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孝 悌

孝 悌

孝悌,为仁之本
——国学经典阅读札记
赵永武
孝,就是孝敬老人;悌,就是敬爱兄长。

人生在世,最基本的人伦关系,就是父母跟子女、兄和弟、姐和妹的关系了,而孝悌作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里最基本最重要的规范,所调整的、所规范的正是这最基本的人伦关系。

《论语》上有云:“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做人孝敬父母,尊爱兄长,而喜欢冒犯上级官长的,少有。

不喜欢冒犯上级而喜欢造反作乱的,从来没有。

君子在根本上下工夫,根本建立好了,人道也就生发出来。

孝敬父母,尊爱兄长,就是做人的根本。

可见,在儒家经典里,是把“孝悌”看成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的。

这才有了随后的《三字经》里的表述:“首孝悌,次见闻”。

意思是说人生急当首务者,莫大于孝悌,故人事亲事长,必要尽其孝悌。

孝悌乃第一件大事。

其次一等,才是多见天下之事,以广其所知,多闻古今之理,以广其所学。

也就是说,一个人只有先做到了“孝悌”,只有过了“孝悌”的这个道德关口,才有资格去做其它事情,才能做好其它事情,才能做成其它事情。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那句话“先做人,后做事”。

从这个意义上说,做人是否成功,就有一把最基本的、也是最精准的尺子:是否做到了孝悌?大家试想一下:一个人连生他养他育他疼他爱他珍惜他呵护他的父母都不孝敬,连一奶同胞的哥哥弟弟姐姐妹妹都不敬爱,都不珍惜,都不帮扶,这样的人,还有人味吗?还值得我们与他为伍吗?
在这个资讯很发达的时代,时不时地,就能看到这样的新闻:“白发苍苍的老母亲被子女抛弃,饿死街头”;“八旬老父亲死在家中,几月无人知晓”;“被儿女赶门在外的老父母,沿街乞讨”;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每每看到这样的新闻,只会让人无语凝噎!《增广贤文》说得好:“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

禽兽尚且都知道,要对生它养它的母亲感恩戴德呢!只怕是,把这些不肖子孙比作禽兽,禽兽都嫌污蔑自己呢!
再看“不悌”的故事。

从曹丕曹植兄弟俩“七步诗”的故事,到唐太宗李世民兄弟仨的“玄武门事变”,从宋太祖赵匡胤赵匡义兄弟俩的“烛光斧影”事件,到
当代香港钟鸣鼎食之家霍家后人的财产争夺官司,再到央视最近才播报的广东越秀区兄弟俩为争夺父母遗留下来的房产,互殴相煎,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有记载的,没记载的,浮在历史长河表面的,淹没在历史烟尘中的,兄弟失和、兄弟反目、兄弟互殴、兄弟相残的故事还少吗?敢问一声,究竟是什么原因,值得人抛却了伦理亲情,跟自己本是同根生的同胞兄弟怒目相向、拳脚相向,甚至拔刀相向呢?答案,也许只能是一声叹息。

这就难怪历朝历代的先贤们十分重视孝悌了。

晚清重臣曾国藩就是很典型的一例。

他说:“孝友为家庭之祥瑞,凡所称因果报应,他事或不尽验,独孝友则立获吉庆,反是则立获殃祸,无不验者。

尔辈若能从孝友二字切实讲求.亦足为我弥缝缺憾耳”。

可见,曾国藩对“孝友为家庭之祥瑞”深信不疑,他认为孝友——就是“孝悌”,为立家之本、齐家之宝。

东汉“五经无双”的大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这样解释“孝”字:“善事父母者”。

在我国另一部道德经典《孝经》里也如是说:“善事父母之道曰孝”。

同样的意思在《汉书》里也有表述:“善事父母之人曰孝”。

我们不妨再来从字的结构方面分析一下这个“孝”字:上半部分为“老”字,下半部分为“子”字,明显是个会意字,意思就是上一代与下一代融为一体,子女从父母那里承传血脉和家训,子女之身,就是父母的分身。

故而,就有了先贤们如是的鼓与呼:“孝乃天经地义”;“孝为百行之先”;“孝为众善之初也”;等等。

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善事父母者”呢?
须知,孝是以敬为前提的。

孔子有云:“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说,孝不仅是你赡养着父母,你们家的马和狗你都养着它们,能说“孝”吗?若不尊敬父母那和养牲口有什么区别?同样的意思孟子也有表述:“孝之至,莫大于尊亲”。

那么,又怎样才能表达出我们内心中对父母的尊敬呢?和顺!对,和顺!孝的本质就是和顺。

以和乐的心情对待父母,顺着父母,依着父母,别让父母不高兴。

对此,孔子还有更全面的论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五者备矣,然后能事其亲”。

意思就是说:日常在家里的时候,要尽恭敬的孝心,早晚要问候请安,一日三餐,还有以外的饮食,都要有敬意,不可有些微怠慢。

养亲的时候,须要以和乐的心情,时常现出和颜悦色,言笑承欢,不使父母感到
不安。

父母患病须要替父母求医诊治,以祈早日痊愈;如果还没见效的话,必要继续就医,不可放任才好。

万一不幸父母死亡的时候,当然尽着哀悼的心,悲痛哭泣,遵礼治丧,适合自己的力量。

至于死后的祭祀,要尽人子女思慕父母的心,庄严肃静,回想父母生前容貌,宛然如在其上。

以上五件,如果都能做到,方才可以叫做能够奉祀双亲啊。

我们一起再来探讨这个“悌”字。

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悌,善兄弟也”。

贾谊在《道术》里也说:“爱兄为之悌”。

敬人者人恒敬之,我们想象一下,小的敬爱大的,大的必然友善、疼爱小的,所谓的兄友弟恭,所谓的姐妹和睦,所谓的妯娌和谐,再加上父慈子孝,这是一幅多么温情的人伦画卷!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做好这个“悌”呢?曾国藩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他在家书中写道:“我去年曾与九弟闲谈,云为人子者,若使父母见得我好些,谓诸兄弟俱不及我,这便是不孝;若使族党称道我好些,谓诸兄弟俱不如我,这便是不悌。

何也?但愿兄弟五人,各各明白这道理,彼此互相原谅。

兄以弟得坏名为忧,弟以兄得好名为快。

兄不能使弟尽道得令者,是兄之罪;弟不能使兄尽道得令者,是弟之罪”。

从这些情真意切的表达中,我们可以看出,曾国藩把教诸弟进德,就是在德行上日有所进视为己任。

“余欲尽孝道。

更无他事,我能教诸弟进德业一分,则我之孝有一分;能教诸弟进十分,则我孝有十分;若全不能教弟成名,则我大不孝矣”。

这些真诚的字里行间,所透露的不外乎这几个词汇:和衷共济,风雨同舟,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这才是该有的兄弟之情,该有的兄弟之义。

儒家经典《弟子规》上有云:“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意思是说,为人弟为人子的人进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顺从兄长,善待朋友,行为时常谨慎、守信,博爱大众而亲近有仁德的人。

在上述几点全部做到之后,若有余力,就去研习“六艺”。

由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早在春秋时代,就提出了“博爱“思想。

所谓博爱,就是广博的爱,是平等的爱,是没有等差的、没有级别的爱。

换句话说,就是以博大的胸怀去珍惜敬爱这世界上的每一个人。

但似乎,老夫子又预设了前提,首先要做到“入则孝,出则悌”,才能做到“泛爱众”。

细想想,这话其实很有道理的:一个连自己老父老母都不孝敬的人,一个连自己同胞兄弟都不敬爱的人,又怎么能以博大的胸怀去爱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又怎么能具有“博爱”的精神和情怀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