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20-2021深圳宝安区展华实验学校小学六年级数学上期中第一次模拟试题(含答案)
2020-2021深圳宝安区展华实验学校小学六年级数学上期中第一次模拟试题(含答案)
5.C
解析: C 【解析】【解答】 如图,A、B、C 三个小岛的位置正好构成了一个直角三角形.那么 A 岛 的位置在 B 岛的西偏南 30°的方向,距离 4 千米。 故答案为:C。 【分析】观察图可知,此题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规定方向的,要求 A 岛的位置在 B 岛的什么方向,以 B 岛为观测点,A 岛在 B 岛的西偏南 30°的方向,距离 4 千米的地方, 据此解答。
D. 北偏西 35°
7.如果小红在小强北偏东 42°的位置上,那么小强在小红的( )位置上。
A. 南偏西 48°
B. 北偏东 48°
C. 南偏西 42°
8.算式 180×(1+ ),可以解决下面( )问题.
A. 六年级同学采集植物标本 180 件,采集的昆虫标本比植物标本少 ,六年级同学采集了 多少件昆虫标本?
17.北偏东 15°【解析】【解答】解:汽车站在学校的南偏西 15°方向那么学校 在汽车站的北偏东 15°方向故答案为:北偏东 15°【分析】一个地点在另一个地 点的某个方向偏转一定度数的位置那么另一个地点在这个地点
解析: 北偏东 15° 【解析】【解答】解:汽车站在学校的南偏西 15°方向,那么学校在汽车站的北偏东 15°方 向。 故答案为:北偏东 15°。 【分析】一个地点在另一个地点的某个方向偏转一定度数的位置,那么另一个地点在这个 地点相对应的方向偏转相同度数的位置。
8.C
解析: C
【解析】【解答】解:A 项中的问题作答时,正确的列式是 180×(1- );B 项中的问题作
答时,正确的列式是 180× ;C 项中的问题作答时,正确的列式是 180×(1+ )。 故答案为:C。 【分析】A 项中,题中存在的等量关系是:六年级同学采集昆虫标本的件数=六年级同学 采集植物标本的件数×(1-采集的昆虫标本比植物标本少几分之几);B 项中,题中存在的 等量关系是:李厨师准备包包子的个数×已经包了其中的几分之几=已经包了的个数;C 项 中,题中存在的等量关系是:阳光超市 12 月的营业额=阳光超市 11 月的营业额×(1+12 月 的营业额比 11 月增长几分之几)。据此列式作答即可。
解析: 3:5
;
【解析】【解答】 已修的路程与未修的路程的比是 3:5,比值是 。
故答案为:3:5; 。 【分析】已经修的是 3 份,全长是 5 份,那么没有修的是 2 份,已修的与未修的比是 3: 2。
15.【解析】【解答】解:6÷38=16(平方厘米)故答案为:16【分析】涂色部 分占整圆面积的 38 根据分数除法的意义用涂色部分的面积除以占整圆的分率即 可求出整圆的面积
B. 幼儿园的李厨师准备包 180 个包子,已经包了其中的 ,已经包了多少个包子?
C. 阳光超市 11 月的营业额是 180 万元,12 月的营业额比 11 月增长了 ,阳光超市 12 月 的营业额是多少万元? 9.根据下面的线段图所表示的数量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A. 女生人数× =女生比男生多的人数
A. b>c
B. b<c
C. b=c
3.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的比是 1:3:5,这是个( )三角形。
A. 锐角
B. 钝角
C. 直角
D. 无法确定 D. 等腰
4.与 7÷ 结果相等的式子是( )。
A. 7÷5×2
B. 7÷2×5
C. 7×0.4
D. 7÷2÷5
5.如图,A、B、C 三个小岛的位置正好构成了一个直角三角形.那么 A 岛的位置在 B 岛
20.【解析】【解答】20=15 46÷(1-11+3-11+4-11+5)=46÷2360=120(个)故 答案为:120【分析】第一只小猴吃的是另外三只的总数的 13 则第一只小猴吃 了总数的 11+3 同样
三、解答题
21.星期天,小华准备去图书馆,从他家到图书馆有两条路线(如下图)可选择,请你帮 他选一条较近的路线,说一说他该怎样走。(图中每一小段为 300 米)
22.一堆沙子,甲车单独运要 8 次才能运完,乙车单独运要 10 次才能运完。如果甲、乙 两车合运,几次才能运走这堆沙子的 ? 23.先在图中分一分,用斜线画一画,再列式.拖拉机每小时耕地 公顷, 小时耕地多 少公顷?
【分析】三角形内角和是 180°,三角形中最大的角占三角形内角和的 数乘法的意义求出三角形最大角的度数,然后判断三角形的类型。
4.B
解析: B
, 根据分
【解析】【解答】 与 7÷ 结果相等的式子是 7÷2×5 。
故答案为:B。 【分析】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甲数除以乙数(0 除外),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据此 解答。
18 . 38 ; 2924 【 解 析 】 【 解 答 】 58× ( 1-25 ) =58×35=38 ( 吨 ) ; 38+56=924+2024=2924(吨)故答案为:38;2924【分析】煤原来的质量×(125)=剩下的质量;剩下的质
解析:
;
【解析】【解答】 ×(1- )= × = (吨);
B. 男生人数× =女生人数
C. 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 5:7
D. 女生人数×(1+ )=男、女生总人数
10.马山粮库要往外地调运一批粮食,第一次运走了这批粮食的 ,第二次运走了这批粮
食的 ,还剩下 42t。这批粮食一共有( )t。
A. 50
B. 64
C. 120
11.吃了一包糖的 后,剩下的是吃了的( )。
解析: 东;北;19 【解析】【解答】解:西偏南 19 度也可以说成是南偏西 71°,所以返回时,应从昆明出发 向东偏南 19°(或北偏东 71°)方向行驶到达杭州。 故答案为:东;北;19。 【分析】一个事物在另一个事物的某个方向偏某个角度,那么另一个事物在这个事物的相 对的方向上偏相同角度,它们之间的距离是不变的。
(吨)。
故答案为: ; .
【分析】煤原来的质量×(1- )=剩下的质量;剩下的质量+又运来的质量=现在煤的质量。
19.【解析】【解答】25×10=4(千克)故答案为:4【分析】此题主要考查了 分数乘法的应用一袋饼干的质量×饼干的袋数=饼干的总质量据此列式解答
解析:【解析】【解答】 ×10=4(千克) 故答案为:4。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了分数乘法的应用,一袋饼干的质量×饼干的袋数=饼干的总质量, 据此列式解答。
解析: 10;4;15 【解析】【解答】8:5=(8×2):(5×2)=16:10; 3.5:7=1:2=(1×4):(2×4)=4:8;
. 故答案为:10;4;15. 【分析】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0 除外)相同的数,比值不变,这 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14.3:5;32【解析】【解答】已修的路程与未修的路程的比是 3:5 比值是 32 故答案为:3:5;32【分析】已经修的是 3 份全长是 5 份那么没有修的是 2 份已修的与未修的比是 3:2
2.B
解析: B
, 根据分数
【解析】【解答】解:假设 b:2= =1,则 b=2,c=4,所以 b<c。 故答案为:B。 【分析】采用假设法,假设两个式子的值都是 1,这样就能计算出 b 和 c 的值,进而能比 较它们的大小。
3.B
解故答案为:B。
=100°,这是一个钝角三角形。
9.C
解析: C
【解析】【解答】解: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1:(1+ )=5:7。 故答案为:C。
【分析】A 项中,男生人数× =女生比男生多的人数;B 项中,男生人数×(1+ )=女生人
数;D 项中,女生人数×(1+1+ ) =男、女生总人数。
10.C
解析: C
【解析】【解答】解:42÷(1- - )=42÷ =120t,所以这批粮食一共有 120t。 故答案为:C。 【分析】这批粮食一共有的吨数=还剩的吨数÷还剩的吨数占全部粮食的几分之几,其中还 剩的吨数占全部粮食的几分之几=1-第一次运走几分之几-第二次运走几分之几。
解析:【解析】【解答】解:6÷ =16(平方厘米)。 故答案为:16。
【分析】涂色部分占整圆面积的 , 根据分数除法的意义,用涂色部分的面积除以占整圆 的分率即可求出整圆的面积。
16.东;北;19【解析】【解答】解:西偏南 19 度也可以说成是南偏西 71°所 以返回时应从昆明出发向东偏南 19°(或北偏东 71°)方向行驶到达杭州故答案 为:东;北;19【分析】一个事物在另一个事物的某个方向
A. 12.如图
B.
C. 3 倍
阴影部分的面积是( )。
A. 公顷
二、填空题
B. 公顷
C. 公顷
D. 2 倍 D. 公顷
13.8:5=16:________
3.5:7=________:8
= ________
14 . 一 段 路 , 修 了 全 长 的 , 已 修 的 路 程 与 未 修 的 路 程 的 比 是 ________ , 比 值 是 ________。 15.如图中涂色部分的面积是 6 平方厘米,那么整个圆的面积是________平方厘米.
18.一堆煤重 吨,第一天烧了 后,还剩________吨,第二天又运来 吨,现在这堆煤 重________吨。 19.一袋饼干重 千克,10 袋这样的饼干重________千克. 20.四只小猴吃桃,第一只小猴吃的是另外三只的总数的 ,第二只小猴吃的是另外三只 吃的总数的 ,第三只小猴吃的是另外三只的总数的 20%,第四只小猴将剩下的 46 个桃全 吃了.则四只小猴共吃了________个桃.
24.甲、乙两只蚂蚁同时从 点出发,沿长方形的边爬去,结果在距 点 厘米的 点相 遇,已知乙蚂蚁的速度是甲的 倍,求这个长方形的周长.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