化表达表现等方面,从活动机会到他们的活动方式,会被教师们有意无意地忽视,常常处于不被了解的境地。

这一案例里的“秘密花园”正来自这样两个较内向的孩子的日常交谈。

在教师原有印象中,大班的小怡小雨都是内向、好像不大合群的孩子。

和别的孩子不大一样的是,他们似乎不愿意亲近老师,和同伴发生争端也不求老师主持公道,好像他们还躲着老师。

可当老师开始关注并倾听孩子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原来的印象是错误的。

从教师沉下心来倾听到的孩子的三段谈话,可以发现:孩子的语言描述是多么完整、清楚,富有感情和表现力;他们情感世界丰富多彩,有喜悦,有无奈,还很会从他人的角度分析其行为的深层原因;他们在社会交往方面的表现也不凡,遇到烦恼知道用倾诉的方式宣泄,知道有漂亮玩具要和好朋友分享,知道和同伴交流感兴趣的信息;他们需要有自己的空间,在集体活动的同时也需要个性化的交往。

张老师正是从这些孩子们的闲聊中发现了童心世界的多彩,反思到了自己的忽视和错觉。

更可贵的是,她不是仅仅停留在对孩子的重新认识和欣赏上,而是用教育者的眼光注意到了这些安静内向的孩子能自主交流与表达的场所特征(更衣室:围拢、安静、私密),和个性化的
行为方式(一对一、有相近的性格特征、话题兴趣点相对一致、能聊得起来),特别是能从两个孩子进而反思到这个年龄群体的孩子共同的心


“ “

“ 理与情感需求(从后来与全体孩子的谈话可以证实教师的这一反思是正
确的),于是有了孩子们的“秘密花园”。

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的适宜性,及时
强化或调整教育教学策略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的自我反思,敏锐地发现存在的问题,
努力挖掘隐藏在问题背后的教学理念方面的本质原因,及时调整不适
宜的教育教学策略,并应用于教育实践中,落实为教育行为。

这样,
教师才能在反思、尝试、调整、实施
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

本案例体现出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及
时发现问题、及时反思、及时调整的思路与过程。

★从幼儿的表现与教师预期的反差中发现问题。

看到小怡小雨两个好
朋友之间不断地分享着秘密时,张老师认为自己应该给予关注,有意
识地“参与”到他们的谈话中,却遭到了孩子们的拒绝:“不告诉你,这
是我们小孩儿的事。

于是,张老师认识到“日益长大的孩子希望自主安
排属于自己的空间”,老师不要试图控制掌握孩子所有的言行”。

★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和教育理念。

在意识到存在的问题之后,张老
师进一步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了梳理,对自己的教育理念进行了反
思。

原来,以往太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了”,甚至连他们想什么都要全
盘掌握”,没有给孩子留出创造、想像的机会和空间”等都是一些不适
宜的教育行为。

并且,张老师还从教育理念的层面认识到,在幼儿逐
渐形成独立自主的性格特征的过程中,教师平等、信任、尊重的态度

” ” 会帮助孩子增强自信”,教师应该运用多种适宜的疏导方法,让幼儿的
负性情绪发泄、化解,以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

★反思之后调整教育教学策略。

在一系列的深刻反思之后,张老师尝
试了新的教育策略,如让幼儿就“秘密”这一主题展开讨论,引导幼儿
关注怎样和值得信任的人分享自己的秘密;宣布在班级里设立“秘密
花园”,承诺老师将作为“秘密花园”的园丁守护孩子们的“空间”。

这些
举措得到了孩子们的热烈响应,必将进一步促进孩子们的发展,以达
到张老师所说的利用秘密“引导孩子主动选择健康生活”的目的。

四、通过有效的自我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
过程
《纲要》中有关“教育评价”的内容指出:“评价的过程,是教师运用专
业知识审视教育实践,发现、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其
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

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学会运用有效的自我评
价,不断获得专业进步,其核心策略就是自我反思。

有效的自我反思
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但却需要长期而持续的过程才
可能得以实现。

吕洪波在《教师的反思方法》一书中指出:“对于教
师而言,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
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
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由此可见,
有效反思的达成必须注意到以下几点。

首先,有效反思必须以某种教育理论为依据,教师在反思的过程中会
自觉地将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与这种理论相对照,以明确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向与目标。

对于幼儿教师来说,《纲要》中的理念是最常用的
理论依据。

在这个案例中,张老师就是以《纲要》的要求为标准对其教育教学过程进行反思的。

其次,有效反思的主要内容是幼儿的表现与发展状况、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的适宜性。

教师需要在观察了解幼儿的学习水平、表现与结果的基础上进行反思。

案例中的张老师正是通过细心的观察发现了幼儿的不同表现,通过持续的关注发现了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对幼儿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的适宜性、有效性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第三,有效反思是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实现的。

既然教师反思的内容是幼儿的表现和自身的教育行为,就决定了教师的反思必然会是在教师行为――幼儿表现――教师行为――幼儿表现……这一循环中进行的,这其实也正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在这里还需要强调的是,真正能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反思必然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

反思的意识与能力是专业教育工作者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之一。

优秀的教师必须对教育教学中的事件的教育学意义有高度的专业敏感,充分意识到某个事件对促进幼儿发展的独特价值,反思才可能真正成为“惯习”,教师才可能把握住稍纵即逝的教育契机。

本案例中的张老师在刚开始发现两位幼儿的“秘密行为”时,并没有意识到这种行为背后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因而也就失去了第一次
教育契机。

愿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养成反思的意识,学习反思的方法,通过有效的反思促进幼儿的成长,促进自身专业的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