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植物应根据不同种类或品种的习性进行种植。
在园林施工时,栽植水生植物有两种不同的技术途径:一是在池底砌筑栽植槽,铺上至少15厘米厚的培养土,将水生植物植入土中;二是将水生植物种在容器中,再将容器沉入水中。
以上介绍的两种方法各有利弊。
用容器栽植水生植物再沉入水中的方法更常用一些,因为它移动方便,例如北方冬季须把容器取出来收藏以防严寒;在春季换土、加肥、分株的时候,作业也比较灵活省工。
而且,这种方法能保持池水的清澈,清理池底和换水也较方便。
1.种植器水池建造时,在适宜的水深处砌筑种植槽,再加上腐殖质多的培养土。
种植器一般选用木箱、竹篮、柳条筐等,一年之内不致腐烂。
选用时应注意装土栽种以后,在水中不致倾倒或被风浪吹翻。
一般不用有孔的容器,因为培养土及其肥效很容易流失到水里,甚至污染水质。
不同水生植物对水深要求不同,容器放置的位置也不相同。
一般是在水中砌砖石方台,将容器放在方台的顶托上,使其稳妥可靠。
另一种方法是用两根耐水的绳索捆住容器,然后将绳索固定在岸边,压在石下。
如水位距岸边很近,岸上又有假山石散点,要将绳索隐蔽起来,否则会影响景观效果。
2.土壤可用干净的园土细细筛过,去掉土中的小树枝、杂草、枯叶等,尽量避免用塘里的稀泥,以免掺入水生杂草的种子或其他有害生物菌。
以此为主要材料,再加入少量粗骨粉及一些缓释性氮肥。
3.管理水生植物的管理一般比较简单,栽植后,除日常管理工作之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1)检查有无病虫害(2)检查植株是否拥挤,一般过3至4年时间分一次株;(3)定期施加追肥;(4)清除水中的杂草,池底或池水过于污浊时要换水或彻底清理。
牡丹栽培管理技术得当,植株生长健壮,株龄延工,花大色艳;否则植株生长不良,易早衰死亡。
因此,根据牡丹生长发育特性和多年的栽培实践,总结出5项在田管理技术。
1 适时锄地松土锄地不仅能使土壤疏松,空气流通,防旱保墒,而且早春能提高地温。
春季2月上中旬到3月上旬期间进行第一次锄地松土。
此次锄地只在植株旁疏松一下,加强空气流通,提高牡丹芽上覆土的温度。
3月下旬和4月上旬进行第2次、第3次锄地。
第2次深锄,且要锄细,不能留生地,以防旱保墒,提高地温,促其早萌动。
第3次要视土壤湿度而决定锄地的深浅,注意要细心,不要碰伤或碰掉牡丹嫩芽。
牡丹花谢后进行浅掘,深度在15cm左右,以后如干旱,每半月左右锄一次,以增强植株抗旱能力。
进入雨季,由于高温多雨,土壤湿度大,杂草滋生,此时要勤锄、浅锄,以加快水分蒸发,使土壤尽快干燥,杂草死亡。
立秋后,应浅锄、锄细,将杂草消灭在结籽前,减少来年的危害。
2 施肥灌水牡丹从栽后第2年开始,每年施肥2~3次。
第1欠在3月中下旬进行,保证新枝生长和花蕾发育有足够的养分。
花后进行第2次施肥,以促使植株正常生长和花芽分化。
立冬后封冻前进行第3次施肥。
第1、2次施肥应以优质有机肥为主,一般每667 m2施粪干1 500 kg或饼肥250kg左右;第3次每667 m 2施有机肥3 000~5 000 kg。
施肥要结合灌水进行。
牡丹有喜干恶湿的特性,加之根系发达,吸水能力强,肉质极又能储存大量水分,在一般干旱情况下,不需要灌水。
但遇到特别干旱的年份,应当适当灌水。
灌水次数和水量多少应根据干旱程度和株龄长短而定。
1、2年生植株抗旱能力差,若旱情严重,应及时灌水;3、4年生以上的植株遇严重干旱也要灌水。
牡丹的浇水不适宜大水漫灌,而是采和开沟渗灌的方法。
最好是用河水或坑塘里的水浇,因其水暖且营养元素多,有利于牡丹的生长发育。
夏季灌水应在傍晚或早晨进行,初冬、春季浇水应在天气暖和的时候进行,地未化冻时不必浇水,如雨季积水,应立即挖沟排水。
3 植株整形修剪整形修剪可使植株保持均衡适量的枝条和美观匀称的株型,维持地下和地上部分的生长平衡,集中养分促使根部生长和花芽充实。
实践证明、牡丹花开的好坏、多少、根系的生长和植株的寿命长短都与合理的整形修剪与否有直接关系。
牡丹的整形修剪一般在分栽后的第2年春季开始,当嫩芽长到5cm左右时进行。
定植,在牡丹丛生的新枝条中,选留几条生长健壮、分布均匀、长势匀称的枝条,定为植株的枝干。
定枝多少应依株丛的大小、品种、栽培目的、生长年限的长势情况而定。
随着株龄的增长,枝数也可随之增加。
当年可选留一定数量的粗壮萌蘖枝培养成主枝。
一般5年生观赏品种可留10~12枝为宜;6年生以上的可适当增加新枝。
牡丹每个枝上一般生有2~3个开花枝条,交错互生,花枝以下还生有数个丛枝及不定芽。
为集中养分,使花枝生长健壮,花大色艳,4~5年生牡丹一般在每枝顶端选留一个花枝;5年生以上的可选留1~2个分布均匀的花枝,其余的应及时剪除,多余的叶丛枝及不定芽也应去掉。
牡丹花后残留在花基上部的干枯枝、损伤枝、病枝及主干上的多余侧生枝也应及时剪除。
4 病虫害防治4.1 病害常见的牡丹病害有以下几种:(1)紫纹羽病。
为真菌病害,通过土壤传播。
在根颈及根部发病,以根颈处较为多见。
轻者形成点片状斑块,不发新根,枝细、叶黄、芽小重者整个根颈和根系腐烂,植株死亡。
此病多发生在6~8月高温多雨季节。
防治措施有:一是选择排水好的高燥沙壤地栽植;二是雨季及时中耕,降低土壤湿度;三是选择抗病品种;四是栽植时用杀菌剂泡根;五是受害植株及时消毒,严重者除掉。
(2)菌核病。
又名茎腐病,病原为核盘菌,发病时在近地面茎上发生水渍状的斑点,逐渐扩展腐烂,出现白色棉状物;也可能浸染叶片及花蕾。
防治措施有:一是选择排水好的高燥地栽植;二是发现病株及时除掉并进行土壤消毒;三是4~5年轮作一次。
(3)褐斑病。
亦叫红斑病,真菌传染,主要浸染叶片,也危害新枝。
初期叶背面有谷粒大小褐色斑点,边缘色略深,形成外浓中淡、不规则的圆心环纹枯斑,相互融连,以致叶片枯焦凋落。
叶病受害产生墨绿色绒毛层;茎、柄部染病产生隆起的病斑;病菌在病株茎叶和土壤中越冬。
防治措施有:一是立冬前后,扫除干叶并烧掉,消灭病原菌;二是发病前(5月份)喷洒1∶1∶160~200倍的波尔多液,半月左右一次,直到7月底;3是发病初期,喷0.125%~0.2%的多菌灵,1周左右1次,连续3~5遍。
经常发生的还有锈病、炭疽病,根据线虫病。
锈病和炭疽病防治方法同叶斑病。
根结线虫病发生地块每667m 2用3kg3%呋喃丹颗粒拌土撒施。
4.2 虫害(1)地下害虫。
主要有地老虎、蛴螬和蝼蛄。
可用麦麸配成毒饵于傍晚撒在田里诱杀;也可用发酵腐熟的肥料加入辛硫磷(每667m2施0.25 kg),翻入土中20 cm深处。
(2)地上害虫。
主要有介壳虫和天牛。
发现虫害时可剪除受害的枝叶烧掉;幼虫孵化期可用0 .067%~0.1%的氧化乐果喷施;休眠期或早春发芽前喷3度石硫合剂可有效防治介壳虫。
防治天牛可在牡丹根际打扎,深20 cm,每孔投放一片磷化铝。
5 封土越冬牡丹比较耐寒,为避免冬了人畜对牡丹的损害和强冷空气的影响,最好对每年生牡丹进行封土越冬。
每年10月下旬后将地上的一切枯叶扫净烧掉,然后从植株4周挖土封上。
1~2年生牡丹应全部埋入土中,3~4年生牡丹培土高度为植株高的一半,5年生以上的仅培到基部即可。
(荷泽牡丹花卉)白芍为芍药科植物芍药的干燥根,又名芍药,具养血柔肝、缓急止痛之功能。
一、形态特征芍药为多年生草本,高50~80cm,根肥大,常呈圆柱形,外皮棕红色。
茎直立,叶互生,下部叶为二回三出复叶,小叶片长卵圆形至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叶柄较长。
花草生于花枝的顶端,花大,白色或粉红色。
果为卵形。
花期5月~7月,果期6月~8月。
二、生长习性芍药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喜土层深厚质地疏松、排水良好的壤土或砂壤土。
芍药是宿根性植物,每年3月份萌发出土,4月~6月份为生长发育旺盛时期,8月上中旬地上部分开始枯萎,是采收最佳时期。
种子为上胚轴休眠类型,播后当年生根,再经过一段低温后打破休眠,第二年春天破土出苗,种子寿命约1年,发芽率45%左右。
三、栽培技术1.选地、整地芍药忌连作,一般多选择排水良好,通风向阳,土层深厚、肥沃的土壤。
栽前应精耕细作,深耕30~40cm,耕翻1次~2次。
结合耕翻,每亩施厩肥或堆肥2500~4000kg作基肥,耙平作成宽1.3~2.3m的高畦或平地栽培,畦间排水沟20~30cm,畦长可视地形而定。
2.繁殖技术主要为分根繁殖,也可用种子繁殖,但因种子繁殖生长周期长,故目前生产上应用较少。
(1)分根繁殖。
分根繁殖是芍药生产上常用方法,生产周期短。
收获时,将芍药芽头从根部割下,选健壮芽头,切成小块,每块芽2个~4个,芍药芽下留2cm左右的头,以利生长,随切随栽或暂时沙藏、窖藏后再栽,芍药8月~10月种植,按行株距50cm×30cm穴栽,穴深10cm左右,每穴放芽头1个~2个,芽苞向上,放平,然后覆土5cm左右,盖实。
每亩栽2500株左右。
(2)种子繁殖。
单瓣芍药结实多。
8月上中旬种子成熟,随采随播,或用湿砂混拌贮藏至9月中、下旬播种。
苗株生长2年~3年后进行定植。
3.田间管理早春松土保墒,出苗后每年中耕除草4次,结合锄草在根部培土,10月下旬,地冻前在离地面7~10cm处剪去枝叶,根际培土约15cm,以利越冬。
第二年起每年追施肥3次,分别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施稀人粪尿,第二次在4月下旬,每亩施人粪尿500kg,第三次在10月~11月间,以圈肥为主,每亩1500~2000kg。
第四年收获前追肥2次,追肥时宜于两侧开穴施下。
芍药一般不需灌溉,严重干旱时,宜在傍晚灌1次透水,多雨季节,应及时排灌,每年春季现蕾时要及时将花蕾摘除。
4.病虫害防治(1)叶斑病。
常发生在夏季,主要为害叶片,病株叶片早落,生长衰弱。
防治方法:①及时清除病叶;②发病前用1∶1∶100倍波尔多液或50%退菌特800倍液,每7天~10天喷1次,连续多次。
(2)锈病。
为害叶片,5月上旬发生,7月~8月严重。
防治方法:①选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土地栽培;②消灭病株;③发病初期喷0.3~0.4波美度石硫合剂或97%敌锈钠400倍液,每7天~10天喷1次,连续多次。
(3)根腐病。
夏季多雨积水时多发,为害根部。
防治方法:①选健壮芍芽作种;②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800倍~1000倍液灌根。
(4)虫害。
主要有蛴螬、地老虎等为害根部,5月~9月发生。
防治方法:用90%的敌百虫1000倍~1500倍液浇灌根部杀虫。
采收前7天~10天禁止使用任何农药,整个生长季节严禁使用高毒农药。
四、采收芍药宜第三至四年的8月份收获为宜,收获时选晴天,割去茎叶,把根刨出,将粗根从芍头着生处切下,将笔杆粗的根留在芍头上,供分株繁殖之用,然后将粗根上的侧根剪去根尾,并按芍根自然生长情况切成9~12cm、两端粗细相近的芍条,按大小分档,置室内2天~3天,每天翻堆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