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任务书及指导书2015.12第一部分 毕业设计任务书一、设计项目某8层混凝土框架结构办公楼,位于广州市。
室外标高-0.200m ,第1层层高5.100m ,桩承台顶标高-1.000m ,其他层层高4.200m 。
外墙、分户墙及楼间墙及设备间墙厚为180,其他内墙均为120厚。
水、电管道外接市政管道,户内管道暗埋。
给排水、电器照明为配合设计,对建筑和结构未提出特别要求。
二、场地工程地质□ 工程地质层的划分及其特征:① 稍密人工填土:人工填土多为稍密状,部分为松散状,遇水有湿陷现象。
② 松软~稍密洪积土:主要属坡洪积成因和静水沼泽堆积成因。
洪积土层是一种岩性不均匀的工程地质层,一般不宜作为基础持力层。
③ 可塑残积土:主要是片麻岩风化土,次为花岗岩风化土,以含有铁质结核为特征。
④ 硬塑残积土:包括片麻岩风化土和花岗岩风化土。
⑤ 强风化岩:强风化岩一般呈半岩半上状,以土状为主,少数为碎石块状。
□ 地下水位埋深一般为2m 左右,主要呈渗流形式,不存在管涌现象,对基坑或挖孔桩施工不会造成突水现象。
据水质分析,地下水对砼无侵蚀性。
□ 根据地质资料,本场未发现有影响地基稳定性的断裂构造,地下也不存在岩溶、地下洞室等现象,本场地属基本稳定地区。
从工程地质层的角度看,稍密人工填土和松软~稍密洪积土不宜作建筑物的基础持力层;可塑残积土可作为6层以下建筑物的基础持力层,而硬塑残积土和强风化岩为良好持力层,可满足低层至高层建筑地基基础的要求。
由于残积土有遇水崩解软化的特点,采用桩基时,预制桩比灌注桩更为适宜;由于地下水不甚发育,亦适宜采用人工挖孔桩;由于基岩顶板起伏甚大,大部分基岩埋深大,因此本场地不适宜采用端承桩,而适宜采用摩擦桩。
□ 本场地宜采用桩基础,由于桩基主要持力层是吸水性强的残积土,因此预制桩(如预应力管桩,PHC ,C80,500x125)比灌注桩(如钻孔灌注桩、人工挖孔桩)更为适宜。
s q 、p 值工程地质层层厚 (顶板 埋kf 值桩基参考建议值(kPa)人工挖孔桩预应力管桩沉管灌注桩m)深(m)(kPa)sqpqsqpqsqpq稍密人工填土2.501001131松软~稍密洪积土3 2.51701325可塑残积土7 5.52002325硬塑残积土1212.52903300452700352000强风化岩>524.5450445053500452500三、设计内容1.对建筑设计提出修改意见;2.结构布置和初选构件截面尺寸;3.计算天面层及N层的楼板和次梁的内力及配筋;4.计算整栋建筑物的风荷载及水平地震作用;5.验算整栋建筑物在风荷载及水平地震作用下的位移;6.采用D值法分析x轴框架在风荷载及水平地震作用下的内力;7.采用直捷分层法分析x轴框架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8.进行荷载效应组合及配筋;9.基础设计;10.电算部分:要求对结构的部分或整体计算用电算校核,电算程序可用现有的软件,如PKPM 等,也可以自己编制程序来解决设计中的问题。
四、提交的设计结果及要求1、计算书部分:内容及编排:毕业设计任务书;工程概况及设计方案的选择(包括可供选择的方案比较,选择方案的依据,以及对所选方案的论述等);主体工程的详细计算书;对所完成设计的总结和自我评价;相当于中文700字以上的外文摘要;参考文献。
要求:计算书采用统一的毕业设计格式,有封面和目录,目录中示明小标题和页次,首页应有示意简图,并说明本人的设计任务(层、轴);内容应有系统的编排,表示要清楚,计算步骤要明确并附有简图、计算公式和文字说明,计算结果、符号表示应与设计图纸相符。
应采用通用的设计符号和法定计量单位,附必要的计算简图。
2、设计图纸部分:内容:天面层结构布置及板配筋图、梁平法;N层结构布置及板配筋图、梁平法;x轴框架配筋详图;柱定位图、柱表;基础平面布置图及基础大样图。
要求:图纸要规范、图面清晰整洁,线条粗细分明,布置疏密适中。
图中必须有说明,图签内容齐全,所有汉字用仿宋字体,数字用工程字体。
3、电算结果部分:计算机打印结果一份并注明所使用软件名称和版本,并提交手算和电算结果的比较分析。
自己编制程序的需提交打印原程序内容及计算结果。
五.设计进度1、开题报告,上部结构方案确定,基础方案确定1周2、楼盖设计(次梁、板)2周3、风载、地震作用计算及整栋建筑物在水平荷载下的位移计算1周4、x轴框架在风荷载及水平地震作用下的内力计算1周5、x轴框架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 1.5周6、内力组合、根据计算结果及构造要求,确定配筋大小 1.5周7、基础设计1周8、绘制施工图2周9、整理计算书1周10、答辩及资料汇总1周六.基本要求1、设计任务必须独立完成;2、严格掌握进度,避免前松后紧;3、采用统一的毕业设计计算书,整理好毕业设计计算书;4、其他要求请阅读学校统一印发的毕业设计要求。
任务分配表序项目姓名轴线N层注释号123456进度表第二部分毕业设计指导书一、设计规范[01]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02]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03]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04]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05]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06]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二、设计参数1、场地类别:Ⅱ,抗震设防烈度:7度,0.1g,第一组2、荷载标准值(1) 永久荷载(恒载)钢筋砼的重力密度 25.00kN/m3隔墙(轻质加气砌块) 6.0 kN/m3(轻质陶粒砌块) 10.0 kN/m3天面面层(大阶砖隔热,防水层) 1.50kN/m2楼面面层(水磨石) 0.65 kN/m2钢丝网抹灰吊顶0.45 kN/m2(2) 可变荷载(活载)上人天面、客房、办公室、厕所、会议室 2.00 kN/m2门厅、走廊、楼梯、餐厅 2.50 kN/m2实验室 3.00 kN/m2商场、酒吧、舞厅 4.00 kN/m2仓库、档案室 5.00 kN/m2健身房、娱乐室 4.50 kN/m2w地面粗糙度C类0.50 kN/m2基本风压三、截面初选1.板厚h=80mm板的最小厚度:min双向板厚度:h≥(0.8~0.9)×单向板厚度2、次梁梁高h=(1/12~1/18)l梁宽b=(1/2~1/3)h3、框架梁框架结构中,一般梁高可取h=(1/8~1/18)l悬臂梁:h=(1/5~1/8)l4、柱框架首层柱的截面面积A z 按轴压比N μ确定,()z v N c /A N f μ≥,柱截面的宽与高可采用/b h =(2/3~1.0)。
竖向荷载下柱的轴向力设计值估算:v ii1ni N q A γ==∑式中:i A ——被估算柱在第i 层的负荷面积;γ——荷载分项系数,不分恒、活荷载取1.27;n ——楼层数;i q ——第i 层估算用平均均布荷载标准值,按下列情况分别取用(包括恒载与活载):①一般住宅、办公楼、宾馆框架结构中柱q =12kN/m 2;边柱q =14 kN/m 2;角柱q =16 kN/m 2常见住宅指:层高为3~3.2m ,活载2.0kN/m 2,砖墙填充,内墙120厚,外墙180厚。
常见办公楼、教学楼及宾馆等指:层高为3.2至3.6m ,活载2~2.5kN/m 2,砖填充墙。
②多层及高层钢筋混凝土建筑6~10层 q =12~13 kN/m 2 10~15层 q =13~14 kN/m 2 15~20层 q =14~15 kN/m 2 20~25层 q =15~16 kN/m 25、构件编号(1) 板用B 表示。
凡厚度、各向跨度、各边支承条件及荷载均完全相同者编为同一板号,一层楼面有若干不同板块时,依次编号为B1,B2,B3……。
(2) 砼框架梁用KL 表示,次梁用L 表示。
当梁的跨数、跨度、截面尺寸、荷载、支承条件完全相同者编为一个梁号,若梁有若干跨,每跨均应编号。
如第1条框架梁有4跨,则每跨依次编号为KL1-1,KL1-2,KL1-3,KL1-4。
(3) 砼柱用Z 表示。
柱高、截面尺寸、配筋相同者编为同一柱号,柱有若干条时依次用Z1、Z2、Z3……表示。
有些柱是荷载不同,但经配筋计算后配筋相同,在结构平面图上也应调整为同一柱号。
(4) 基础用J 表示。
四、结构用料选择1、 混凝土结构中的钢材: 板:常用Ⅰ级(光面) 直径:常用8、10;当板较厚(≥120mm ),用8、10 当荷载较大时,可增用Ⅱ、Ⅲ级钢梁、柱钢筋:纵向钢筋一般选用Ⅲ级钢较好,当梁、柱的荷载较小,配筋也很少时,也可以选Ⅱ级钢(新规范以Ⅲ级钢为主要用钢)。
2、 混凝土强度等级一般多层房屋可选C20~C30,高层时为满足轴压比要求而不致柱截面太大,应根据施工条件选用较高强度等级混凝土,可提高到C40~C50,可参考下表:框架结构房屋混凝土强度等级应≥C20。
柱可选用较高等级的混凝土,梁、板混凝土等级不宜过高。
目前高强混凝土技术已较成熟,工程中应视情况需要可采用C60~C80的高强混凝土。
房屋第第第第第第30高度 1~3层 4~7层8~15层16~21层22~30层层以上不到7层 C20 C20 7~8层 C25 C20 C20 9~10层 C25,C30 C20,C25C20 11~15层 C35,C30 C30,C25C20 16~20层C40,C35C25,C30C20,C25C253、 填充砖墙:常用MU7.5级,外墙用180mm ,内墙用120mm 。
也可采用轻质材料,例如加气混凝土,泡沫混凝土,空心砖或混凝土空心砌块和各种轻质墙板。
4、 砌筑砂浆:通常内地台以下砖砌体用≥M5水泥砂浆,内地台以上砌体用≥M2.5混合砂浆。
五、相关资料混凝土柱的轴压比N μ不宜超过下表规定;建筑于Ⅳ类场地且较高的高层建筑,柱的轴压比限值适当减小。
N μ限值结构类型抗 震 等 级一二 三 框架结构0.650.750.85建筑结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图1)的阻尼调整和形状参数应符合下列要求:图1 地震影响系数曲线-α地震影响系数; -max α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1η直线下降段的下降斜率调整系数;-γ曲线下降段的衰减指数;-g T 特征周期; -2η阻尼调整系数;-T 结构自振周期建筑结构的地震影响系数应根据烈度、场地类别、设计地震分组和结构自振周期以及阻尼比确定。
其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应按下表采用。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max α度为0.15g和0.30g 的地区。
特征周期应根据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按下表采用,计算8、9度罕遇地震作用时,特征周期应增加0.05s 。
特征周期值g T (s)地震作用计算方法:高度40m H ≤、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高层建筑结构,可采用底部剪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