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家喻户晓的一部小说。
书中的蜀汉皇帝刘备更是妇孺皆知的人物。
刘备出身贫寒,地位低微,竟然能成就一番大业,建立了蜀国,做了皇帝,这绝不是偶然。
我认为有两点是他事业成功的最基本条件:一是他胸怀宽广,博采众长;二是他善于知人用人。
起初,刘备、关羽、张飞结拜为结义兄弟。
拉起了一支队伍。
在镇压黄巾起义的战争中有了点小名气。
但是,他既没有地盘,又受不到到诸侯的重视,像流浪者一样忽东忽西,跑着“打游击”,没有个安身的“根据地”。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位高人告诉他,光靠将士用命拼杀,没有一个好军师指挥,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并当场给他推荐了“卧龙”﹑“凤雏”两位先生,还特意指出,“卧龙”﹑“凤雏”二人只要得一个人便可成大事。
刘备当时喜出望外,虚心接受了这位高人指点。
于是就了后来的“三顾茅庐”的典故。
开始,关羽﹑张飞对刘备的做法还不十分理解,对诸葛亮有所不满。
刘备除了对关张二兄弟耐心解释说服外,对诸葛亮敬佩有加,言听计从,才有了火烧新野﹑联吴抗曹﹑巧取荆州及夺西川等一系列流传千古的精彩故事。
直至把刘备推上了皇帝的宝座。
这就是他虚心接受高人指点的最佳结局。
这个结局正好体现了刘备高超的智慧。
刘备的智慧还表现在他知人用人。
他尊崇诸葛亮、信任诸葛亮、重用诸葛亮。
在白帝城托孤是特意指出:“丞相觉得阿斗可保则保之,若不可保,丞相可自取。
”说的诸葛亮涕泣宣誓,竭尽一生保幼主地位。
刘备知人用人的智慧﹑在对待马谡的态度上使诸葛亮佩服得五体投地。
刘备在白帝城曾问诸葛亮︰“丞相以为此人(马谡)何如?”亮答:“马谡饱读兵书,熟知军事,是我的得力助手。
”刘备说︰“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后来果然出了马谡失街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悲剧。
孔明自叹︰“先帝知人之明,我不如也。
“看完《三国演义》我觉得刘备不失为一位英明之主。
他临终告诫刘禅“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也是一个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