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1.观潮》课件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1.观潮》课件


第三步:知内容
再读课文,选一选,填一填。 课文先写( 潮来前的景象 ),再写
( 潮来时的景象),最后写( 潮头过后的景象), 表现了钱塘江奇特壮观的景色。
第四步:查资料
查资料,填一填 早在 汉、魏 六朝时,观潮就已蔚成风气,至唐宋时,
此风更盛。南宋朝廷曾规定农历 八月十八 在钱塘江上检阅 水军,以后沿习成节。除农历八月十八前后三天观潮节外, 农历每月 初 与月中 月中 皆有大潮可观,并可作一潮三 看“追潮游”。
来形容的。
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 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 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 化。
“人声鼎沸”“踮着脚”生动地写出了观潮人迎接大潮 的惊喜之情,从侧面衬托了江潮的奇特、壮观。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 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 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 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左右结构
半包围结构
上下结构
写一写
1.在生字本上练习书写,师生评价。 2.听写生字、词语。 3.对照下面的词语,同桌互批,纠正错字。 观潮 据说 大堤 宽阔 盼望 滚动 顿时
逐渐 一堵 犹如 震惊 霎时 余波 依旧
奇观 农历 山崩地裂 人山人海 齐头并进
课堂小结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课文按( 潮来前 )( 潮来时 )( 潮头过后 )的顺序写
了这篇课文,着重写潮来时,先听见远处传来_隆__隆__的__响__声__, 好像_闷__雷__滚__动__。过了一会儿,浪潮越来越近了,那声音如 同_山__崩__地__裂__,好像__大__地__都__被__震__得__颤__动__起__来__。当潮头奔腾 西去后,江面依旧_风__号__浪__吼___。
自读课文,看看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认识中心句
概念:中心句是指作者在文章中直接表达自己的看法,说 明自己的态度,抒发自己情感的句子。中心句一般在文章 的开头、结尾,或者是在文章中反复出现的句子。 运用:这句话起统领全文的作用。“自古以来”说明这个 称呼历史悠久;“天下奇观”说明钱塘江大潮闻名于天下, 名气很大。
潮去后余波弥漫
找找看,哪些词写“余波未息”?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 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 旧风号浪吼。
这句话写潮头过后的余波。从余波“漫天卷地”和“风号浪 吼”可以想象出潮头到来时大潮的气势是何等的巨大。
积累: “若隐若现、人山人海”是ABAC式的四字词语, 这样的词语还有:__自__由__自__在___、_所__作__所__为____、 __风__言__风__语___。
语文要素
本文的描写顺序比较明显,通读课文就会发现整篇课文 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描写的,具体来说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 潮来后的顺序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我们可以边读 边想象文章描绘的画面。想象时要抓住关键词语、重点句子, 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在现实生活中见过的景象或事物进行 想象。
按顺序描写景物
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为天下奇观?让我们走进课 文去看一看!
想一想:
“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 “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不一样。“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奇观” 的“观”是“景象”的意思。“奇观”,指雄伟美丽而又 罕见的景象或出奇少见的事情。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 特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因此人们由衷 地赞叹其为天下奇观。
人教版 语文 四年级 上册
课前预习
钱塘江大潮:
助读资料我先看
每年秋分后的一段时间,地球离太阳最近,所受引力
特别大,再加上杭州湾喇叭口的特殊地形,因而在钱塘江
口形成特大涌潮。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的潮头最大,以“
海宁潮”闻名天下。
观潮:
早在汉、魏、六朝时,观潮就已蔚成风气,至唐、宋时,此风 更盛。南宋朝廷曾规定农历八月十八在钱塘江上检阅水军,以后沿 习成节。除农历八月十八前后三天观潮节外,农历每月初与月中皆 有大潮可观,并可作一潮三看“追潮游”。自2000年至今,中央电 视台每年在盐官现场直播观潮盛景,让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不能前往 海宁观潮的人,足不出户也能实时了解海宁潮的壮观景象。
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下雨的过程。
一定要按照 一定的顺序!
傍晚的时候,天气阴沉沉的,非常闷热。这时,乌云从四面八方聚集一 起,雨点稀稀落落地洒了下来,在地上溅起了朵朵水花。如同一个个优秀的 舞蹈家在地上跳出了一支支舞蹈。
本课指远远看去,潮水像连着天地翻涌过来。 形容声势大,来势猛。狂风在号叫,波浪在怒 吼。形容风浪大,叫声响。
课文里是讲大潮滚滚而来,水势很大的样子。
若,好像,仿佛。隐:藏起来,看不见。现, 表露在外面,使人可以看见。本课指几座小山 在云雾中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又看不清。
形容许多人在一起大声讲话,声音喧闹,像开 了锅一样。
第五步:提问题
通过预习,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可 以在书上做上记号,上课时要想办法解决。
人教版 语文 四年级 上册
初读感知
一线潮 交叉潮
丁字潮 回头潮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北 宋文学家苏轼咏赞钱塘秋潮的千古名句。千 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倾倒了 无数游客,让我们一起领略它的风采吧!
yán 咸盐
dǐnɡ fèi 鼎沸
bēnɡ 山崩地裂
我会读
yì 屹立
ɡuàn 横贯
zhèn 震动
ánɡ hào 昂首 浩浩荡荡
dùn yú 顿时 余数
shà 霎时
易错音
用“√”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 昂头(yáng áng)
• 震动(zhèn zhèng)
√ 鼎• 沸(fú fèi) √ 霎时• (chà shà) √ √ 屹•• 立(yì qǐ)
自然界的景物在不同的时间段里会显示出不同的特 点,所以我们在写景物时可以按时间顺序把看到的、听到 的、想到的景物的特点描写清楚。如《观潮》一文就是按 照时间顺序,先写潮来前江面风平浪静,远处传来隆隆的 响声,像闷雷滚动,再写潮来时江水由一条白线逐渐变为 两丈高的水墙,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大地好像都被震得颤 动起来,最后记叙了潮头过后江面逐渐恢复平静的景象, 这种描写方法让文章的结构完整,层次分明,也让我们读 后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横躺着。原是表示人的动作的词语,课文里用来描述钱塘 江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样子,这里把钱塘江当做人来写。 “崩”是倒塌。“裂”是裂开。真正的“山崩地裂” 多半发生在强烈地震的时候,用来形容很响时,便带 有夸张的意味。
横着通过去。课文里是说大潮滚滚而来,横着漫过整 个江面。
【浩浩荡荡】 【若隐若现】 【人声鼎沸】 【风号浪吼】
盐屹昂 顿
鼎沸
贯 浩 崩 震霎 余
同音易混字
潮 cháo

字义:海水因为受了日月的引力而定时涨 落的现象。 组词:(潮水)(浪潮)(心血来潮)
字义:讥笑,拿人取笑。
组词:(嘲笑)(嘲弄)(冷嘲热讽)
运用:人们从来不嘲笑被浪潮打湿的人。
多音字
读下面的句子,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
钱塘潮为什么偏偏在八月十八最大呢? 潮汐是由月亮和太阳对地球表面海水的吸引力造成的。
农历每月的初一前后和十五前后,太阳、月亮和地球排列 在一条直线上,太阳和月亮的吸引力合在一起,吸引地球 表面的海水,所以每月初一和十五的潮汐比较大。特别是 中秋节前后,是一年中地球离太阳最近的时候,所以每年 农历八月十五前后的秋潮是一年中最大的。
√ 江面上依旧风号. ( háo hào)浪吼。
加点的字 是多音字!
号 háo(号叫)
hào(号角) 读一读:
注意加点字的 读音!
江面上风号. 浪 吼,船员们喊着号. 子,拼命地把风 帆拉起来。
本文语言很有气势,朗读的总体基调是 激昂的,语速、语调前后变化很大。潮来前, 语速放慢,语调稍显平静。随着大潮的到来, 语速略快,语调高昂起来,并加强语气(重 音增多)。
3.再读一遍,把课文读通读顺,然后读给爸爸妈妈听。
yán 咸盐
dǐnɡ fèi 鼎沸
bēnɡ 山崩地裂
第二步:学字词
yì 屹立
ɡuàn 横贯
zhèn 震动
ánɡ hào 昂首 浩浩荡荡
dùn yú 顿时 余数
shà 霎时
百舸争流
屹昂 盐贯 鼎 沸浩
用“√”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 昂头(yáng áng)
• 震动(zhèn zhèng)
√ 鼎• 沸(fú fèi) √ 霎时• (chà shà) √ √ 屹•• 立(yì qǐ)
【水天相接】 【横贯】 【天下奇观】 【横卧】 【山崩地裂】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奇观、奇异、少见而又壮观的景象。本课是指钱塘江 大潮是世界上少见的壮观景象。
水和天连接在一起。形容水域广阔。
作者用比喻、夸张的手法把浪潮比作齐头并进的千万匹 白色战马,写出了钱塘江大潮到来时奔腾的形态特点。
抓重点词句想象画面
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想象。如:在引导学生感受江潮的变化,语体文会要钱素塘潮之
“奇”时,我们可以通过抓住大潮的声音和形态的变化的词语“隆隆的响 声”“闷雷滚动”“山崩地裂”“颤动”“风号浪吼”等来理解。在读课文的 时候,我们先找到描写大潮变化的关键词,然后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把这些 词语所描绘的景象还原成画面在自己的脑海中呈现出来,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感 受到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和壮观。抓出重点词句,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并体 会和感悟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此同时,抓重点词句还可以帮助学生们 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本课运用形象的比喻,生动地描绘了钱塘江潮水汹涌澎 湃、雷霆万钧的情状和声威。
潮来前平静壮美
语文要素
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 了海塘大堤。宽阔的钱塘江横卧 在眼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