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矿业大学复试采矿学复习资料全

中国矿业大学复试采矿学复习资料全

采矿学复习资料注:该资料题型分类并非十分合理,仅供参考;由于时间仓促,加上作者水平有限,错误和疏漏之处在所难免,若同学们发现有错误或是不妥之处,望及时指正以使大家共同提高,!一、名词解释采煤方法:采煤工艺与回采巷道布置及其在时间上、空间上的相互配合。

采煤工艺:采煤工作面各工序所用方法、设备及其在时间上、空间上的相互配合。

煤田(coal field):同一地质时期形成,并大致连续发育的含煤岩系分布区。

矿区(mining area):统一规划和开发的煤田或其一部分。

井田(矿田):划归一个矿井开采的一部分煤田或全部煤田。

矿井生产能力: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万t /a。

设计中规定矿井在单位时间(年)采出的煤炭和其它矿产品的数量。

矿井井型:按矿井设计年生产能力大小划分的矿井类型。

大型矿井:120、150、180、240万t/a 300、400、500、600万t/a及以上;中型矿井:45、60、90万t/a;小型矿井:30万t/a以下。

阶段(horizon):沿一定标高划分的一部分井田。

水平(level ):常指某一标高的水平面。

开采水平:简称水平,运输大巷及井底车场所在的位置及所服务的开采围;广义的水平:布置大巷的某一标高的水平面;采区:阶段或开采水平沿走向被划分为具有独立生产系统开采块段。

采煤循环:采煤工作面完成落煤、装煤运煤、支护和处理采空区的周而复始的过程。

(P133)循环方式:循环进度与昼夜循环数的总称作业方式:采煤工作面一昼夜采煤班和准备班的配合方式正规循环:在规定的时间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循环作业图中规定任务的循环及时支护:采煤机割煤后,先移架,后推移输送机。

(P139)滞后支护:采煤机割煤后,先推移输送机,后移架。

(P139)开机率:采煤机实际运转的时间占可利用的采煤作业时间的百分比。

(P166)倾斜分层:将厚煤层分成若干与煤层层面相平行的分层,然后逐层开采。

工作面沿走向或倾向推进;分层同采:在同一区段围,上、下分层工作面错开一定距离同时采煤,称:“分层同采”分层分采:在同一区段围,采完一个分层后再采下一个分层称“分层分采”。

(P220)人工假顶的分类:竹笆假顶、金属网假顶、塑料假顶。

(P222)顶煤破碎过程:初始破坏区;破坏发展区;裂隙发育区;垮落破碎区。

顶煤冒放性的影响因素:煤层赋存条件、煤层厚度、工作面条件。

(P234)放煤步距(循环放煤步距)在工作面推进方向上,前后两次放顶煤之间工作面推进的距离。

(P236)椭球体放矿理论:椭球体放矿理论认为:矿石在采场破碎后,是按近似椭球体形状向下自然流动下来的,即原来所占的空间形状为一个旋转椭球体;放矿椭球体:放矿过程形成的椭球体叫放出椭球体。

松动椭球体:停止扩展而最终形成的椭球体叫松动椭球体(P235)多轮、分段、顺序、等量放煤:采面分2 ~ 3段,段同时开启两个相邻放煤口,每次放1/2~ 1/3的顶煤,按顺序循环放煤,直至该段全部放完;再进行下一段放顶煤,或是各段平行作业。

多轮、间隔、顺序、等量放煤:放煤口放煤顺序——先放1#、3#、5#、7#、、、、、、、、每次放1/2 ~ 1/3的顶煤;后放2#、4#、6#、8#、、、、、、、、每次放1/2 ~ 1/3的顶煤;反复两三轮将顶煤放完,尽量使顶煤保持均匀下降,以减少混矸。

(P237)准备方式:准备巷道的布置方式。

准备方式分类:按煤层赋存条件—采区式、盘区式、带区式;按开采方式—上(下)山采区、上(下)山盘区;按区巷道布置—单翼采区、双翼采区、跨多上山采区;按煤层开采联系—单层布置、联合布置。

采区生产能力:指单位时间采区同时生产的采煤工作面和掘进工作面产量之和,单位一般是万吨/年采区走向长度= 采面连续推进长度 + 采区间煤柱尺寸区段斜长=工作面长度+区段平巷的长度+区段煤柱的宽度采区工业储量 - 开采损失采区采出率= ——————————´100%采区工业储量工作面实际出煤量工作面采出率= ———————————´100%工作面实际储量国家规定指标:采区采出率:厚煤层不低于0.75,中厚煤层不低于0.8,薄煤层不低于0.85;工作面采出率:厚煤层不低于0.93,中厚煤层不低于0.95,薄煤层不低于0.97;采区车场:采区上(下)山与区段平巷或阶段大巷连接处的一组巷道及硐室。

采区车场的形式:采区上部车场包括平车场(顺向、逆向)、甩车场(单向、双向);采区中部车场一般为甩车场,按甩入地点不同,可分为平巷式、石门式、绕道式;采区下部车场可分为大巷装车式、石门装车式和绕道装车式。

采区上部车场:采区上山与采区上部区段回风平巷或阶段回风大巷之间一组联络巷道和硐室采区中部车场:联结上山和中部区段平巷的一组巷道和硐室。

采区下部车场:采区上山与阶段运输大巷联接处的一组巷道和硐室道岔:使车辆由一线路转运到另一线路的装置单开道岔— DK 对称道岔— DC 渡线道岔— DXDX918 —5 —2016 第一段数:6、9 - 分别表示600mm、900mm轨距;15、18、24 —分别表示轨型;第二段数字(4、3、5)为辙叉;后四位数—前两位数:表示曲线半径,后两位数:表示轨中心距井田开拓:为矿井和开采水平服务所进行的井巷布置及开掘工程。

井田开拓方式:开拓巷道在井田的总体布置方式。

开拓煤量:是井田围已掘进的开拓巷道所圈定的尚未采出的那部分可采储量。

(P478)井底车场:是连接井筒和井下主要运输巷道的一组巷道和硐室的总称,是连接井下运输和井筒提升两个生产环节的枢纽。

(P483)输送机机头及弯曲段成一直线;(d)采煤机返向下行沿顶板割三角煤直至工作面下端部;(e) 进刀完毕,上行正式割煤,至斜切进刀终点位置时,滚筒沿顶板割煤。

3.中部斜切进刀¥字形割煤往返一次进一刀工艺方式上半段割煤下半段推输送机上半段推输送机下半段割煤4、大倾角综采引起工作面的问题及其防止措施;(P139)煤层倾角a>12o时,采煤机必须采取防滑措施;输送机及支架要有防滑放倒装置。

防止输送机下滑的主要措施:(1)防止煤、矸进入输送机底槽;(2)工作面伪斜布置,a=2°~3°;(3)从工作面下端移输送机;(4)推移输送机时,用支柱顶住机头,拉紧机尾;(5)机头机尾锚固,在移输送机时不同时松开;(6)a>17°时,要设防滑千斤顶。

液压支架防滑措施:(1)工作面调斜;(2)由下向上移架,以防止采空区滚动矸石大块冲击架尾;(3)采用间隔移架;(4)防止输送机下滑;(5)保持排头支架的稳定性。

煤层倾角大于15°时,链牵引采煤机必须设置安全铰车。

(防断链和下滑)5、设备几何尺寸配套:(P140)(1)液压支架最小高度大于采煤机机身高度,以保证采煤机在支架掩护下安全运行;(2)采煤机两滚筒直径之和大于最大采高,以便能充分发挥采煤机割煤能力;(3)采煤机要具备一定的向下卧底下切能力以适应煤层底板的起伏不平;(4)采煤机底托架的过煤高度不少于500mm;(5)采煤机的截深与液压支架的移架步距相等;(6)液压支架的架间距与输送机的中部溜槽长度相等,确保每节溜槽有一个推移千(i )、坡度缓和,相差 ( 0.5m); (ii )、低点积水,—— 泵排出;(iii ) 、折点少,占用设备少,每段宜用一台输送机。

9、单双巷布置特点。

(P200)(1)单巷布置瓦斯涌出低,围岩稳定, 涌水小,多用单巷。

• 设备分巷布置,a £ 10o时,下行风,设备在上巷(轨道巷),可用于低沼矿井。

• 设备均在机巷,要求机巷大断面。

A-F-G-HFA GHEC100200300400500m+1.5+1.0+0.5-0.5-1.0-1.5(2)双巷布置上区段机巷与下区段风巷统一布置双巷同时一次掘出,轨巷超前优点:1)掘进通风容易;2)安全好—进出掘进面有两个出口,对回采也有避灾出口;3)可超前勘探煤层变化,利于为机巷定向;4)泄水方便;5)易送物料到机巷(安装维修);6)为上、下采面及时接替创造条件。

双巷布置缺点:1)下区段风巷受采动影响,维护时间长且困难;2)若设备放在下区段风巷,需重新移置电路和油管等。

3)损失区段煤柱优点弱化,缺点明显,渐少用10、对拉工作面通风方式。

(P202)三种通风方式:(1)1 —进风,2、3 —回风,下采面下行风;(2)2、3 —进风,1 —回风,上采面下行风;(3)串联掺新,3、1 —进风,2 —回风。

注:(1)、(2)通风方式中都有一个工作面是下行风,所以只适用于煤层倾角不大的的情况。

11、前进式、回退式。

(P203)(1)工作面后退式:由采区边界附近向采区上山方向推进采煤。

我国广泛应用。

(2)工作面前进式:采面由采区上山附近向采区边界方向回采,区段平巷沿空留巷。

.12、各种类型的通风方式示意图。

(见P206,看图应知道是哪种通风方式)13、增加上山数目的条件(增设第三条通风、行人上山)(1)生产能力大的厚煤层采区或联合布置采区;(2)产量大的瓦斯涌出量和水也大的采区(下山采区);(3)经常出现上、下区段同采,便于安排通风系统的采区;(4)“运输上山”、“轨道上山”均置于底板岩石中,需探明煤层情况或是为了通风,提前掘进煤层的采区上山。

(5)采用特采技术(如水砂充填)需设充填管道或泄水的采区。

布置:风井设在各采区使用:中央井筒进风,各采区回风井回风。

适用:井田上部距地表浅(50~100m),采区尺寸大的采区。

优点:通风线路短;各采区通风方便、灵活;风阻小。

可不设回风大巷。

建井可平行施工,建井期短。

缺点:风井及设备多,管理分散。

(五)混合式通风布置:有上述各种方式混合组成,例如中央边界式与对角式;中央并列式与对角式等特点:进、回风井的数量较多,通风能力大,风井布置应因地制宜,灵活运用。

a、矿井表土浅,第一水平设小风井,第二水平改其他方式。

b、井田走向大的矿井(6 ~8km),初期中央并列式,后期中央对角式。

c、风井有效半径:一个专用风井的有效半径大致控制在3km左右。

(六)、分区域通风布置:每一个分区域均设置进风井及回风井,构成独立的通风系统。

优点:通风路线短、几个分区域可以同时施工;更有利于处理矿井事故;运送人员及设备方便。

缺点:工业场地分散,占地面积大,井筒保护煤柱较多。

16、采煤方法选择的依据。

(P281)(一)煤层赋存条件1、煤层的倾角和厚度2、煤层及围岩特征(煤层硬度、节理裂隙、顶底板岩性)3、煤层的地质构造4、煤层的含水、CH4及煤的自燃性(二)采煤技术及装备水平。

采掘设备的特点、适用条件能否带来效益,生产单位购买能力。

(三)管理水平(四)国家政策、法规和规程17、运输设备的选用胶带输送机—上山(向下运煤)a<16°;下山(向上运煤)a<18°新型胶带机:a=±28°铸石溜槽上链式刮板机—向下运可达18~28°;下链式刮板机—适用a<25°松煤的自然安息角: 35°煤层或上山倾角a > 35°时,均采用自溜;搪瓷溜槽:a> 25°,可自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