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德育总结(4
篇)
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渗透就如春风细雨,包含在字词的赏析中,在文章的感悟中,包含在平时的点点滴滴中,慢慢地、温暖地进入学生的心灵,与无形中感染、熏陶着学生。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可见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还要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从这里可以知道语文教学一定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方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把德育贯穿到教学过程中。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抓住各种有利时机,利用各种途径采用“渗透”的方式进行思想教育,得以潜
移默化,使学生的思想受到熏陶感染。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认为只要充分利用教材,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就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一、在讲述重点词句、关键语段中渗透德育
对教材中的一些重点词句、关键语段,教学中要扎实抓住,带领学生细心品读体味,在分析语言文字时,有意识渗透课文本身具有的思想内容,受到人情美、人性美、道德美、精神美的熏陶,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
课文中重点句子可以体现文章的思想内容,在教学时,必须深入引导,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从而受到教育。
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引导理解时,先让学生找出句子读一读,说一说是在什么情况下讲的?然后抓住这个句子的重点词语“可爱”、“破碎”。
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
保护我们的生
存环境,使之真正成为全社会共识。
那么,我们的唯一家园------地球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二、在联系实际时渗透德育
教学中还可以把课文中的德育因素作合理的延伸,联系学生实际渗透德育,以可以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如《慈母情深》,学生都会被文章中深沉的母爱所打动,然而,细心品味,那位伟大的母亲在身处困境时的坚强又是多么令我们钦佩,年少无知的“我”对母爱的不理解又怎能不引发我们深思呢?指导学生学习《慈母情深》,就要教他们学会坚强地面对困难,学会尊重爱、回报爱。
这些内容在课堂教学中绝不能简单带过,而是要细致地将它们融化到学生的心灵深处、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在发掘教材内容时渗透德育
德育所包含的内容极其丰富,就教材而言,每篇课文都可以纳入德育的范围,课课都有渗透的必要。
现行的教材
中许多文章的德育内涵都非常丰富,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辨证统一,这就是说语文课的思想教育必须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进行,而要做到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的和谐统一,完美结合,关键是教者在自己受到教育基础上,善于诱发深之内含的思想感情,这就要求教师善于设计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做到引而步发,启发学生思考。
如:教学《开国大典》时,在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的表达时,让学生思考。
题目是《开国大典》,为什么对大典前群众写得特别详细。
学生带着问题精读思考,领会作者对旧中国农民深受地主、资本家和帝国主义三座大山的重压,永远不能摆脱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无情揭露了旧中国劳动人民生活的悲惨是由三座大山压迫的结果。
这样,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知,理解进而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比,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好,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从而
更加热爱社会主义。
让课文中蕴含的德育因素像霏霏的细雨,不知不觉地洒落在学生那幼小的心田里,启到润物无声的教育作用。
四、在语文课堂中巧设问题渗透德育
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课堂提问。
在教学中,教师的问题设计得好,有启发性能引起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激起学习的主动性,深化学生的认识。
所以教师在讲授课文的同时,巧妙地设计问题抓住课文中一些富有启发性的因素进行启发、引导、提问就可以起到深化学生对课文认识的作用。
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当学生学到邱少云被熊熊烈火包围这一段时,思绪会如海水一样翻滚的。
这时候抓紧时机,巧妙地设计问题:“邱少云为什么一动也不动?他怎么能做到一动也不动的?假如他动了后果会怎么样?”等。
面对此问题,便对问题的答案产生兴趣,这样就要积极地开动脑筋。
从而能够更深刻地
理解到邱少云是为了朝鲜人民的解放,为了战友的生命安全,为了战斗的胜利才会自觉严格遵守纪律并英勇献身的。
评析:巧妙地设计问题能揭示蕴含在课文深层次德育因素的内涵。
总而言之,教育贵在以人为本,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抓住新课程改革的契机,结合语文课文特点及与课文相关的内容进行渗透德育,哪怕是点滴,使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领悟思想内容,并将其融合于自己的思想之中。
在培养人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学思想不可忽视这一点。
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在快乐创造中学习语文,更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德育教育,既“教书”又“育人”,从而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和道德品质,让学生终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