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胆说出“《六经》尽糟粕”的清代诗人袁枚写过四句诗:美人看花去,忘却身是花。
花如有所知,愿开美人家。
其实“月明”方显得“星稀”,花儿真的开在了美人家,未必适得其所。
“妾貌如花被花妒”,古人对美女早有“闭月羞花”的形容。
因此,花如有所知,当似林处士笔下的“山园小梅”:“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正所谓“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才对。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人之美,尤其是女性之美更是上帝最伟大的杰作。
加之在古老的华夏,家族观念及节烈观念远非外邦人可比,所以古往今来,女子的别称相当多,尤其是对于美女的称呼,可谓琳琅满目,个中不少趣闻轶事颇值得考释。
是故考查女子的别称,不仅具有民俗的意义,亦不难从中窥见文化意识和思想观念的流变。
“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这是孔老夫子贬低妇女的名言,鲁迅先生毫不留情地指出:不知这“女子”是否也包括孔圣人的母亲!“女子”二字为古今通称,泛指所有女性。
与“女子”类似的泛称还有唐朝所使用的“萧娘”一词。
“萧娘”是从与“萧郎”相对而来。
“萧郎”本指姓萧的男子。
《梁书·武帝纪(上)》便曾用“萧郎”称梁武帝萧衍。
后来引申为所有的男子。
因此,与“萧郎”相对应的“萧娘”便指代所有的女子了。
周邦彦《夜游宫》词曰:“有谁知,为萧娘,书一纸。
”杨巨源《崔娘》诗:“风流才子多春思,肠断萧娘一纸书。
”都是用“萧娘”泛称女子。
“红粉青蛾映楚云,桃花马上石榴裙。
”前人对于妇女的代称,首先是从服饰着眼的。
因此“巾帼”、“裙钗”、“红裙”、“金钿”、“粉黛”、“红粉”以至于“妆次”,在古代诗词中都是女子的代称。
“巾帼”指我国古代妇女的头巾和发式。
“帼”也有“巾”的意思。
据《晋书·宣帝纪》载:“亮数挑战,帝不出,因遗帝巾帼妇人之饰。
”这里“亮”即诸葛亮,“帝”指的是司马懿,诸葛亮骂阵挑战,司马懿坚守不出,诸葛亮送给司马懿一些妇人的头饰,嘲弄他太不像男子汉。
“钗”是妇女固定头发用的两股簪,“钿”是妇女嵌金花的首饰,“黛”是古代女子用来画眉的青黑色的颜料,类乎现在的眉笔。
“红粉”则是胭脂和铅粉,这些都是女子的案头必备之物品,用以代称女子顺理成章。
白居易在其名篇《长恨歌》中,一边说“宛转蛾眉马前死”,用“蛾眉”代杨玉环,一边说“六宫粉黛无颜色”,以“粉黛”代称其它宫女。
在其另一诗《醉赠张秘书》里又说:“长安众富儿,盘馔罗膻荤;不解文字饮,惟能醉红裙。
”揭露了纨绔子弟们醉生梦死声色犬马而不学无术的丑态。
“红妆”则是从“钗”、“钿’等具体的服饰到束妆完毕,以整体的盛妆代称女子。
如《聊斋志异·西湖主》:“红妆数辈,拥一女郎至亭上坐。
”“妆次”的“次”作“中间”解,如“胸次”指胸间,这里犹言“梳妆台边”。
旧时书中对女子用作敬词,如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一折:“张珙百拜奉启芳卿可人妆次”,这里“芳卿”、“可人”和“妆次”都是代称崔莺莺。
以身份地位代称妇女的不多,但至少可以找到“士女”、“寒女”和“大家闺秀”、“小家碧玉”两组。
“士女”即“仕女”,旧指官宦人家的“贵族”妇女。
《敦煌曲子词·菩萨蛮》中便有“清明节近千山绿,轻盈女士腰如束”的描写。
可以想见,“筋力日已疲,不息窗下机”的织女和“血指流丹”的渔女是不会如此俏丽飘逸的。
顾名思义,“寒女”指穷苦人家出身贫寒的女子。
杜甫名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彤庭”原指汉代以红色漆中庭的皇宫,后泛指皇宫。
诗圣慨叹:王公贵族所坐分的财帛,本是出自贫苦女子之手啊!其“哀民生之多艰”的高标令人敬仰。
“大家闺秀”旧称有钱有势人家的女儿,而“小家碧玉”的“碧玉”二字并不似南方以珠为宝,称女孩为“珠女”,或后人称美女为“玉人”。
汉代《乐府诗集》收有《碧玉歌》,其中引《乐苑》注释道:“《碧玉歌》者,宋汝南王所作也。
”碧玉,汝南王妾名。
《乐府诗集》收《碧玉歌》三首,后两首首句皆为“碧玉小家女”,由此可知这位名叫碧玉的妾出身贫寒,后来人们就把贫家女称为“小家碧玉”了。
旧时敬称富家女孩还有“千金小姐”一称。
元代张国宾《薛仁贵》第四折:“你乃是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请自稳便。
”以德能代称女子者亦有几例。
如“才女”指有才华的女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巧妇”指聪明能干的妇女。
“英媛”指贤德的女子,“英”指杰出,“媛”代称美女。
晋代诗人傅玄《艳歌行》说:“妙哉英媛德,宜配侯与王”,赞叹虽发自内心,却不无“凤凰要把高枝站”的封建意识。
“哲妇”一称更耐人寻味。
从字面上看,“哲”指明达有才智,“哲妇”当是“才女”加“英媛”,该是褒义。
但《辞源》释名:“多谋虑的妇女”,这就大大值得推敲。
“机敏聪慧”、“善解人意”可谓“多谋虑”,但“居心叵测”、“诡计多端”何尝不是“多谋虑”呢?偶读《诗经·大雅》,忽然发现了“哲夫成城,哲妇倾城。
”朱熹传曰:“哲,知也。
城,犹国也。
哲妇,指褒姒也。
”说男子有知即本领大有方略可以立国,而“妇人以无非无仪为善”,——不作坏事不讲仪容就好,“女子无才便是德”嘛。
而“哲妇则适以覆国”——太有谋虑,有“知”,就像褒姒一样,会毁了周幽王的江山社稷。
是故,“哲女’’并非褒扬女子明慧,而是充满了女人是“祸水”或“尤物”的封建气息。
旧时对有文才的女子还有“扫眉才子”和“柳絮才媛”两称。
“扫眉”即画眉毛,指女子,加“才子”二字,意为女才子。
郁达夫《日本谣》之八:“扫眉才子众三千,万里桥边起讲筵。
”后来干脆用“扫眉”二字代“扫眉才子”。
清余怀《板桥杂记·轶事》:“秋风团扇,寄兴扫眉,非沉溺烟花之比”。
“柳絮才媛”自“咏絮才”而来。
据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意。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谢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后来就把有诗才的女子称为“咏絮才”。
清代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五:“然微云夫婿,柳絮才媛,艳句流传,亦可谓倡随佳话矣!”“微云”是吟咏天月明净,夫婿有“微云”之才,妻子又有咏絮诗情,夫唱(“倡”通“唱”)妇随,自然传为佳话。
此外,对文才极高的女子,古代还有“不栉进士”一称。
据唐代刘讷言《谐噱录》载:一个叫关图的人,妹妹极有文才,她常常对别人说:“有一进士,所恨不能栉耳”。
“栉”是男人束发用的梳篦。
这位女子自视甚高,认为已经达到“进士”水准,只可惜旧时不许女子科考,即“不能栉”。
“一唱雄鸡天下白”,进入新社会,女子扬眉吐气,毫无愧色地自立于各行各业,因此出现了“半边天”的代称。
意为妇女同样有移山填海、顶天立地的力量。
倘若那位“不栉进士”生于当世,该不会再有怀才不遇的浩叹了吧!“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人的生命总是沿着自己的轨迹运行着。
就年龄而论,女子从小到老各年龄段均有代称。
唐代对小女孩有一个亲昵而别致的美称叫“小茶”。
诗人元好问曾为一位五岁女孩题诗曰:“牙牙学语总堪夸,学念新诗似小茶。
”因为这位幼女能够背诵元好问的诗歌数首。
而“似小茶”说明“小茶”的年龄当大于五岁,那背诗的小女孩颇有“幼年少成”的可爱。
果然从明代朱有熄的《元宫词》中寻到了“进得女真千户妹,十三娇小唤茶茶”的字句。
“女真”是满族祖先,五代始称女真。
“千户妹”无疑是大家闺秀。
重要的是我们由此得知,“小茶”或“茶茶”的年龄当在十三四岁之际。
那么,为什么用“茶”代女孩呢?据唐代李匡义《资瑕集·阿茶》所解释,“茶”为“宅家”二字的急语连读:“公、郡、县主,宫禁呼为宅家子。
盖以至尊以天下为宅,四海为家,不敢斥呼,故曰宅家,亦就陛下之意。
至主公以下,则加子字,亦犹帝子也……急语乃以宅家子为茶子。
”是故“小茶”则是十三四岁的“茶子”。
此说之外,我们认为,这里以“茶”代女孩子与前述以花喻人不无联系。
中国文化当中,形容女子多用植物,如莲足、杏眼、“樱桃点绛唇,杨柳小蛮腰”等。
因此,用植物尤其是用花代称女子者不胜枚举。
如称美女为“名花”,美女有了婆家或意中人曰“名花有主”。
称仪态万方的美丽女子为“国色天香”,其实这四个字正是唐代诗人李正封咏牡丹的诗句“天香夜染衣,国色朝酣酒”的浓缩。
试想,夜不易观花,花香却已染衣,酒足以醉人,花仍然能够酣酒,可见色香皆非一般。
苏东坡《海棠》诗:“只恐夜深花睡去,更烧高烛照红妆”,也是以海棠花比美女。
五代后周人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明皇当政期间,“秋八月,太液池有千叶白莲数枝盛开”,李隆基与众贵戚“宴赏焉。
左右皆叹羡久之”,大有无与伦比之慨,不料唐明皇指着杨贵妃向左右贵戚说道:“争如我解语花?”——怎么能比得上我这位善解“君”意的花一样的美人呢?自此,“解语花”成了聪颖的美女的代称。
直到今天,我们还在称社交场合中活跃美丽的女子为“交际花”,称学校中最漂亮的姑娘为“校花”,称以美貌作摆设,没有多少真才实学的女子为“花瓶”,都是取了“花”的相似点或引申义。
殊不知“茶”与“花”正是密不可分的同类,其鲜嫩美丽、青翠香洁常可等量齐观。
明代高濂《饮馔服食笺》曰:“木樨、茉莉、玫瑰、蔷薇、兰蕙、桔花、栀子、木香、梅花,皆可作茶。
”是故,称小女孩为“小茶”类似于今天称少年儿童为“祖国的花朵”,亦是情在理中的事。
“小茶”之外,古时闽粤一带称女孩为“珠娘”,也泛指青年女子。
南朝梁代的任防在其《述异记》中解释说:“越俗以珠为上宝,生女谓之珠娘,生男谓之珠儿。
”“越”在此指越民族,古时江浙粤闽之地为越族所居。
“青蛾”也是少女的代称。
诗人江淹的《水上神女赋》:“青蛾羞艳,素女惭光”,说神女之美,让妙龄少女也羞对其艳丽,惭愧于神女的光彩。
从古到今,人们都曾用“黄毛丫头”称呼女孩子。
“黄毛丫头”原意是毛发还没全黑的女孩,后亦用作年轻女子的谑称或鄙称。
郭沫若的五幕历史剧《屈原》第一幕:“你这黄毛丫头!你怕我不能惩治你!”而且,古代也曾用“小娘子”、“小妮子”等称呼少女。
“小娘子”既可以指自己的女孩,也可以指他人的女孩。
如干宝《搜神记》中写道:“徐元指王大夫养女曰:‘只此小娘子便是大夫冤家矣。
”’到唐宋时节,“小娘子”则成了对年轻妇女的通称。
“小妮子”原指女孩子,宋元后多指婢女,如元代白仁甫的杂剧《东墙记》:“有个小妮子,是小姐使唤的梅香。
”据《诗经·采蘋》所载,少女还有“季女”一称。
“谁其尸之,有齐季女。
”讲的是祭祀宗室的事,朱熹注曰:“尸,主也。
齐,敬貌。
季,少也。
”意思是女孩子小小年纪,已经承担了祭祀的主妇的职责,“尤见其质之美”。
少女的代称古亦有“娇倩”二字。
“娇”为娇小可爱,“倩”为美丽。
清代袁于令《西楼记·之任》:“想念西楼娇倩,生死相期,一朝打散如浪萍。
”“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西风东渐,少女的称谓中又多了两个“外来妹”,即“天使”和“安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