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裁判法
第四章 评分标准与办法(02年)
新规则武术套路各项评分均为10分 制。自选项目动作质量分为5分(A 组),演练水平分为3分(B组),难 度分为2分(C组)。传统项目或无难 度的自选项目动作质量分为5分(A 组),演练水平分为5分(B组)。
1)动作质量的评定与动作质量应得分的确定
A组裁判员根据运动员现场完成动作的 质量,按照“动作规格常见错误内容及扣 分标准”的要求,用动作质量的分值减去 各种动作规格错误和其他错误的扣分,即 为运动员的动作质量分。
(1)裁判员根据运动员现场发挥的技术水平, 按照各竞赛项目的动作规格要求,减去该 动作规格中出现的错误扣分和其他错误的 扣分,即为运动员的动作规格分。 (2)动作规格的评分标准:该类分值满分为 6.8分。 ① 动作规格扣分 ②其他错误扣分
2.演练水平的评定
(1) 裁判员根据运动员现场表现的整套演练水平,按 照各竞赛项目在功力(劲力、协调)、演练技巧(精神、 节奏、风格)、编排(内容、结构、布局)等方面的标 准,整体比较,确定扣分,从该类分值中减去应扣分数, 即为运动员的演练水平分。 (2) 演练水平的评分标准:该类分值满分为3分。 ① 劲力水平分值为1分(劲力、协调各占0.5分)。 ② 演练技巧分值为1.5分(精神、节奏、风格各占0.5分)。 ③ 编排(内容、结构、布局)分值为0.5分。
2)演练水平的评定
(1)自选项目:B组中由1名裁判员加裁判长 按照套路动作劲力、节奏及音乐的要求整体评判 后确定的等级平均分数减去另外2名裁判员对套路 编排错误的扣分,即为运动员的动作质量分。 (2)传统项目:B组裁判员根据运动员整套的 现场演练,按照劲力、节奏编排以及音乐的要求 整体评判后确定示出的分数,即为运动员的演练 水平分。取3个分数的平均数或去掉高低分取中间 2个分数的平均值为运动员的演练水平应得分。
3.运动员应在同侧场内完成相同方向(左右 不得超过90度)的起势与收势。集体项目必 须在场内完成起势与收势,方向,位置不限。 4.计时以临场裁判组的计时表为准。裁判组 用两块表计时,以接近规定时间的表为准。 5.除集体项目外,任何项目在比赛时均不得 配乐。
5)竞赛中的礼节
介绍运动员时,运动员向观众行抱 拳礼;每场比赛开始前,运动员相互行 抱拳礼,宣布结果时,运动员交换站位, 宣布后,双方行抱拳礼,再同时向台上 裁判员行抱拳礼,裁判回礼;然后和对 方教练员行抱拳礼,教练员回礼。
5.最后得分的确定 裁判长从运动员的应得分中减去 “裁判长的扣分”再加上“创新难度 动作”加分,即为运动员的最后得分。
6) 裁判长的扣分
1、起势、收势 2、重做 3、出界 4、平衡时间不足 5、套路完成时间不足或超出规定时间 6、 器械、服装不符合规定 7、动作组别不够 8、 规定套路的动作缺少或增加 9、 指定动作的扣分
3.裁判员的示分 裁判员所示分数可到小数点后两 位数,小数点后第二位数必须是0或5。 4.应得分数的确定 (1) 动作完成应得分与演练水平应得分之和即为运 动员的应得分数。 (2) 动作完成应得分与演练水平得分的确定:三个 裁判员评分,取三个分数的平均值为运动员的应得分; 四至五个裁判员评分,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取中间 两个或三个分数的平均值为运动员的应得分。运动员 的应得分数只取到小数点后两位数,小数点后第三位 不作四舍五入。
1977年在内蒙临河举行的全国武 术比赛中增设了其它拳术和其它器械 竞赛项目。1979年再次修改规则, 对跳跃翻腾动作进行了限制,对自选 项目在运动时间上做出不得少于120 秒的规定。1984年出版的规则又对 器械规格、重量有了明确的要求,对 低级趣味动做及比赛中不必要的喊叫 现象做出了处理。1991年的规则对 套路中某些步型和动作组别的规定进 行了修改,调整了评分标准中各项错 误扣分的分值。
3)难度的评定与难度应得分的确定
C组裁判员根据运动员现场整 套难度完成的情况,按照各项目 动作难度和连接难度的加分标准, 确定运动员现场完成动作难度、 连接难度的累计分,即为运动员 的难度分。
4)运动员实际应得分数的确定
(1)自选项目:动作质量应得分、演练水 平应得分和难度应得分之和即为运动员的 应得分数。 (2)传统项目:动作质量应得分和演练水 平应得分之和即为运动员(队)的应得分 数。
5)运动员最后得分的确定
裁判长从运动员的应得分中减去“裁 判长的扣分”,加上创新难度的加分即为 运动员的最后得分。
6)裁判长的加分与扣分
裁判长执行对比赛中被确认完成的创新 难度的加分,执行对比赛中套路时间不足 或超出规定的扣分。
7)比赛场地的规定
个人项目的场地:长14米、宽8米,其周围至少有 2米宽的安全区; 集体项目的场地:长16米、宽14米,其周围至少 有1米宽的安全区; 场地四周内沿,应标明5厘米宽的白色边线; 场地的地面空间高度不少于8米; 两个比赛场地之间的距离6米以上。
第三章、评分标准与办法(96年)
★ 长拳、太极拳、南拳、剑、刀、枪、棍的 评分方法与标准 ●评分裁判员的组成:由评判动作规格的裁 判员三至五名和评判演练水平的裁判员三 至五名组成。 ●裁判员评分:各项比赛的满分为10分,其 中动作规格分值为6.8分,演练水平分值3 分,创新难度分值为0.2分。
1. 动作规格分的评定
武术裁判法
主
讲: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勇(副教授)
武术裁判法
第一章、武术竞赛规则发展情况 第二章、武术裁判规则 1)竞赛组织机构 2)竞赛性质 3)比赛项目及规则 4)进场、退场、起势、收势、套路计时、配乐 5)竞赛中的礼节 第三章、评分方法与标准(96年)
1)动作规格分的评定
2)演练水平的评定 3)裁判员的示分
5)最后得分的确定
4)进场、退场、起势、收势、套路计时、配 乐
1.运动员听到点名或看到电子显示姓名后,应立即进场待裁判 长示意后,即可走向起势位置。运动员身体任何部位开始动 作即为起势(计时开始)。集体项目在行进间开始动作者, 须事先向裁判和申明。 2.运动员完成整套动作后,须并步收势(计时结束),再转 裁判长行注目礼,然后退场。不允许边转向裁判长边收势。 对练以倒地或抛弃器械结束整套动作者,须先站立做并步收 势(计时结束),再去收拾器械。
2)竞赛性质
(一)、竞赛类型分: 1、个人赛 2、团体赛 3、个人及团体赛 (二)、按年龄分为: 1、成年赛 2、少年赛 3、儿童赛 (三)、按性别分为: 1、男子赛 2、女子赛 (四)、按比赛成绩分为: 1、甲级赛 2、乙级赛 (五)、每一次的竞赛性质由竞赛规程确定
3)比赛项目及规则 武术套路比赛 一、武术套路 (一)拳术设其它传统拳,即流行于各地、 除规则规定的自选拳术内容以外的拳术(如形意、 八卦、意拳、八极、地躺、醉拳等)、南拳、各 式太极拳三项。器械设长、短、软、双器械四项。 对练设一项,2-3人均可,男、女可混编。比赛 在长14米,宽8米的地毯上进行。 (二)套路比赛各项高低采用裁判评分的办 法。各项比赛的最高得分为10分,评分和扣分标 准如下:
8)比赛器械的规定
必须使用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 心指定的器械。 例如:扇子:全长为33厘米、宽2厘米。 剑采用金属剑,穗长略短于剑身。
希望大家喜欢武术, 希望大家学有所获, 学能所用!!
谢 谢
第二章、武术裁判规则
1)竞赛组织机构 一、竞赛委员会 二、竞赛监督委员会 三、仲裁委员会 四、执行裁判的组成 1、总裁判长1人,副总裁判长1~2人。 2、裁判组设裁判长1人,技术检查员1 人, 评分裁判6~10人。 3、编排记录长1人,编排记录员3~5人。 4、检录长1人。检录员3~5人。 五、执行裁判的职责
1、刀、枪、剑、棍、南拳、太极拳等评分扣分标 准: 动作规格的分值6分;劲力协调的分值2分; 精神、节奏、风格、内容、结构、布局的 分值2分。 2、扣分,根据不符合要求的程度,分别给予扣分, 每次扣0.1以上,有些严重不符者,最高一次可 扣2分。 3、其它项目和评分标准: 姿势正确、方法清楚4分; 劲力顺达、动作协调3分; 风格独特、内容充实2分; 精神贯注、节奏分明1分。 4、对练评分标准: 攻防合理,方法准确4分; 动作熟练、配合严密3分; 内容充实、结构紧凑2分; 意识逼真、风格突出1分。 传统拳(形意,八卦,意拳,八极,翻子等)南拳、太 极拳、长器械、短器械、软器械、双器械对练、 散手比赛。
6) 裁判长的扣分
4)应得分数的确定
第四章 评分标准与办法(02年)
1)动作质量的评定与动作质量应得分的确定 2)演练水平的评定 3)难度的评定与难度应得分的确定 4)运动员实际应得分数的确定 5)运动员最后得分的确定 6)裁判长的加分与扣分 7)比赛场地的规定 8)比赛器械的规定
第一章、武术竞赛规则发展情况
►
第一部武术规则一直沿用至1965年第 二届全运会的武术比赛,这一期间涌现出 一大批优秀的武术运动员。由于规则在技 术的导向上突出了对套路动作规格和风格 特点的要求,使套路技术逐步由传统向现 代转型,基本形成了以拳术和器械为主要 内容的竞技武术套路技术体系。
1966年至1971年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冲击,武术比赛 一度停止,1972年武术恢复正常比赛。为迎接第三届全运 会的武术比赛,1973年对规则中的评分标准做了适当修改, 同时增补了难度创新动作加分的条款。由于规则鼓励运动 员使用难度创新动作,在三运会武术比赛中一大批青少年 武术运动员脱颖而出。动作规范,技术熟练,速度快,腾 空高,难度大,是当时套路技术的主要特点。因此比赛的 竞争十分激烈,比赛颇具观赏性。
新中国成立后,武术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和人民体育事业中的一个 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全面继承和发展。1950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组 织召开了全国武术工作座谈会,大力倡导发展民族传统武术运动。国 家体委成立后,为推动武术及民族形式体育运动的发展,1953年11月 在天津举行了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武术是这次大会的 主要内容,并采用评奖的办法进行。1956年中国武术协会在北京成立, 武术正式定为体育表演项目,并于同年11月1日在北京举办了12单位 武术表演大会,首次采用试行评分的办法,比较具体地区分运动员技 术水平高低。1957年国家体委将武术列为体育竞赛项目,举行了全国 武术评奖观摩大会,并组织整理出版了简化太极拳,甲、乙组和初级 的拳、刀、剑、棍、枪套路,这对武术的普及和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 1958年国家体委制定了第一部以流传面较广的长拳、太极拳、南拳为 竞赛内容的《武术竞赛规则》,并于9月7日在北京举行了全国武术运 动会。至此,武术纳入我国体育竞赛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