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试卷A一、单选题1、谁把社会心理学定义为“对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研究。
”麦独孤B、罗斯C、奥尔波特D、艾尔乌德2、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人勒温提出了以下著名公式A、B=f(P,E)B、B=P(f ,P)C、B=E(P,f)D、P=B(f ,E)3、围绕的研究可视为在哲学思辨阶段社会心理学最早的研究A、善恶B、人性C、遗传D、本能4、现代社会心理学的成果主要是在以下哪一阶段中后期产生的A、前哲学阶段B、哲学思辨阶段C、经验描述阶段D、实证分析阶段5、以下哪一条不属于社会心理学应遵循的研究原则A、价值中立原则B、创新性原则C、系统性原则D、伦理性原则6、用是用行为主义来解释人们社会行为的形成和发展的A、社会交换论B、社会学习论C、符号决定论D、精神分析论7、哪个不属于问卷设计的原则A、目的性原则B、全面性原则C、非歧视性原则D、非暗示性原则8、以下哪个不是观察学习的过程A、认知B、保持C、动作再现D、动机9、行为主义的理论假设认为,先前的学习对现在的行为有A、决定作用B、模仿作用C、联想作用D、观察作用10、人们之间的互动是一种A、物质与物质的交换B、精神与精神的交换C、物质与非物质的交换D、精神与物质的交换11、以下哪一种是人格结构的生物面A、原我B、本我C、自我D、超我12、又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属于A、双趋冲突B、双避冲突C、趋避冲突D、多重趋避冲突13、以下哪个不属于道德社会化的内容A、道德观念与判断B、道德情感C、道德行为倾向D、道德行为14、社会角色是对特定地位个体的A、行为期待B、行为认同C、行为方式D、心理状态15、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网络,称为A、认知B、图式C、结构D、体系16、印象是指留在个体头脑中的认知客体的形象B、认知客体的图式C、认知客体的网络D、认知客体的结构17、个体对他人某些好恶的评价,极大地影响了对此人的总体印象,称为A、近因效应B、首因效应C、第一印象机制D、光环效应18、人们普遍都认为上海人比较精明,这可以称为A、固定化B、首因效应C、刻板印象D、光环效应19、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动机的功能A、激活B、指向C、趋向D、调节20、动机与活动效率之间呈关系A、线性B、U型C、倒U型D、倒∩型二、多选题21、侵犯由哪些因素所构成的?A、侵犯原因B、伤害行为C、侵犯动机D、社会评价22、利他属于一种的亲社会行为有益于他人B、有益于公众和社会C、又不期待任何回报D、不计较得失23、态度作为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它具有A、稳定性B、内在性C、方向性D、对象性24、态度转变的说服模型包括了哪些部分A、传递者B、沟通信息C、目标D、情境25、减少和消除认知失调的途径有改变或否认认知因素的一方B、增加新的认知因素C、降低认知双方的强度D、提高认知双方的强度26、影响喜欢的因素有A、协调性B、相似性C、互补性D、外貌吸引27、从众行为的原因是A、寻求参照B、避免恐惧C、群体凝聚力的影响D、自我评价28、他人在场使效率下降,属于A、社会促进B、社会助长C、社会干扰D、社会抑制29、社会感染的特点是A、感染性B、双向性C、爆发性D、接受的迅速性30、爱情是A、专指异性恋B、不包括精神恋C、青梅竹马时期的恋情更深D、人与动物都存在的A卷参考答案1、C2、A3、B4、D5、B6、B7、C8、A9、A 10、C 11、B 12、A 13、C 14、A 15、B 16、A 17、D 18、C 19、C20、C21、BCD 22、ABC 23、ABD 24、ABCD 25、ABC 26、BCD27、ABC 28、CD 29、BCD 30、AB《社会心理学》试卷B一、单选题1、夫妻之间能够相互体贴、合作、习惯上彼此适应,这种夫妻类型称为A、爱情型B、建设型C、一体型D、平等合作型2、演员和观众相互之间都被感染了,属于是感染的A、感染性B、双向性C、爆发性D、接受的迅速性3、以下哪一个不属于暗示的环节A、暗示者B、被暗示者C、暗示信息D、暗示结果4、是在没有外界压力条件下,个体仿效他人的现象A、众从B、从众C、模仿D、认同5、群体规模对从众的影响,其临界值大致在人A、3~4B、5~6C、7~8D、10~206、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称为A、服从B、众从C、从众D、屈从7、亲人之间的接触距离称为距离A、公众B、社交C、个人D、亲密8、非词语性的身体符号称为A、姿势B、体势C、体语D、体态9、下情上达,属于A、上行沟通B、下行沟通C、链式沟通D、轮式沟通10、信息的传递和交流的过程称为A、互动B、沟通C、传递D、感染11、当个体的目标或手段与他人的目标或手段之间存在积极的相互依赖的关系时,他们之间存在A、依赖关系B、竞争关系C、合作关系D、人际关系12、人际互动的形式是A、合作B、合作与竞争C、交换D、交换与合作13、人际吸引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的吸引状态B、情感上的融洽状态C、情感上的亲密状态D、情感上的喜欢状态14、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是由提出的A、弗洛伊德B、罗伦茨C、费斯庭格D、舒茨15、以下哪一个不是人际关系的原则A、相互性B、交换性C、协调性D、自我价值保护16、提出了态度转变的说服模型A、凯尔曼B、霍夫兰德C、多拉德D、班杜拉17、把他人的观点变为自己认知结构的一部分而形成某种态度,属于阶段A、服从B、接受C、认同D、内化18、提出了侵犯的社会学习论的观点,强调侵犯的习得性A、弗洛伊德B、罗伦茨C、多拉德D、班杜拉19、如果挫折强度一定,侵犯的发生与预计惩罚呈A、正比B、反比C、线性关系D、倒U型关系20、抱负水平取决于A、自信水平B、成就动机C、自尊水平D、自尊动机二、多选题21、按动机的性质,可以把动机分为A、自然动机B、社会动机C、原发性动机D、衍生性或精神性动机22、动机产生之前必须存在A、需要B、心理紧张C、心理张力D、焦虑23、凯利的归因理论也称为三维理论,即归因时需要三种信息A、特异性信息B、差别性信息C、共同性信息D、一致性信息24、根据归因的控制点理论,可以把人分为A、外控者B、内控者C、他控者D、自控者25、印象整饰,亦称A、印象输入B、印象输出C、印象管理D、印象整合26、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较为固定的看法,称为刻板印象A、某个人B、某类人C、某个事物D、某类事物27、印象的形成是指个体首次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总是按照已往的经验,并对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B、明确事件对个体的意义C、使行为获得明确的定向D、最终形成印象28、图式的总体作用是控制输入,调节输出,具体作用表现为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B、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C、影响记忆D、影响自我知觉29、身份的特点除客观性以外,还有A、主观性B、多重性C、稳定性D、契约性30、自我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的认知A、生理状态B、心理状态C、人际关系D、社会角色B卷参考答案1、C2、B3、D4、C5、A6、C7、D8、C9、A 10、B 11、C 12、B 13、C 14、D 15、C 16、B 17、D 18、D 19、B20、B21、ABCD 22、AB 23、ACD 24、AB 25、BC 26、BD27、ABC 28、ABCD 29、ABCD 30、ABCD《社会心理学》试卷C一、单选题1、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A.过程B.心理反应C.心理活动D.中介过程2、行为主义主要的假设是A.先前学习对现在的行为有决定作用B.起决定作用的是人们现时现场的所思所想C.以前的信息加工对现在有影响D.环境对人的现时行为有决定作用3、()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A.态度B.心理倾向C.社会角色D.人际关系4、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网络,称为A.自我概念B.图式C.角色认同D.自我评价5、对认知者来说,印象整饰与印象形成的区别,是A.印象形成是信息输入,印象整饰是信息输出B.印象形成是信息输出,印象整饰是信息输入C.印象形成是信息输入,印象整饰也是信息输入D.印象形成是信息输出,印象整饰也是信息输出6、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是一种A线性关系B.函数关系C.加权关系D.倒U型关系7、()是个体对某一特定的客体做出反应时所持有的稳定性的心理倾向。
A.态度B.归因C.动机D.利地8、海德提出了有关态度改变的理论,称为A.认知失调理论B.三阶段论C.社会交换论D.平衡理论9、海德提出的有关态度改变的理论,可简称为A.P-O-X模式B.P=f(P,C)模式C.TIRO模式D.A-B-C模式10、社会交换论认为态度改变的关键是A.诱因的强度B.回避动机C.趋向动机D.达到平衡状态11、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FIRO)是由()提出来的A.海德B.费斯廷格C.舒茨D.李维奇12、()专指人们在心理和行为方面的交流、交往A.人际互动B.人际交往C.人际喜欢D.人际吸引13、除了目光接触,()是另一种可完成精细信息沟通的体语形式A.身体语言B.身体运动C.空间距离D.面部表情14、在他人作用下,引起个体思想、感情和行为的变化称为A.印象管理B.社会影响C.人际吸引D.从众15、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叫()A.社会促进B.社会惰化C.利他D.从众16、没有外在压力条件下,个体受他人影响仿照他人,使自己与之相同或相似的现象,称为()A.社会促进反应B.模仿C.感染D.暗示17、暗示刺激发出后,引起被暗示者相反的反应,称为A.反暗示B.反模仿C.逆反D.真暗示18、婚姻关系的本质在于它的()A.社会性能B.经济性C.繁衍性D.激情性19、()作为一个群体是社会的细胞,即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A.参照群体B.家庭C.学校D.角色组20、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关系A.社会上的B.心理上的C.情感上的D.行为上的二、多选题21、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伦理原则有()A.保护被试原则B.征得同意原则C.事后说明原则D.退出研究的自由的原则22、问卷法有两个特点,它们是()A.标准化程度高B.双方互相影响C.收效快D.有特定的目的性23、学习有三个机制,即()A.模仿B.联想C.社会交换D.强化24、社会化涉及两个方面,即()A.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B.社会化C.再社会化D.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25、自我概念的功能有()A.保持个体内的一致性B.解释经验C.决定期待D.反思自己26、影响自尊的因素,包括()A.家庭中亲子关系的影响B.行动表现的反馈C.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D.根据相似性原理正确进行社会比较27、()的归因是属于外归因的()A.把行为原因归于其他人的影响B.把行为原因归于自己的运气不好C、把行为原因归于所要完成的工作太难D.把行为原因归于工作条件不适宜28、属于社会动机的有()A.亲合动机B.成就动机C.权力动机D.利他动机29、挫折一侵犯学说有以下哪几个要点()A.人在受挫折后,一定会产生侵犯行为B.侵犯强度同目标受阻强度呈正相关C.抑制侵犯的力量与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强度呈正比例关系D.如果挫折强度一定,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性则越小;如果预期惩罚一定,则挫折越大,浸犯越可能发生30、人际关系的原则有()A.趋利性原则B.相互性原则C.交换性原则D.自我价值保护原则卷参考答案1、D2、A3、C4、B5、A6、D7、A8、D9、A 10、A 11、C 12、A 13、D 14、B 15、A 16、B 17、A 18、A 19、B20、B21、ABCD 22、AC 23、ABD 24、AD 25、ABC 26、ABCD27、ABCD 28、ABCD 29、BCD 30、BCD《社会心理学》试卷D单选题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于A1879年B1908年C1924年D1925年社会知觉、态度等,属于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层面A个体B人际C群体D社会使某种行为固定下来并反复出现的刺激,称为A联想B强化C模仿D习得4、理论亦称为深层心理学A社会学习B社会交换C符号互动D精神分析5、自我成熟最晚A生理B心理C社会D反思6、自尊的经典公式为A自尊=成功/抱负B自尊=抱负/成功C自尊=成就动机/抱负D自尊=抱负/成就动机7、与熟悉的人相处,容易产生A首因效应B刻板印象C近因效应D光环效应8、的高低取决于成就动机的强弱A自尊水平B抱负水平C自我意识D自我效能感9、以下哪个不属于态度的特点A内在性B评价性C对象性D稳定性10、大小决定态度的强弱A信念B抱负C价值D意义11、个体对对象的卷入水平,为态度的属性A方向B强度C深度D向中度12、发展了一种对自我概念定性测量的方法——“我是谁”A.高尔顿B.高顿C.瑟斯顿D.埃里克森13、是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A.霍曼斯B.班杜拉C.勒温D.布鲁默14、符号互动论强调和符号在社会行动中的作用A.心理生活空间B.事物的意义C.意识与无意识D.认知的作用15、社会认知论源于A.精神分析学说B.拓扑心理学C.格式塔心理学D.行为主义学说16、海德提出的有关态度改变的理论依据的是A.费力最小原则B.符合需要原则C.社会交换原则D.平衡原则17、解释社会促进与社会惰化现象时,学者认为,他人在场,个体动机水平将会提高,因此其应被抑制A.弱势反应易于表现,而优势反应B.强化反应易于表现,而竞争反应C.竞争反应易于表现,而强化反应D.优势反应易于表现,而弱势反应18、亲合起源于A.本能B.依恋C.学习D.社会性19、既指阻碍个体达到目标的情境又指行为受阻时个体产生的心理紧张状态A.动机受阻B.焦虑C.需要D.挫折20、美国心理学家罗特提出的一种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